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卷)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02557960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三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卷)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专题十三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卷)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专题十三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卷)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专题十三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卷)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专题十三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卷)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卷)(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高效升级卷十三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人民网北京2010年7月19日电 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在水利部主持召开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成果通报会上坦陈,水土流失是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元凶,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据此完成12题。,1.之所以称水土流失是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元凶,是因为 A.水土流失加快流水速度 B.水土流失导致洪峰提前到来 C.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抬高 D.水土流失导致堤防崩溃,2.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土流失现象主要发生在河流中上游 B.水土流

2、失现象主要发生在河流中下游 C.水土流失与植被覆盖率无关 D.我国的水土流失仅仅发生在黄土高原 答案:1.C 2.A,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完成34题。 3.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列工业部门中受益最大的可能是 A.汽车工业 B.电子工业 C.核电工业 D.服装工业,4.目前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产业转移 推行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 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淘汰落后产业 A. B. C. D. 答案:3.C 4.A,经过多年的努力,鲁尔区目前已从“煤钢中心”逐

3、步变成了一个煤钢等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读“鲁尔区各产业人数的变化图”,完成56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表示第二产业,b表示第三产业,c表示第一产业 B.1985年后,a产业就业人数迅速增加的原因是积极发展新兴工业 C.从1970年开始,b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下降的原因是鲁尔区经济一直处于衰落状态 D.1999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达60%以上,6.鲁尔区1970年约220万人,1983年约195万人,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A.鲁尔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但招募了大量劳动力 B.鲁尔区因传统工业的衰

4、落,有大量人口迁出 C.鲁尔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很高,但有大量人口迁到南部斯图加特等地 D.既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也有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案:5.B 6.D,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8%,近4亿人口受到沙漠化影响。读下图,完成79题。,7.形成图中地区荒漠化最基本的自然特征是 A.位于内陆,气候干旱 B.地球变暖,气候异常 C.地球运动,地形上升 D.过度开发,水土流失 8.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荒漠化发展加剧加速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灌溉 B.人口压力和人类

5、活动不当 C.矿产资源开发 D.气候异常,9.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是 在农区改善耕作与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在牧区增加水井数量,保障牧草有充足水源 在缺水的流沙地区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A. B. C. D. 答案:7.A 8.B 9.C,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7.6%,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读“2009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统计图”,完成1011题。,10.关于2009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及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流向西部的农民工数量多于流向东部 B.流向东部的农民工占流动农

6、民工比例最低 C.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 D.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上升,11.为了缓解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以下合理的措施是 A.调整产业结构,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全部搬迁到中西部地区 B.吸引海外移民,鼓励生育 C.减小投资规模,改善工业布局 D.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民工工资 答案:10.D 11.D,甲、乙是两个不同的地域空间,读下图完成1213题。,12.若甲是我国东部经济带,乙是中西部地区,沿箭头方向在区间调配的是 A.水源 B.能源 C.资源 D.资金 13.若甲、乙表示的是我国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可称之为 A.东煤西运 B.东气西输 C.北煤南运 D.南气北输 答

7、案:12.D 13.C,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读图完成1415题。,14.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近一半,其后果是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泊土地沙漠化 C.人口密度减少,城市数量减少 D.对河流调节能力减弱,15.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来环境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 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建设污水处理厂 A. B. C. D. 答案:14.D 15.C,二、综合题(共40分) 16.(14分)经国家防总批准,2010年6月19日9时至7月7日24时,黄河防总实施了第

8、10次黄河调水调沙。20022009年,黄河防总已连续实施了九次调水调沙,河道主槽最小过流能力由1 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 880立方米每秒。实践证明,调水调沙已经成为处理黄河泥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有效措施之一。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调水调沙是通过“人造洪峰”将泥沙“带入”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有 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搬运作用 流水溶蚀作用 流水沉积作用 A. B. C. D. (2)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调水调沙的最佳时机选在 A.春旱严重时 B.夏汛来临前 C.秋季汛期后 D.冬季枯水期,(3)黄河流域内能源十分丰富,调水调沙河段最为丰富的能源为 A.地热、煤炭资源 B.水能

9、C.太阳能资源 D.石油资源 (4)试分析黄河调水调沙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5)综合治理黄河,除调水调沙外,还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案:(1)A (2)B (3)D,(4)黄河下游河道得到冲刷,泄洪能力得到提高;所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形成的新淤地,湿地面积增加;黄河三角洲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大量增加;海岸线不断被侵蚀后退的状况得以扭转。 (5)上游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来量;下游加固大堤,清理河道;治理河流沿岸污染源;合理调配水量防止断流,建立水利枢纽,调节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85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

10、区产业结构变化图。,材料二:继日本三大汽车企业本田、丰田、日产分别落户广州黄埔、番禺、花都区后,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汽配产业迅速发展,该地区成为全国三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材料三: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该地一部分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企业向省内的边远地区转移,并在本省边远地区产生集群效应。,(1)材料一显示近2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 (2)分析日本汽车产业集团近几年来纷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设厂的原因。 (3)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答案:(1)产业结构由以轻纺工

11、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的政策;侨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邻港澳、近东南亚。 (2)占领中国市场;避开关税壁垒;土地及劳动力价格低;经济发达,制造业基础好;社会协作条件好。 (3)劳动力价格上涨;房租、地价上升;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18.(14分)读图文材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两区域简图。,(1)C图是某时乙城市近地面气压分布图,请画出完整的等压线图,并分析此时乙城市的天气状况。 材料二:19701990年甲城市圈人口变动情况图。,(2)据图中信息描述甲城市圈人口的变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A图中玉米带与B图中玉米带数据比较表。,(

12、3)据表中信息说明两玉米带单产差异的原因。 (4)据专家推算,全球石油资源可用4050年,有人提出现阶段大量使用玉米制作乙醇作为汽车燃料,你是否赞同,请说明原因。,答案:(1)图略。受气旋控制,阴雨。 (2)中心地区人口减少,市区地价上涨,环境质量下降;周边地区人口增加,周边地区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城市总人口减少,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外移。 (3)A图玉米带单产比B图玉米带单产高。A图中玉米带土壤有机质丰富,土壤肥沃;无霜期长,生长期长;年降水量大,水分充沛。 (4)赞同。石油短缺,其成本提高;玉米制乙醇降低成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不赞同。加重耕地压力,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