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启示的

上传人:镜花****ul 文档编号:102640978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启示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启示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启示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启示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启示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启示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启示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启示创造是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衰,必须要增强全民族的创造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培养既有创造思维又有创造能力的创造者,必须通过适当的教育,发掘他们的潜能,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就创造教育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启示略陈管见。启示之一:营造创造氛围 激发创造欲望 培养创造精神创造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的,教师和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师应为学生独特的见解而欣慰,甘为学生求知的阶

2、梯,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创造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联系身边所见所闻,寻找问题的根源。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我先提出问题:“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能否运动?”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课本中实验,再提出几个问题:(1)看到三个小车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2)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先后顺序为什么不同?(3)小车为什么要从同一高度滑下?(4)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5)有什么推想?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答案,经过同学们讨论、思索,我进一步引导分析后正确得出规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此外,要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明确目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3、自由想象,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只起指导、归纳、帮助的作用。例如,在一次收集废旧电池的活动中,学生想:有些废电池可能还有电,就对这些废旧电池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一些电池真的有电。“如何再利用这些废旧电池的电能呢?”我提出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很多想法,最有价值的是把废旧电池用于电子石英钟。但由于一节废旧电池的电流过小,还不能使石英钟的指针转动,于是学生利用两节废旧电池并联来增加它的电流,这样大量的废旧电池有了用武之地。以上事实证明了教师首先要创设好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可以把创造潜能激发出来,并在实践活动中提出新问题

4、,想出新办法,培养了创造精神。启示之二:“解放孩子” 让学生“动”起来(1)动手“解放孩子的双手”。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的沉淀影响着家长和部分教师,很少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孩子把一个崭新东西折散而无法复原时,则遭到家长的严厉训斥甚至挨打,家长考虑的是孩子损害了有用的东西太可惜。于是孩子在家中很少有动手的机会。在学校的课堂中,即使在实验课上,学生们都要按照操作规则,小心翼翼地在老师的“监控”之下,循规蹈矩地完成某个实验,这往往扼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许多爱迪生就这样被扼杀。作为教师,在看到学生操作错误之时,不要马上训斥,应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的同时,更应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多动脑、多动手,才能

5、用好脑、用好手,才能有发明创造。当今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转轨到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标上来,从思想上解放学生的双手,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活动,课外小实验可以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器材、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为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的实验所需的器材、步骤,也无明确要观察的现象,所有的问题均需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动口“解放小孩的嘴”现在的学生课堂上提问,基本上能答上来。但叫他们自

6、己提几个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这就太难了,究其原因,一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没有言论自由,面对大人的谈话,他们只能作为听众,很少有表达独到见解的机会,久而久之,这就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的,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上课回答要举手,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往往只叫几个优秀学生回答,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慢慢地养成缺乏独立思考,依赖老师的习惯。我们应该给学生宽松的言论自由,鼓励他们敢问,充分尊重他们的提问,对于那些胆小、害羞又想提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负担,解除疑虑。此外还

7、要引导学生善问,把问题提到“要害处”、“关键处”,还应激励学生乐问、勤问,让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在“问”中得到发展,因此,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发展他们的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3)活动解放孩子的时间现行的应试教育,仍然沿袭着以分数定乾坤,这样使得部分家长与教师联手,封杀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大量的习题,几门功课的家教,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正如陶行知所描述的“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学生装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人”,整天为分数而学习,而学习的知识多半是“死教条”,很少运用于生产实践。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必然制约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把学生从

8、茫茫题海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属于自己的时间,就等于解放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就等于解放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老师,就应当悉心的研究教材,专心备课,不要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习题,学生才能掌握并运用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蒸发致冷这节课时,我给每个学生配备有一小杯酒精、一个温度计、若干棉花,学生会通过将酒精涂于手背而感到凉爽,说明酒精蒸发吸热;将温度计玻璃泡从酒精中取出,发现示数先下降后再上升,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进一步去分析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比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蒸发快慢的因素和做大量习题来巩固知识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也为学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

9、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创造的过程。启示之三: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即如何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造能力。从表面上看,学会学习与创造发明还有一定距离,但随着世界知识迅速总量扩张和更替周期的日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转移到了社会,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

10、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作为当今的教师应当以实施学生自主活动,学会学的教学模式,必须从思想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教学目标上把片面强调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二是从教学方法上,把学生被动消极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积极式的自主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可让学生做实验,使学生获得“浮力大小变化及排开水多少”的感性认识。在实验中教师可启发学生注意浮力越大,排开水越多;浮力越小,排开水越少。学生马上就会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的猜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就要设计测浮力和排开水重的实验方法,结合提供的实验器材,经过讨论、分析,大部分学生就能设计方案,并能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综上所述,我认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潜伏着创造的潜能,学生头脑每时每刻都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主动发掘,精心去培养,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为学生开辟“创造之地”,提供“创造之时”,让他们人人成为“创造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