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十七 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02661702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十七 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十七 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十七 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十七 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十七 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十七 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十七 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十七 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历史(浙江选考专用),一、史学理论 (一)历史方法论(探究历史的方法) 1.史学三要素:史实、史论、史识。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 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2.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史料大体分为第一手(直接)史 料和第二手(间接)史料,具体可分为四类。 (1)文字史料,包括传世文献、档案、文学作品、碑刻及书刊等的文字 遗留。,考点清单,(2)实物史料,主要是各种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如遗址、考古文物等,是 “重现”远古历史的最重要依据。 (3)口述史料,是由人物描述所得的史料,

2、如神话、传说、回忆录、对话 录等。 (4)图像、影视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3.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孤证不立”、二重证据 法、“读史征信”等。 (二)历史哲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同时,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社 会存在。,(三)历史认识论,当代史学认识主要包含三种流派 1.“历史的求真”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客观真实的,需回到历史现场,回到当时的时 空下,追求历史真相。历史是无需解释与分析的,应不带着后人的成见 观察历史,反对观念先行,注重史料分析,不用今天的术语、概念去

3、标签 历史。近年高考命题突出考查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理解历史概 念、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回到历史现场,是历史求真的重要一步。所谓回到历史现场,不仅要 回到当时当地,而且要回到事情正在发生的过程之中。 (2)要弄清楚历史真相就要对所有相互纠葛甚至相互矛盾的相关人与事 进行了解。而要达到这样的深度,只有回到历史现场,和所有的相关者,共同经历他们各自所经历的一切。 (3)能否回到历史现场,以及能够在何种程度上重返,不能不受制于史料 的遗存状况及其开发潜力,因此不可能在任何时段任何领域任何层面同 等程度地回到历史现场。 (4)用历史的想象,回到历史现场。所谓历史想象,就是将自己放入历史 之中

4、,进入历史的情况,进入历史的时空,然后由此想象当时可能发生的 一切。历史的想象靠很多条件:专注、同情、物证的刺激及其学术的基 础等。 2.“历史的分析与评价” 历史分析与评价侧重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与阐述,寻找 历史规律,以古鉴今。对历史发展与历史认识的多元性要理解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中,不同阶级、阶层、群体的感受、看法、评价 往往都不相同。尤其注意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历史评价的不同。 3.“历史的解释” 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录历史的语言、词汇会发生变化,同一个概念、事 件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其含义会有显著变化。 二、多元史观 (一)主要史观解读 1.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

5、: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 文明成果以及人类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为物质文明 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共同推动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基本结构: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 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 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 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 时代)

6、。,知识拓展,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基本内涵:从 世纪起,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 代社会的转变过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称为现代化或 者近代化。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 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 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 )基本内容 政治方面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方面工业化、市场化。 思想文化方面科学化、理性化。 社会生活方面城市化、福利化。,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内涵: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过程。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

7、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2)基本特点:将整个人类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历史。,知识拓展 全球史观承认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中心,开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思考历史,把全人类的文化、社会生活的演进作为史学研究的重点,突出文化多元共存的合理性以及人类各区域文明之间交往互动的历史推动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

8、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思考。 (3)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可能实现的必要根据。,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要求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不同文明。 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

9、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4.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2)基本结构:社会史观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把历史分为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社会习俗的历史”。 5.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1)基本内涵: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不可调

10、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最集中反映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2)基本特点:该史观认为只有分析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本质,揭示其内在规律;强调阶级斗争,过分突出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忽视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 (二)多元史观解读重要历史现象(事件) 1.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1)革命史观: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全球史观:中国被迫开放,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现代化史观: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11、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4)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2.多元史观解读开放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方便了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全球史观:通商口岸是联系中国和世界的桥头堡(尽管中国是被动的),促进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4)文明史观: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

12、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5)社会史观:通商口岸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区,当地人们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 3.多元史观解读列强对华经济输出 (1)革命史观: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掠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加剧了近代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2)全球史观:中国被迫纳入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中处于附庸地位。 (3)现代化史观:客观上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文明史观: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

13、、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4.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1)革命史观:由清朝官府举办,为了维护封建反动统治,镇压人民反抗的封建内部改革。 (2)全球史观: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3)现代化史观:中国近代化(早期现代化)的开端(工业、技术、国防、教育、外交现代化)。 (4)文明史观: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融合与冲突(“中体西用”既欣赏又排斥西方文明)。,5.多元史观解读甲午中日战争 (1)革命史观: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面临被瓜分危机。 (2)现代化史观: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

14、主化进程;客观上促进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客观上推动实业救国和西学东渐,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6.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1)革命史观: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现代化史观: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3)全球史观:辛亥革命是近代西学东渐的表现,是世界民族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运动的发展。 (4)社会史观: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剪辫、不缠足还是婚姻、礼仪、习俗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7.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的成立 (1)革命史观: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

15、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开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现代化史观: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政治上,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上,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思想文化上,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8.多元史观解读新航路开辟 (1)全球史观: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是全球化的开端。 (2)文明史观:亚洲

16、、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与冲突。 (3)现代化史观:商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使人类活动的中心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联系的性质(军事扩张到经济贸易),人类社会开始走向近代化。 (4)社会史观:给西欧、非洲、亚洲、美洲社会带来巨大变动。同时,促进了美洲大陆物种,如玉米、烟草等的外传,改变人类的生活。 (5)革命史观: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阶级的衰落,有利于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9.多元史观解读殖民扩张 (1)革命史观: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引发了亚非拉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2)全球史观: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3)现代化史观:客观上破坏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0.多元史观解读工业革命 (1)文明史观: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2)全球史观: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通信工具的发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