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之“新”(同名30995)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566278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之“新”(同名30995)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之“新”(同名30995)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之“新”(同名30995)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之“新”(同名30995)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之“新”(同名30995)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之“新”(同名3099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之“新”(同名3099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之“新”巫继学河南社科院研究员,河南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国情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香港“亚洲讯息”()独立董事;个人独立学术网站:;联系电话: Email:创业史,以色列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首次提出的。新时期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热烈而持续地讨论。人们特别关注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新”在何处?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解析这一提法的时代之“新”。作为一个新的提法,新的表述,新的概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然有其崭新之处,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求索农村

2、建设新道路的历史回顾一切历史都是现实史,一切现实发生史也都是历史的延续。今天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非突如其来,它是中国的志士仁人求索自己祖国农村建设新道路的历史延续与升华。从上一世纪初以来,这种探索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央最近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同时又是对历史概念的传承。追溯起来,从1900年开始,就一直有人倡议乡村建设并在小范围内试验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有规模地实施,应该从1927年算起,其时由一批知识分子发动并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开展了“救济乡村的社会改良主义运动”。那时团体众多、成分复杂(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业部报告统计有1005个各类团体),有的仅限于一

3、种专门的活动:如农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合作社、乡村自卫、卫生防疫、水利灌溉、农业技术及良种推广等;另一些则扩展为宏大的计划,同时向所有的乡村问题开刀。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在邹平的实验和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划时代的土地改革,紧接下来就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运动,从互助组,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1958年第4期红旗杂志发表的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一文指出:“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

4、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1958年6月河南逐平正式建立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这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于是中国农村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全国农村迅速实现人民公社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韧于农村。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分田承包到最后成熟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后来各地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农业经营方式,经济体制改革从来都是没有停止对建设新农村的追求与探索。1980年代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小组”,杜润生、李周、翁永曦、陈锡文、朱玲、温铁军、张晓山、周诚、周启仁、杜鹰、王小强等人,以及在地方省市从事农经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同仁,都为此殚精竭虑,以不同的方式贡献了自己的思想智慧与策略智慧。林毅夫来大陆后于上

5、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对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表示担忧,并预测中国经济未来必然要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由此,他才主张开展“新农村运动”。他明确提出,为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使我国早日从通货紧缩的陷阱中摆脱出来,我国政府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加快农村地区和生活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梁漱溟晏阳初.CON,毛泽东.COM,改革.COM以及林毅夫.COM,我们难道不能从中体验出扬弃、传承与创新吗?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就尝试了“新农村运动”,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新农村运动”,韩国农村经济获得了大幅发展,城乡差距大为缩小。2004

6、年,韩国人均GDP达到了1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是10.94。“新农村运动”成为其城乡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韩国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历史地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集合了自上一世纪初学者们的思想智慧、经济工作者特别是农口部门的工作者的实践智慧,并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进行了一次与日俱增的新提炼与新概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之“新”:社会主义许多人都忽视了中央在对于建设新农村的表述中,明确强调它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定性,它规定了建设运动的本质与方向。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学术界聚讼纷纭,争论不断。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大约是共识或者接近共识:尊重劳动,尊

7、重劳动权;公有经济为主导;在承认经济差别基础上追求共同富裕;在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上公正优先,除非社会经济效益到了危机边缘;社会为全体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反对贫困、消除贫困。须予申明,现今提“社会主义”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随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入与丰富,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苏东之变,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其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科学,更加贴近经济现实。在建设新农村中,如何实现其社会主义?建议中给出全面的全新政策依据,它们从总体上保证着全体农民平等的经济利益,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打造经济基础,为减轻农民负担

8、提出了可行路径,为农民的公共福利、为社会保障、平等身份等也有令人高兴的建言。尽管这些建议并没有穷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要求,但它在诸多当前三农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坚持了社会主义运行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步就是要减轻农民负担,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完全取消农业税。2005年的最后几天,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议草案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样,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被彻底取消,对广大的9亿农民来说,这是2006年收到的第一份大礼包。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就是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

9、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议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2004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34;各级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589;农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555。农村在上述各项资金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与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相比,显然很不相称。建议明确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

10、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而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建议提出的“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加快

11、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农村发展的滞后还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将“两免一补”的政策扩大到农村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学生,并实现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免收杂费。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等任务,农村的卫生医疗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建议再次强调,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国务院将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新型农村合

12、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议明确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和农村信息化等建设,逐步解决农村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以及发展沼气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建议还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这显示了对保障失地农民生存发展权的高度关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之“新”:以人为本联系中央近年来的一贯提法,人们不难发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表述,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建设与发展中体现,它以建立和谐农村社会为目标。以人为本范畴中包含有三层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

13、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社会、社会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处理好这三种基本关系。这三层关系也是和谐社会的三个本质内涵。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也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中讲的“五个统筹”之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细究起来还分几个层次:一是人与大自然即物质自然环境的关系。世人现都认同环保,特别是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破坏环境获得物质财富的历史,已成为人类睡眠中的持续恶梦。二是人与生物的关系。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不仅为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而且我们也是这个共生系统中的一个成员。然而,人类经济活动对于生物资源的开发,是贪婪的、疯狂的与不计后果的,已经严重导致地球上

14、的物种锐减。三是人与作为自然的人自身的关系,即人的生物意义上的关系,诸如疾病,生存与繁衍,遗传,性关系,克隆人,等等。天灾、人祸,特别是经济生活中此起彼伏触目惊心的安全灾祸,就是人与自然关系遭破坏的后果。其次,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解读:一是它的社会关系层面,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广义的);二是它的自然关系层面,上面我们已经谈及。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体系,包括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宗法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狭义的),等等。其中经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是最为基础。在当前,从大环境来看,是一个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系统,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劳动之间的关系,资本

15、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资本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在这类关系中,公平与公正、贫富差距,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焦点,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障碍,成为社会生活稳定的关键。人和方能政通,对这种关系和谐的期待,是朝野的最大的愿望。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贫富差距从而贫富对立,虐穷心态与仇富心态对立,企业中的劳资冲突,以及各种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最后,是人与社会、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样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体系,包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局部(单位、企业、家庭等)与整体(代表整体的政府、公众)的关系、不同区域、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社会关系,等等。过去讲的城乡、体脑、工农三大差别的关系也归此类,现在还要得要加进落后

16、地区与发达地区、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等关系。这一类关系,核心在于个人、局部同全社会的差别统一,整体协调。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表现突出的就是,贪污盗窃、权力资本、行贿受贿、黑社会行为等。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农村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重要体现。新农村建设一定会显著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以及农村整体面貌,让全国农民也能够充分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必将成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的重要标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度之“新”:自主创新在改革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必然伴随着机制、制度的创新,必然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毋宁说,它是一场农村体制的自主创新运动。自主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微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