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2593011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心理原理与实践教学课件作者李国强第十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 第二节 “身教重于言教” 学前儿童的师幼互动 第三节 “近朱者赤” 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返回,第一节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一、亲子关系概念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而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早期亲子间的情感联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良好,就比

2、较容易与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其次,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父母态度专制,孩子容易懦弱、顺从,而父母溺爱则容易导致孩子任性等。,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二、亲子交往的作用机制 一般来说,亲子交往活动表现出下面三种形式。 (1)家长儿童:指家长用语言、行为等方式作用于儿童。例如告知、讲述、要求、命令、指使、示范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基本上处于看、听状态。即家长主动、儿童被动。 (2)儿童家长:指儿童用语言、行为等方式作用于家长。如讲自己的事、谈自己的想法、介绍自己的朋友、倾诉感情、发泄

3、不满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主要是听、看状态,即儿童主动、家长被动。 (3)儿童家长:指儿童与家长用语言、行为、情感等方式相互作用。例如:互问互答、共同商量、讨论、互相争辩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儿童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联系,两者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三、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不同父母的教养行为归结起来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差异: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了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主要类型: (一)权威型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

4、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他们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坚定地实施规则,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而对其良好行为表现表示支持和肯定。这种高控制、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这些父母教养下的孩子多数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二)专断型 这种类型也属高控制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态度方面,与上一种类型有明显不同,父母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孩子。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儿童时常表现出缺乏热情的、否

5、定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父母往往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的规则,但却又缺少对规则的解释,他们常常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这种方式下教养的儿童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怯弱、畏缩、抑郁,自尊感、自信心较低,不善于与人交往。 (三)放纵型 这类父母和权威型父母一样对儿童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是缺乏控制。他们甚至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而让其自己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一切行为,对孩子违反要求的做法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纠正孩子。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上一页,下

6、一页,返回,第一节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四)忽视型 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很少,父母对儿童缺乏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任何行为反应都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想搭理的态度。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也容易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四、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 脾气暴躁的人容易成为专断型的父母,而对孩子发展抱有极高期望的父母也往往采用高控制的教养方式。相反,脾气温和、性格平稳的父母比较容易接

7、受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如果对子女发展有较高期望,则很可能成为权威型父母,而对子女没有太高期望的父母,则可能放任孩子,表现出过分宽容的态度。,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 国外一些研究表明,母亲是否参加工作,以及从事什么类型、性质的工作,对其与子女的交往关系乃至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有工作,尤其是从事知识性、层次较高的工作的母亲,在亲子交往中多采用引导、说理和鼓励的方式,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儿童发展也比较顺利。相反,母亲没有工作、家庭经济比较紧张,或者母亲从事层次较低的

8、体力工作,则母亲在与儿童交往中容易缺乏耐心,多采用简单化的或者训斥、拒绝的教养态度,影响亲子关系和儿童发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三)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 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有的安静,有的活跃,有的强壮,有的弱小,等等。这些气质、体质上的差异往往引起父母不同的抚养行为。比如容易型的婴儿,常常对父母“笑脸相迎”,能对父母的抚爱作出积极响应,并少有哭泣,他们的父母一般倾向于对他们充满喜爱,反应积极,亲子之间交往机会较多,父母对孩子给予更多的注意和爱抚;困难型的婴儿经常哭闹,且很难平静下来,对父母的抚养行为

9、缺乏积极的响应,他们的父母也往往倾向于不满、抱怨,甚至责备、惩罚孩子,很少为他们提供积极、耐心的指导,亲子关系更容易紧张,父母控制、拒绝较多。儿童经常性的行为表现,不仅决定着其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而且可能使父母产生对儿童的某些“成见”,从而影响父母对子女将来发展的期望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五、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从教育子女的角度看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现代科学有三种主要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父亲的作用是惩戒,让孩子怕,这样孩子才能把社会道德规范铭记在心,学会做人。他们认为,孩子怕父亲才能模仿父亲,有了这种模仿,社会上

10、有重要价值的东西才能一代一代传下来。 另一些学者认为,孩子模仿父母,特别是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男孩不是因为怕父亲才模仿他,而是因为学习男性行为较方便。对女儿来说,父亲的身上集中体现了男性的品质,这样她在今后的生活中就有了一个参照。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父亲的作用不在家庭内部,而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父亲似乎是家庭中的社会,又似乎是社会中的家庭,他的责任是带领孩子从家庭的小天地走向社会的大舞台。,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一)父亲对孩子个性的影响 从孩子的个性发展上说,父亲的影响力靠父亲以身作则,更重要的是靠父亲对孩子的关

11、心和爱护,靠父子父女之间的亲情和坦诚,靠长期的严格要求。这些因素将会使孩子的思想品德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国外有人对青年人的自尊心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谈起父亲,有强烈自尊心的青年备感亲切;同缺乏自尊心的青年相比,他们感到自己的父亲更和蔼、更善良。研究者认为,父亲的态度和蔼可亲又不随意迁就,能够掌握住教育分寸,是培养孩子朴实、正直、无私等优秀品质的最佳条件。父亲的禁令只能以父爱为基础,否则难以奏效。,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二)父亲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通常,父亲影响出现得越早,孩子的智力发展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孩子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年龄是一两岁。

12、再看一下父亲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父亲在家庭中有威信、受尊重,对上中小学的儿子的学习成绩会产生良好影响,儿子会学习父亲,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有能力、有知识、有坚定信念的人。父亲在家庭中粗暴、专横、严厉,也会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儿子会产生恐惧感,失去自信心,不敢承担风险。他们害怕学习中的困难,尤其怕数学和物理习题。看见那堆不可思议的作业,就像看见了不可思议的严厉的父亲。父亲对女儿的影响则比较复杂。据国外学者观察,特别是在父母都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家庭,女儿的学习成绩主要受父亲的影响。此外,女孩的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关系。,上一页,返回,第二节 “身教重于言教” 学前儿童的师幼互动,一、师幼互

13、动的内涵 师幼交往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幼交往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关系。互动是指两个不同主体间相互的行动、行为。 师幼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具有以下特征: 师幼互动是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幼儿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 师幼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幼互动不是教师对幼儿或幼儿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教师与幼儿间双向、交互的影响。,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身教重于言教” 学前儿童的师幼互动,

14、教师和幼儿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教师和幼儿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影响的。 师幼互动包括师幼间的一切相互作用。 师幼互动的具体情景可能是千变万化的,既可能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发生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其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与个别幼儿、小组幼儿和全体幼儿的交往,或是与幼儿共同游戏,指导教学,对幼儿表扬鼓励、做示范等。内容也可能丰富多样,如对幼儿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行为的指导和社交能力的培养等。因此,师幼互动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情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除此之外,

15、为了更好地把握师幼互动及其本质,需要明确其与师幼关系的关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身教重于言教” 学前儿童的师幼互动,二、良好的师幼互动的表现 (一)创设良好的师幼互动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作为一种潜意识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可以说十分重要。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因而让他们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获得教育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与其沟通,和他做朋友,让孩子愿意把心里的东西告诉老师,当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幼儿在情感上是比较脆弱的,对成人的依赖十分严重,教师的评价是他们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依据。受到长期师幼互动模式的影响,幼儿发起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请

16、示或征询许可、展示活动结果、告状,等等,而很少有发表个人见解或与教师共同游戏,更缺少主动提问或替老师做事的机会,而且年龄越小,这种特征越明显。教师有时虽意识到了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氛围,运用正面的方法引导儿童的行为、鼓励儿童尝试新的事物等,但却又因种种原因而听之任之,缺乏参与和指导,教育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身教重于言教” 学前儿童的师幼互动,(二)给予幼儿平等的言语权,促进师幼积极互动 在幼儿园教育中,言语的交流是师幼互动的主要途径。幼儿入园以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活动的场景、交际的对象都与在家里不同。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着互动,由于幼儿所具有的身心各方面的特点,教师一般以言语交流为主,适时辅以非言语交流,会起到较好的互动效果。然而,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所营造的言语场面往往是倾斜的、不对称的,教师在不断的教学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言语,而孩子在教师的言语前却缄默了、失语了,也就是说,教师的某些言语限定了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