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该呐喊“救救孩子” 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275246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又该呐喊“救救孩子” 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又该呐喊“救救孩子” 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又该呐喊“救救孩子” 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又该呐喊“救救孩子” 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又该呐喊“救救孩子” 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又该呐喊“救救孩子” 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了 顾明远80 多年以前,鲁迅在他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震撼了中国大地。鲁迅是要把孩子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 80 多年以后的今天,在封建礼教已经被推翻,孩子本可以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的时代,却又要呐喊“救救孩子了”。今天的“救救孩子”不是要把孩子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而是要把他们从“考试地狱”中解救出来,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力下解救出来;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能幸福地度日,而是要让他们在眼前就能过幸福的童年。在今年 3 月的教育学会工作会议期间,李吉林副会长含着眼泪说:“现在的孩子是,小学

2、生没有时间玩儿,中学生没有时间睡觉,长此下去怎么办?”上个月开座谈会,许多同志都反映,现在考试竞争越演越烈,择校之风越刮越盛,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大家都感到忧心忡忡。广大教师和家长也都不满意现在这种教育状况,但又觉得无法改变它,而且还要追求它。这是一种理性和情感的悖论,似乎是一个死结,无法解开。为什么难以解开?是因为这个结不是教育部门自己打上的,而是社会的种种矛盾汇集于此的结果,总体上讲是社会的激烈竞争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从教育内部来讲,也存在着供需之间的矛盾: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与家长需求形成了矛盾,再加上现在城市中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望子成龙心切,于是造成了教育的竞争,种

3、种矛盾最后集中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怎么承受得了!具体分析一下,造成孩子压力大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一部分家长视自己的孩子为天才,总觉得如果不能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就会埋没他的才能。因此,从小就要给他找最好的幼儿园,上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父母对孩子的热爱、期望是无可非议的,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每个孩子的资质和潜能都有差异,而每个人的智能和发展方向、水平是不一样的。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他的特长和优势就能充分地发展。反之,他的优势和特长就会被压抑。但由于孩子的优势和特长不易捉摸,于是有些父母统而括之,要求孩子面面发展,或者强迫孩子去上“奥校”、“艺校”。其结果往

4、往是适得其反,孩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反而有些能力受到抑制,而且身体健康受到损害,思想品德得不到提高。二是就业的压力。为了孩子将来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现在就要让孩子苦读书,以便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用人单位的唯学历主义又助长了这个压力。原以为高校“扩招 ”可以缓解升学的压力,没想到“扩招”引起的就业压力反而转移到升学上。家长心痛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上学起早贪黑,但“为了让孩子长大后不受苦,现在还是让他先吃点苦吧。”这也是理性与情感的悖论。三是高考指挥棒的导向。老师们说,有高考,必定会有应考教育。有一批把关的老师天天在揣摩高考的题目,让学生解题,把学生变成解题的机器。为了通过高考这一关,老师和

5、家长都向学生施加压力。大家都清楚,一次考试定终身是不合理的,考试也考不出学生的能力来,但又都一致认为,高考不能取消,否则会产生更不公平的现象。这也是一种理性与情感的悖论。四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好学校和薄弱学校差距太大。许多家长不放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薄弱学校,怕孩子学坏,缺乏安全感。这些年各地都在改造薄弱学校,但大多只是改善了硬件,“软件”没有相应的改进,特别是师资队伍没有得到改善。为此,家长仍然不放心。再加上升学的压力,择校之风愈演愈烈。就缩小差距来说,重点学校并不乐意,认为自己是培养英才的,大众教育时代不排斥精英。其中也还有另一层内容,即这些学校靠收取择校费来弥补经费的不足。这也是理性与情感的

6、悖论。五是我国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受科举制度和“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重学历轻能力,读书做官的思想十分严重。我国职业教育不被重视,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学校,有些用人单位也不要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教育缺乏分流,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读书做官的思想在东方国家和地区很流行。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很高,但是升学的压力依然很重。这就是东方儒家文化的消极影响,这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的。中国的家长把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考上什么大学,认为是有关自己面子的问题,因而又多了一重心理压力。这些问题不是教育部门一家所能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可

7、以改进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差距。教育的绝对公平是难以做到的,但相对公平是可以做到的。例如,可以调得力的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也可以从重点学校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去任教。为了不降低这些教师的收入,可以保留工资待遇,让其到薄弱学校工作 3 年;也可以由名校兼并薄弱学校,以此来改变薄弱学校的形象。为什么名校办民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就在于这些民校或分校是由名校领导的,同时有一部分名校的退休教师在那里教书,家长信得过。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怎么能进行素质教育。为什么重点学校学生的负担反而不太重,固然有生

8、源好、基础好的因素,但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业务能力强,善于教育,善于引导。教师培训除了学历教育、系统进修外,结合教学实际进修见效最快。上海徐汇区教育局采取由教研室的教师组成小组,到学校听课,帮助老师诊断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进修方式对老师的帮助很大。许多地方采取教师发展学校进修的办法,效果也很好。第三,改革教育评价制度。高考制度必须改革,要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制度。高考可以每年多举行几次,实行分散考和积分制。总之,要给学生较为宽松的环境,具体办法需要认真研讨,反复论证,选点试验,逐步推广。有些人认为我国是人口大国,考生数千万,多次考试很难组织。但是,如果把高考下放给省、市、自治区、人口不

9、就缩小了吗?其实,各地每年都要进行多次模拟考试,组织工作量也是相当大的。也有人主张取消高考,让高等学校实行宽进严出的办法。但是,人人都想上名牌大学怎么办?还是免不了要进行一场搏斗。这又与我们旧的观念有关。地方的领导要改变评价学校的标准,绝对不允许用升学指标来评价学校和老师。去年发生“南京高考之痛”,今年又出现山西某县委书记因高考滑坡向市民道歉的事,这些都说明地方官员至今仍然把高考升学率作为教育评价的指标,作为自己的政绩。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第四,一定要取消入学的附加条件,取消各种加分。目前入学加分的条件五花八门,如“奥赛”成绩、艺术特长、“三好学生”,等等。只有取消各种加分,

10、才能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我为什么去年提出要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就是因为选先进是成人的一套做法,不符合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有的人不理解,以为我不赞成树立榜样。实际上,树立榜样、激励学生有多种方法,不能从小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更何况,现在评“三好”中的弊端很多。总之,要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有玩的时间,在玩中学习。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最重要,兴趣加勤奋就是成才之道。第五,需要完善教育立法。首先,要保证教育投入,缩小教育差距。其次,要建立教师准公务员制度,保证教师的合理流动,但不能用市场规律来流动。教育是准公共事业,教师应是准公务员,因此要用公权来约束教师的行为,合

11、理地调动教师。不能像现在这样:要么教师成为学校所有,不能流动;要么就是随行就市,向发达地区、工资高的学校流动,给薄弱学校、落后地区造成更大的困难。第六,进行教育结构改革,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待遇。苏联解体前我到苏联访问,他们技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比普通大学毕业生的还要高。只有这样做,才能吸引青年报考技校。第七,加强正确教育理念的宣传。现在不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觉得像现在这样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利,都心疼自己的孩子,但又觉得无可奈何。为此,要宣传教育新理念,让广大家长认识到改变观念的重要性、有效性。媒体不应该再炒作高考状元之类的话题,要多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给学生发展带来的新气象。学校、教师要有“吃第一只螃蟹”的精神,勇于改革,通过改革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责,提高教育质量。(作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博导)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学刊2005 年第 9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