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2661178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9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 第二节 “最活跃的动力系统”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第三节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第四节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下一页,返回,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第五节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第六节 “我长大了”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上一页,返回,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一)个性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平衡状态 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形成的。这个“一定水平”指

2、的是个体的认知发展要达到形式运算水平并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情感要达到稳定、可控并具有准确的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要形成完整的自我。 儿童在 812 岁,随着他的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增强,社会合作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增强,他的个性也就逐渐开始形成。为什么直到青春期个性才逐渐形成?首先个性的形成需要有形式思维这个智慧工具,形式运算为青少年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体系提供了可能性。其次个性是社会化的产物,个性的构成就是青少年加入成人社会,充当成人的角色。,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二)个性的结构 个性作为一个心理特征系统,包含三个彼此紧密相连的子系统,它们是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心理

3、特征系统。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2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的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其中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3自我意识系统 自我意识系统是一系列自我完善的能动结构,它充分地反映着个性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是人的心理能动性的体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

4、个方面。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道德品质、行为、社会行为方面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和评价,是自我意识在认知方面的表现。 二、个性的特性 个性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系统论所揭示的各种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开放性、稳定性和独特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一)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系统中的要素包括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个性特征系统,其中每个要素又包含着更下层的要素,每一个要素都影响着个性,个性也影响着每一要素。例如,一个人的个性制约着他的认知风格,表现为知觉风格方面有的人属于分析型,注重细节,有的人属于综合型,注重整体;在记忆风格方面有的人偏好言语材料,有的人偏好视觉材料;

5、在思维风格方面是分析还是综合,是发散还是集中;解决问题的风格是沉思还是冲动等。这些认知风格的差异,反过来也影响个性的表现。,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二)个性的开放性 个性的开放性是指个性形成中和形成后,需要不断地与环境进行各种交换,以推动个性的发展。系统的开放性必然会形成个性的社会性。这是因为,第一,人所从事的活动是社会性的。在人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首先要发生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第二,人的各种关系是社会性的。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交往越广泛,社会关系也就越复杂、越深刻,他的精神世界也就越丰富。个性是在社会生活实践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而形成的社会特征,因此,个性的社会性是

6、个性的本质特征。个性的社会性是系统开放性的必然结果。,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三)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才形成的,表现为一个人心理活动的一致性和行为的连贯性。个性中的各要素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个性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稳定性。 (四)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每一个人的个性都是其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心理现象,无论是思维还是想象,从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来看,首先具有共性。但是,系统的共性总是与差异同时存在的,差异构成了具体对象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在强调个性的整体性、统一性时,并不排斥个性的独特性。从个性特征的存在形

7、式上,我们可以发现人与人的气质、性格不同,能力有高低。以性格为例,人与人之间差异显著:有人外向,有人内向;有人擅长分析,有人擅长综合;有人倾向独立,有人倾向依附;有人柔顺,有人刚毅构成了人间万象。,上一页,返回,第二节 “最活跃的动力系统”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一、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需要是学前儿童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个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对其存在于发展条件的欲求的心理倾向,是个体积极性的原始动力。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需要越简单、越低级,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前

8、期,孩子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加,出现了模仿成人活动的探索性需要、游戏的需要及与伙伴交往的需要等。但在这个阶段,生理需要仍然是占主要地位的需要形式。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最活跃的动力系统”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一)学前儿童需要的种类 1生理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如对饮食、睡眠、休息等的需要,年龄越小的儿童出现这类需要时,往往越要求即时满足,得不到满足便焦躁不安,甚至又哭又闹。以后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逐步学会控制自己,养成了良好习惯,并能以文明的行为方式满足这类需要。 2活动的需要 儿童具有强烈的活动需要,喜欢唱歌、

9、画图、捉迷藏、玩沙、玩水等种种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增加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激发了娱乐的情感,锻炼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3交往的需要 正常的儿童喜欢和别人交往,不愿一个人独处。他们喜欢和亲人在一起,和同龄儿童共同游戏。在交往中,他们获得了爱抚和友谊,也学会了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最活跃的动力系统”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4受人尊重的需要 儿童自我意识有了发展,希望得到成人或其他儿童的赞扬、友谊和尊重。当他们感到不被别人注意,或被嘲笑、戏弄,或在众人面前被呵斥、责骂,甚至被体罚时,自尊心便受到伤害,会感到委屈、痛苦,引起哭闹,甚至暴力反抗。 5认识的需要 儿童和

10、周围现实相互交往时,渴望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表现出强烈的认识需要。这种需要是儿童求知活动的基础。如幼儿好奇喜问,常向成人提出各种问题,要求解释;也喜欢操弄拼拆各种东西,想了解其中的原因;在幼儿园里还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学习本领、满足认识需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最活跃的动力系统”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6欣赏美的需要 儿童在社会生活和成人教育影响下,形成了欣赏美的需要。儿童喜爱美丽的图画、优美的歌曲、美观的服饰。此外,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色,和谐多变的舞蹈、体操以及整洁优美的环境布置,也能引起儿童的美感,满足他们欣赏美的需要。而幼儿园的美术、音乐、语言和体育等活动

11、更直接培养了这种需要。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特点 研究表明,幼儿需要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幼儿需要结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它是由彼此有机联系的 7 个等级需要,包含 14 种层次需要所构成的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水平的整体结构(见表 111)。,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最活跃的动力系统”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2幼儿各年龄的优势需要是由几种强度较大的需要组成的 这种优势需要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幼儿的优势需要存在差异。表 112 是各年龄幼儿的强度最大的前 5 种需要及其排序。 3幼儿需要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研究结果发现,除安全需要外,其他各种需要的发展速

12、度具有不同步性。其中,生理需要、人身安全需要、母爱需要呈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而学习知识需要、信任自尊需要、求成需要、劳动需要、友情需要呈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游戏需要与听讲故事需要则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即在幼儿中期(4 岁左右)出现高峰期,以后逐渐下降。总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需要的社会性逐渐加强,需要层次逐渐由低向高发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最活跃的动力系统”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4幼儿需要的发展具有集约性和扩散性 需要发展的集约性是指需要的发展在质上越来越高的趋势,而需要发展的扩散性是指需要在量上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的趋势。幼儿期儿童的需要具有集约性和扩

13、散性,需要的层次在不断提高,需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先形成水平层次较低的需要系统,逐渐地丰富、扩大,螺旋式地上升,形成水平层次较高、较复杂的需要系统。 55 岁是幼儿需要发展的关键期 从幼儿各种需要的发展中可以看出,5 岁是幼儿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向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转化的关键期。 (三)学前儿童需要的引导 学前儿童的需要激发了儿童的个性积极性,驱使他们积极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又产生了新的需要,从而促使个性积极性进一步发展。成人要关心和正确处理儿童的需要,应注意下列几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最活跃的动力系统”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1满足合理的

14、需要,激励个性积极性的发展 对于学前儿童的各种需要,成人先要判断它是否合理。对于合理的需要,成人应准备条件,提供他们需求的东西,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如针对儿童的生理需要,成人应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按时定量地准备营养丰富的食物;指导他们安静地就寝;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仪表整洁,精力充沛,健康成长。又如,为了满足儿童认识的需要和美的欣赏的需要,要组织儿童学习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基础知识,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以及与生活有关的成人劳动等;也要组织儿童欣赏音乐,参观图画展览,参加艺术表演等。满足儿童各种合理的需要,可以直接使儿童的积极性得到强化,激起活动,促进个性的发展。,上一页,下一页,返

15、回,第二节 “最活跃的动力系统”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2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引导个性积极性正确地发展 学前儿童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娇纵溺爱、其他儿童的不良榜样示范等,也可能形成各种不合理的需要。如有的儿童霸道,常要独占一切;有的不能独立活动,事事需要成人的照料;有的不知谦让,处处争先;有的自我意识特别强,时时想要成为注意中心,事事需要受到赞许。这些不合理的需要,往往使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使他们做出种种不良的行为。这不仅使他们不能和别人和谐相处,发生适应方面的困难,有时还扰乱了整个集体的秩序。成人要防止儿童形成不合理的需要。对于已经形成的不合理需要,更要及时纠正,

16、保证个性积极性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最活跃的动力系统”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3形成新的需要,促使个性积极性继续发展 成人还要丰富学前儿童的生活,激起他们新的需要,或向儿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之转化为他们新的需要。需要的丰富和发展,可以推动个性积极性的进一步发展。如教师对于初入幼儿园的儿童,可以要求他们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使用小勺吃饭,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这种要求可以转化为幼儿自我服务的需要,发展独立生活的能力。其后,对幼儿中期的儿童不仅要求他们“自己能做自己的事”,而且要求他们能为同伴和集体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对幼儿晚期的儿童更可要求他们认真、有始有终地做自己能做的事和为同伴、集体服务。这些教育和要求促使儿童形成新的需要,不断激发儿童的实际行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最活跃的动力系统”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二、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兴趣在个体认知发展和智力功能上起着激励的作用,兴趣和愉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