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2549964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4.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研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二0一0年六月一、“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总体发展情况和特点 从2006年至2009年,我国汽车工业在产销规模、产品开发、汽车市场开拓、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及法制化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产销迅猛增长,市场繁荣兴旺,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行业50万辆规模的企业有7家,其中超过百万辆汽车生产企业有5家。超过百万的摩托车生产企业有9家。(一)产销量保持高速增长 “十一五”前四年我汽车工业承接了本世纪初的高速发展态势,产销规模逐年迅猛增长。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双双跨跃千万辆大关。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

2、09年全球汽车市场仍然处在低迷的状态。但得益于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效落实,我国汽车工业在逆势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9年,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 10万辆和1364. 5万辆,(分别比2005年增加1. 42倍和1. 37倍);2009年,摩托车产量2542. 77万辆(是2 005年的1. 43倍)。 2009年1-11月,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8576. 49亿元,同比增长22. 26%,主营业务收入28054. 33亿元,同比增长21. 2 3%,实现利润1988. 27亿元,同比增长51. 57%0(二)汽车工业国际地位逐年提升 20

3、0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分别为第4位和第3位,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为8.69%0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排名世界第汽车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22. 6%,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汽销大国。2005年,摩托车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 %, 2009年我国摩托车产销世界各国中连续15年排名第一,摩托车产量占全球的比重提高到51%0(三)产品出口逐步扩大 2005年我国首次成为汽车数量净出口国,2005年以后中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超过进口。“十一五”前三年,我汽车出口快速增长,年均增速为57%0 从汽车产品出口的结构上看,近几年,乘用车出口数量增加迅速,其中2008年乘用车

4、出口量已经接近货车,客车出口比重明显下降;2000年轿车出口远远落后于进口,到2008年轿车出口数量已超过进口,小于1. 5升的小排量车出口金额也超过进口。商用车产品出口始终保持优势地位。进口汽车产品中乘用车占绝大多数,这说明国内生产企业已经初步具备开发和生产满足国内大众需求的产品,进口整汽车产品以弥补国内生产产品的空缺为主。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汽车出口带来很大影响。2009年,我国出口汽车(包括汽车底盘,不包括雪地行走专用车、高尔夫球机动车等车辆)36.%万辆,同比下降45. 7%。日前,月度出口数量已出现回升迹象,预计今后汽车产品出口还会逐年增加,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

5、 “十一五”前三年,摩托车出口分别为857万辆、946万辆、1029万辆。2009年我国出口摩托车622万辆,同比下降39. 57%。目前,月度出口数量已出现回升迹象。 中国汽车产业进出口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某些方面甚至非常弱,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四)汽车工业成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 从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开始,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就开始不断加强,并已成为支撑和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汽车产业增加值在全国GDP中的比例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2006年至2009年,汽车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719亿元、5448亿元、6319亿元和768

6、3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1. 79%, 2. 120/,2. 10%和2. 29%;有关专家预计:2010年汽车产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 5%。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五)中国汽车工业成为世界汽车工业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汽车跨国公司全方位进入中国市场,汽车跨国公司实施积极的本地化发展战略,并将中国市场发展纳入其全球战略。目前,除雷诺公司外各跨国汽车公司都有产品在中国合资企业生产。从2001年至2009年,合资企业乘用车产品品牌数量和销售量分别增长了6. 21倍和9. 9倍。在中国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并加强在中

7、国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销售体系的建设。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方法、模式、流程和经验教训,给中资企业很好的示范和启迪,开拓了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有利于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总体水平。(六)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产品结构基本形成 乘用车比例从2005年的68. 87%提高到2009年的75. 29%,其中轿车从48. 49%提高到54. 17%;重型货车占全部货车的比例从2005年的11. 74%提高到2008年的15. 47%;中型货车比例从2005年的13. 5 9%下降到2008年的9. 39%。根据公安部公布数据,2009全国民用车辆拥有量为7619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

8、车1331万辆),t匕2005年增长1940万辆;2009年私人汽车拥有量为5218万辆,比2005年增长3370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占总保有量的比重为68. 49%(比2005年增长10个百分点),私人购车已成为汽车消费主流。 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摩托车保有量为9453万辆,千人占有率为70辆,比2002年的千人占有率46辆增长了52%a摩托车保有量占机动车保有量的50. 7%,我国摩托车保有量世界第一,接近全球摩托车保有量的三分之一。在幅员广阔的农村市场,农民购车已成为摩托车消费主流。(七)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为我国汽车工业提供了引进技术、合资合作的发展条件,通过合资合作使国

9、内汽车企业积累了经验、技术、人才和资金。奇瑞、吉利等企业实现了从简单模仿到正向开发再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四家企业近几年逐步加强力量开发自主品牌,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已经从单项技术和产品创新向集成创新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发展,自主创新正在跃上新台阶。动力总成及相关技术方面,一汽集团建立了专门的汽车电子研发部门,在中重型商用车电控单体泵技术、商用车CAN总线技术、发动机高压共轨技术、轿车柴油机、商用车发动机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长安、奇瑞、吉利等企业也推出了自主开发的多款发动机产品。汽车安全性相关技术方面,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研究不断深入,研究领域涉及提高车身碰撞安全性和车辆行驶稳

10、定性、对乘员和行人的保护等各个方面,ESP等与汽车安全相关的汽车电子技术和产品开发也成为许多企业效益增长点的新选择。奇瑞公司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建设项目和东风公司东风1. 5吨级高机动性越野汽车的研制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奇瑞公司整车自主开发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应用项目、北京交通大学纯电动客车关键技术及在公交系统中的应用和同济大学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关键技术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八)自主品牌产品取得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自主品牌产品发展迅速,自主品牌企业持续的努力与付出,与合资品牌的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截

11、止2009年:乘用车自主品牌数量达到180个,较2005年末期增长200%,销量达到457. 7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 3%,是2005年全年约2. 6 3倍;轿车自主品牌数量达到83个,较2005年末增长196%,销量为221. 73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 67%,是2005年全年的3倍。(九)节能减排有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起步 为了促进汽车行业节能减排,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2004年,国内有关部门分别制定和颁布了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及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于2005年7月1日起实施,第二阶段于2008年实

12、施。第一阶段燃料消耗量标准基本相当于标准实施时国产乘用车的燃料消耗平均水平,符合与不符合的车型约各占5 0%左右。实施第一阶段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使乘用车百公里油耗平均降低S%-10%。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加严10%。实施第二阶段限值要求后,乘用车油耗水平将在第一阶段基础上继续降低7-8%,比2002年乘用车油耗水平总体降低15%左右。至2008年底,累计公布符合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95家企业2374个车型,取消了不符合标准的55家企业444个车型;2009年公布符合标准的87家企业3242个车型,取消了不符合标准的52家企业的400余款车型。第三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

13、及指标标准草案近日已原则通过。 目前,对国内984个车型综合燃料消耗量分档统计分析如下: 除了乘用车以外,我国已于2008年开始实施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轻型商用车认证和生产将于2沮2年1月1日全面进入第二阶段要求。重型商用车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也在积极的研究与制定之中。 建立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制度,国家对新定车型和在生产车型燃料消耗量进行公示;有关部门启动了与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挂钩的财税政策的研究。 积极推进国III排放标准实施,大力推广满足国III、国IV标准的内燃机机型,重型车用柴油发动机、轻型车用柴油发动机已分别于2008年7月1日和2009年7月1日满足国I

14、II排放标准。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2007年底,国家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鼓励产业目录,有关部门制定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截止2008年底,公告已发布了28家企业89种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汽车等在内的新能源轿车、客车产品。 完善汽车产品的报废标准,开展汽车回收利用工作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从2008年启动试点,列入国家试点行业。试点企业14家,产品范围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起动机和转向机。2009年产值可达12亿元(含非试点)。 在政策的引导下,2009年小型

15、车所占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全年1. 6升以下乘用车销售719. 55万辆,同比增长71. 2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9. 65%,比上年同期提高近8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为历年最高。这是汽车消费者在石油价格上涨、燃油税改革、节能环保等形势下选择的结果。(十)汽车零部件发展体系初步建成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已形成较大规模、较好水平、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我国汽车生产配套及维修提供基本保证,零部件产值及出口值居世界第四位;企业自主开发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具备商用车及经济型轿车零部件开发能力,为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奠定了基础;零部件产品水平提高,为整车更新换代,技术升级创造了必要条件;零部件企业集群化发展,专业化协作能力加强,促进了汽车产业发展;汽车零部件成为汽车商品出口主力,国际贸易竞争力逐步提高。 2009年1-11月规模以上10856家零部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337亿元,同比增长2 0. 34%,主营业务收入11004亿元,同比增长19. 81%,出口交货值899亿元,同比下降13. 66%0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主要问题分析(一)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汽车工业通过多年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迅速提升了国内汽车整车、零部件的生产工艺水平,形成了较完整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培养了从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到市场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