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儿童同伴关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273816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儿童同伴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探究儿童同伴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探究儿童同伴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探究儿童同伴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探究儿童同伴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儿童同伴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儿童同伴关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摘要:儿童同伴关系是现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探讨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研究基础着手,阐述了国内外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儿童同伴关系的基本理论;同伴关系的主要类型;评定方法;如何培养儿童形成完善的同伴关系;同伴交往的意义。关键字:儿童;同伴关系Abstract: Children speer relationship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t this stage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is paper, the

2、 theory of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proceed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peer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at home and abroad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path, the basic theory of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s; the main types of peer relationships; evaluation methods; how to train

3、 children to form good companion relationship; the significance of peer interaction.Key Word:Childern; peer relationships前言儿童在成长发展的社会化的过程中,遵循着两条路线:一是与父母亲的互动关系,即亲子关系;二是与年龄相仿的儿童之间的交往关系,即同伴关系。在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主要的生活空间在家里面,亲子关系是儿童成长发展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家庭以外,同伴关系逐渐成为儿童交往的主要方面;特别是,由于社会经

4、济的发展,许多母亲外出工作,儿童较早地开始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同伴交往中。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它在儿童成长发展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独特而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儿童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研究基础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 2 -个体发展包括从受精卵开始到个体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体早期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最为重要。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曾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将个体的

5、人格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前青春期、青春初期、青春后期。 1只有经过这六个阶段,个体才能发展成为真正的成人。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儿童在同伴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同伴关系,对其成熟发展极为重要。儿童的同伴交往话动一直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关于它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一)国内外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发展同伴关系及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主题,国外从 20 世纪3040 年代开始开展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自 20 世纪 70 年代对同伴关系系统深入地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发展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人

6、们没有意识到儿童与成人有不同的思想过程,儿童实际上被看作小大人。因此,人们并没有对儿童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直到 19 世纪对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的研究才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认识到儿童在社会和遗传上的大部分缺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救治。 20 世纪 3040 年代,研究者考察了婴儿间的互动、社会参与、群体动力等问题。皮亚杰在他的早期著述中论述了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他提出了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非常年幼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既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感情。然而随着游戏的开始,在平等互惠同伴关系建立的同时,体

7、验冲突、谈判或协商的机会亦随之出现。这种冲突和协商不论是指向物体还是不同的社会观点,在引发折衷主义和平等互惠的观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和同伴的交往使儿童认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而获得的。皮亚杰特别强调了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关于同伴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沙利文提出友谊的功能是互相证实或互享兴趣、希冀和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帕登从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角度把儿童的游戏分为 5 种:游戏的旁观者、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 3 -联合游戏、合作游戏。这 5 种游戏随儿童年龄的增长按顺序发展。二战爆发后,研

8、究者基本上停止了对儿童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研究,基本致力于与战争有关的工作。二战后的冷战时期,研究者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儿童的学业和智力方面,对儿童的同伴关系的关注较少。但是在 1970 年卡氏儿童心理学手册的出版是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从停滞到迅猛发展的转折点。在卡氏儿童心理学手册的第二卷,哈吐普提醒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但有关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资料极为缺乏。他还强烈呼吁,研究者要进一步探讨同伴群体影响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途径。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儿童同伴关系及社会性发展研究迅猛崛起并蓬勃发展起来。从总体来看,国外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一是动态

9、维度,主要考察儿童的行为互动,如同伴间的攻击、利他行为。攻击行为是儿童同伴交往中较为常见的行为。劳伦茨从习性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人和动物攻击的趋力来自内部,和外界刺激无关。随着个体攻击的能量的不断积累,必须借助于攻击行为或暴力活动才得以周期性地释放;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社会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儿童从学前期到青少年期,攻击性是相对稳定的。但攻击行为有性别差异: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男孩多为身体攻击,女孩多为言语攻击;男孩之间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之间或异性之间的攻击行为多得多。影响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学因

10、素、社会文化因素(文化、家庭、媒体)等等。在 babies 这部影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儿童会对同伴有攻击行为,无论是非洲的儿童,亚洲的儿童都会有这种行为,但这并不能说明儿童的品质问题,这只是儿童的一种本能,尤其是小男孩的一种本能。另一是静态维度,着重关注友伴间的关系状态,如同伴接纳、友谊和孤独等,目前研究的新视角主要从性别差异、情感、发展性和跨文化等角度入手。儿童同伴关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较少,但数量在增多。有研究发现意大利儿童的友谊比加拿大儿童更加稳定,说明文化价值的变化造成儿童相互交往和维持友谊的方式存在差异。同样,在确定关系和适应成果方面,儿童的社会行为所扮演的角色也随文化而改变。尽管攻

11、击和领导行为在加拿大和中国样本中预测了相似的适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 4 -应成果,但是对害羞和敏感行为的研究结果却不一致。在童年期(不是青春期),害羞、敏感行为和同伴接纳、社会能力的关系在中国儿童身上呈正相关,但对加拿大儿童来讲呈负相关。近期,对同伴欺侮的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国儿童的同伴欺侮与较差的学业成就、退缩行为、攻击以及低水平的亲社会行为有关,这些发现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存在广泛的一致性。 22.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发展国内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兴起一方面受国外相关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使得对同伴关系的研究

12、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期,研究人员首先对国外有关儿童交往研究的介绍,然后在了解和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本土研究。这一时期,儿童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大量散见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当中,也有对儿童的交往及能力进行教育干预的研究。例如,叶玉华(1986)介绍了国外关于儿童交往积极性的一些实证研究,章炎(1989)介绍了儿童交往技能和行为方式思维培养,潘杰(1989)介绍了儿童男女交往的特点等等。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后主要侧重于对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探讨及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近几年来,有关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

13、于探讨同伴交往的互动关系,其研究趋向于探讨社会系统的文化和区域价值观为背景的、学校或课堂中的角色与个体特性的交互作用。 3(二)儿童同伴关系的基本理论1.首属群体理论该理论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他认为首属群体是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等。首属群体的运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它是一个人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也是其社会影响的最直接来源,对个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42.两种不同性质人际关系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哈吐鲁把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分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垂直关系主要指儿童与成人(如父母、老师等)的关系,其性质具

14、有互补性,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 5 -既成人控制,儿童服从;儿童寻求帮助,成人提供帮助。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促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水平关系指与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关系,其性质是平等和互惠,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和交流经验的机会。在社会化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影响更强烈、更广泛。53.重要他人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代认为,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在互动性重要他人(既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中,主要包括家长、教师和同辈伙伴等,随着儿童年龄阶段的变化,其主导类型大体上是沿着家长教师同辈伙伴无现实存在的重要他人这样一个演变趋

15、向而逐渐发生变化的。它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的作用在减弱,同伴的影响逐步增长。心理学家卡根认为 4p326,儿童从出生到五岁,其心理发展以父母的影响最为重要,下一个五年期间,对儿童的个性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同伴和兄弟姐妹间的交往。 64.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哈瑞斯综合了大量研究资料认为,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没有长期影响,对儿童个性留下明显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享环境。儿童在家庭中习得的行为并不总能迁移到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去,儿童是独立地习得如何在家庭中和家庭外行为的,儿童参加并认同一个社会群体,以此来学习如何在家庭外行事。社会文化的传递也主要是通过群体,而不是家庭完

16、成的。哈瑞斯强调,对儿童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环境因素,不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而是儿童的同伴群体。 7二、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一)儿童同伴社交类型的特征根据儿童同伴接纳水平可以把儿童分为五类:受欢迎儿童、被拒斥儿童、被忽视儿童、矛盾儿童、一般儿童。通过测验也可把儿童分为四种类型:社交明星、可接受者、被忽视者、被拒绝者。 5P 151-152 在以上类型儿童中,受欢迎的、被拒斥的和被忽视的儿童被研究的最多。 8受欢迎的儿童:长相好,卫生洁净;行为表现最为积极、友好,消极行为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 6 -很少;能力强,性格外向、情绪偷快、活泼开朗;喜欢交往、且善于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性强、 ;对自己社交地位能正确评价,对没有同伴共玩感到难过。他们受人们推崇的,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其自身的成长成功铺平了道路。被忽视的儿童并不象被拒绝的儿童那样感到孤独,他们很可能比被拒斥者有条件逐渐被同伴接纳或在进入一个新的团体时成为社交明星。他们往往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