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275414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9 页2011 年春季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每组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敕造/炽烈 翠幄/斡旋 宫绦/洗涤B饿莩/浮浅 手镯/斟酌 桌帏/内闱C朱拓/卧榻 转徙/畏葸 蹙缩/蹴鞠D榫头/鹰隼 飞湍/喘息 宵柝/坼裂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黔首 护身符 多维空间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潦倒 不更事 不为已甚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C歆享 一注钱 祸起萧 墙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D瘐毙 尘介堆 放诞无礼 斩木为兵,揭杆为旗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庵门环筚,有人释为取自春秋左氏传的“筚路蓝缕,

2、以启山林” ,我看也可能源于同书的“筚门圭窦” , 它和左邻右舍希腊式或罗马式的巍峨广厦相较,的确有似贫者之居,未免 。从这一排瓦顶的平房右侧角门穿过,自落地的玻璃窗向室内 ,当系画师的画室兼客厅。长长的画案蒙罩 着厚厚尘埃,躺榻上倚枕斜陈,茗具横置,一片 气氛。A因为 相形见绌 窥视 落寂B因为 霄壤之别 眺望 宁静C虽然 相形见绌 眺望 落寂D虽然 霄壤之别 窥视 宁静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访问这次大地震中的幸存者,使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莫可名状的特殊的心情。B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找到真正了解的办法。在这个小宇宙里,人类如果不是起着

3、重要作用的话,起码也起着核心作用。C中国文化,已经历过多次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 文化辉煌发展的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成就可与古希腊比美。D 祝福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是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思想造成的。5下列各项 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符规范的一项是A两千年后,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听到这个故事,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B杜甫,唐肃宗时 官左拾遗。拾遗即把皇帝 疏忽遗漏的地方 “拾 ”起来,属谏官一类,政治风险系数极高。C民族

4、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应该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D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早熟在纸张都未发明、文书尚用竹简木片传抄之际,即出现第 2 页 共 9 页至圣亚圣,而且与孟子同一世纪即出现了秦始皇,且对此后的中国有决定性的影响?二、 (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张岱年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 这就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 周易大传

5、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广大的 劳动人民也具有发愤图强的 传统,与 周易大传的名言也不无联系。周易大 传 虽非孔子所著,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孔子赞扬“刚毅” 。曾子提倡 “宏毅” 。中庸有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周易集解引干宝云: “凡勉强以进德,不必 须 在位也。故 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

6、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 ”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 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国 语 郑语)所谓 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 说:“君子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 )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 来,被中国人民所容 纳;明末西学 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

7、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来源:学科网 ZXXK我们说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 现这种精神。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 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在封建 时代,奸相佞臣、贪官污吏,更是充满了史册。我们只是说 ,在 传统思想中,广泛流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的“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精湛思想。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 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

8、 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 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 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存在,是非常必要的。6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的民族精神”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民族精神很早就形成了,它就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B中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C中国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必将激励着中国人奋发向上,不断前进。D中国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对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来源:学|科|网7下列不能作为“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的依据的一项是A中国人民容纳了东来的佛教,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B明末西学东传,

9、中国知识分子对此也很重视。第 3 页 共 9 页C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D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周易大传是孔子的著作,是孔学的发展,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书中的名言影响深远。B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C.“厚德载物”与“和同之辨”是一致的,都有兼容并包之意。D现在对中国民族精神的看法已经达成一致,历史上的很多人都能表现出这种精神。9根据文章内容,简述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民族精神的关系是什么?三、 (9 分,

10、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与元九书(节选)白居易夫 文 ,尚 矣 ,三 才 各 有 文 。天 之 文 三 光 首 之 ;地 之 文 五 材 首 之 ;人 之 文 六 经 首之 。就 六 经 言 ,诗 又 首 之 。何 者 ? 圣 人 感 人 心 而 天 下 和 平 。感 人 心 者 ,莫 先 乎 情 ,莫始 乎 言 ,莫 切 乎 声 ,莫 深 乎 义 。诗 者 ,根 情 ,苗 言 ,华 声 ,实 义 。上 自 贤 圣 ,下 至 愚 呆 ,微 及 豚 鱼 ,幽 及 鬼 神 。群 分 而 气 同 ,形 异 而 情 一 。未 有 声 入 而 不 应 ,情 交 而 不 感 者

11、 。圣人 知 其 然 ,因 其 言 ,经 之 以 六 义 ;缘 其 声 ,纬 之 以 五 音 。 音 有 韵 ,义 有 类 。韵 协 则 言 顺 ,言 顺 则 声 易 入 ;类 举 则 情 见 ,情 见 则 感 易 交 。于 是 乎孕 大 含 深 ,贯 微 洞 密 ,上 下 通 而 二 气 泰 ,忧 乐 合 而 百 志 熙 。五 帝 三 皇 所 以 直 道 而 行 、垂拱 而 理 者 ,揭 此 以 为 大 柄 ,决 此 以 为 大 宝 也 。故 闻 “元 首 明 ,股 肱 良 ”之 歌 ,则 知 虞 道 昌矣 。闻 五 子 洛 汭 之 歌 ,则 知 夏 政 荒 矣 。言 者 无 罪 ,闻 者

12、足 戒 ,言 者 闻 者 ,莫 不 两 尽 其 心焉 。 洎 周 衰 秦 兴 ,采 诗 官 废 ,上 不 以 诗 补 察 时 政 ,下 不 以 歌 泄 导 人 情 。乃 至 于 谄 成 之 风动 ,救 失 之 道 缺 。于 时 六 义 始 刓 矣 。国 风 变 为 骚 辞 ,五 言 始 于 苏 、李 。苏 、李 、骚人 ,皆 不 遇 者 ,各 系 其 志 ,发 而 为 文 。故 “河 梁 ”之 句 ,止 于 伤 别 ;泽 畔 之 吟 ,归 于 怨 思 。彷 徨 抑 郁 ,不 暇 及 他 耳 。然 去 诗 未 远 ,梗 概 尚 存 。故 兴 离 别 则 引 双 凫 一 雁 为 喻 ,讽 君子 小

13、 人 则 引 香 草 恶 鸟 为 比 。虽 义 类 不 具 ,犹 得 风 人 之 什 二 三 焉 。于 时 六 义 始 缺 矣 。注 尚 :由 来 久 远 。刓 :削 弱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 及 豚 鱼 , 幽 及 鬼 神 微:微妙来源:学科网B圣 人 知 其 然 然:这些C则 知 夏 政 荒 矣 荒:荒废D下 不 以 歌 泄 导 人 情 导:疏导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在文中所阐释的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的一项是夫 文 , 尚 矣 就 六 经 言 , 诗 又 首 之 感 人 心 者 , 莫 先 乎 情诗 者 , 根 情 , 苗 言 , 华 声 ,

14、 实 义韵 协 则 言 顺 , 言 顺 则 声 易 入 来 源 :学 |科 |网 周 衰 秦 兴 , 采 诗 官 废A B C D第 4 页 共 9 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非常推崇 诗 , 认 为 在 六 经 之 中 , 当 推 诗 为 首 。B作者认为情、言、声、义都能感化人心,而在这四者之中,以情为先。C诗 歌 “经 之 以 六 义 ”, “纬 之 以 五 音 ”, 就 可 以 “上 下 通 而 二 气 泰 ”, 沟 通 统 治者 和 人 民 的 感 情 。D到 了 东 周 衰 落 秦 朝 兴 起 的 时 候 , 采 诗 之 官 就 废 除 了 。 因

15、而 六 义 残 缺 , 不 再 完整 。四、 (24 分)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诗 者 , 根 情 , 苗 言 , 华 声 , 实 义 。 (3 分)五 帝 三 皇 所 以 直 道 而 行 、 垂 拱 而 理 者 。 (3 分)故 兴 离 别 则 引 双 凫 一 雁 为 喻 , 讽 君 子 小 人 则 引 香 草 恶 鸟 为 比 。 (4 分)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来源:学科网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 ,愁依两三松。(1)首联两句洒脱超逸,既将山中景色活画而出,又点明了诗人入山的时间。这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诗人又是在何时进入山中的呢?(4 分)(2)前人评论此诗时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1 5填空。 (6 分)(1)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他的中篇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