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业成点计算方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549841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业成点计算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4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业成点计算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4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业成点计算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4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业成点计算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4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业成点计算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业成点计算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业成点计算方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业绩点计算方法(2004年4月30日学院第三届教代会表决通过)为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分配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规范学院教职工岗位管理,为学院教职工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年度考核提供量化依据,促进学院的进一步发展,特制定本方法。一、 总则1、 业绩点作为学科、个人考核和岗位聘任的主要依据。2、 业绩点=教学业绩点+科研业绩点+行政管理业绩点。3、 学院教学工作含全日制本科(含之江校区)教学、成教教学、全日制研究生、工程硕士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学任务,其中单独给酬金的教学任务不计业绩点。5级及5级岗以上每300个当量教学时数计1个教学业绩点,

2、4级及4级岗以下每280个当量教学时数计1个教学业绩点。4、 科研业绩点含论文、论著、科研成果、专利和科研项目,每10个业绩分计1个业绩点。5、 行政业绩点含学校、学院聘任的行政管理人员所承担的工作量。二、 计算标准1、教学业绩点 计算时间为前学年第二学期至本学年第一学期 计算办法见“化材学院教学业绩点计算办法” ;2、科研业绩点 计算时间为前一年12月21日至当年12月20日到款为准 计算办法见“化材学院科研业绩点计算办法” ;3、行政业绩点 计算时间为任命的次月至期满之月,考核方法按校院有关规定执行;三、业绩点要求学院以各级岗位的全院平均业绩点作为标准业绩点,根据所聘岗位级别,对教职工工作

3、量分别予以量化考核。四、附 则1、学院按学科方向统计总分,人、岗平均分。2、教职工每年必须完成一定的非业绩点工作量(义务劳动工作量),包括党建工作、指导年青教师、学科和学位点建设、课程建设、学科管理、指导学生课外科技。4、本实施细则经学院教代会审查通过后实施。未尽事宜和特殊情况由教代会执委会讨论决定。附件一、化材学院教学业绩点计算办法一、 本科讲课工作量1、本科理论教学计算公式: Y = 计划课时数 式中 Y 当量学时,下同; N 学生人数,下同; 课程质量系数; 学生人数系数; 课程工作量系数;表1 课程质量系数课程类别校精品课程、优秀课程、样板课程学院优秀课程合格不合格质量系数1.21.1

4、1.00.7表2 课程难度系数课程类别全英语教学双语教学部分双语标准班开新课重复课系数2.01.51.21.01.10.8表3 学生人数系数学生人数15 N 60系数0.8 N / 301+0.2 ( N-60 ) / 301 + 0.4 (N-60) / 302、实验教学工作量Y = 计划课时数 学生班级数 实验课程工作量系数;表4 实验课程工作量系数课程类别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实验与化工原理实验演示性实验工作量系数0.91.00.5 3、集中实验实践环节工作量 Y = N/30 16 学分数 K, 式中K为集中环节类别系数;表5、集中实验实践环节类别系数类 别本科毕业环节认识生产实习大型实验课

5、程设计本 市外 地系数K1.71.82.03.00.8备注: 为更好的做好“院管教学”和“主讲教师院长聘任制”,有关课程质量系数、难度系数确定、教学计划安排、主讲教师聘任等工作,由学院主管院长和学院教学委员会根据学校有关文件讨论决定。二、 全日制研究生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1、 理论教学工作量:Y = 计划课时数 学生人数系数 课程类别系数;其中:硕士研究生课程为1.5,博士研究生课程为2.0;表5 研究生人数系数学生人数N 30系数0(不开课)0.71.01.22、 指导研究生业绩点: 硕士生= 0.07业绩点/人届,博士生=0.10业绩点/人届。 附件二、科研业绩点计算方法一、关于论文计分1、

6、SCI、EI、ISTP论文按学校(科技处)公布文件确定。2、同一作者在正式出版的同一论文集中发表的论文,最多只计2篇,且第二篇按80%计分。3、发表在光盘版期刊或被光盘版论文集收录的论文按同级期刊和论文集的50%计。4、同一作者,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当年累计论文分最多只计2分。二、关于著作计分 1、 著作分“学术专著”、“编著与教材”二大类。2、 著作计分以第一作者系化材学院教职工为标准值。第一作者非学院的著作,学院教职工执笔部分均按标准值的70%计分。3、 同一著作中同一作者的执笔部分,超过50万字的部分,每10万字依次递减10%计分;超过70万字的部分,按50%计分。4、 有出版合同

7、、正式出版的光盘版著作,按60计。5、 同一书号、不同印刷批次的著作,不重复计分。不同书号、但内容基本相同的著作,不重复计分。6、 各类著作的实际字数如与出版社标注字数相差较大,以实际计算的字数为准计分。7、 主编(主译、主审等)不单独加分。三、关于获奖成果计分1、 获奖成果指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优秀教学成果奖,不含论文奖、突出贡献、先进教师等个人荣誉奖。2、 优秀教学成果奖按同级科研成果奖计分。3、已正式调动来学院工作的教职工,以原单位名义申报并获得省部级三等奖以上且排名在前2位的,学院按20%计。4、学院教职工与外单位合作(完成单位为外单位)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三等奖

8、以上且排名在前2位的,学院按20%计。四、关于科研项目计分1、在项目计划年限内,所有科研项目的经费分按每年实际到款额计分,并在结题当年全部结清。 2、浙江工业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纵向项目,全额计算级别分;浙江工业大学非第一承担单位的纵向项目,按到款经费90%。3、 经费全额自筹的纵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计2分;浙江工业大学非第一承担单位的,不计分。4、 各级学会、协会等的立项项目不计级别分,按横向项目计经费分。5、 各类学科学位建设费、由浙江工业大学配套的纵向项目设备费等均不计分。校级课题按横向项目计分。6、 教学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教学建设项目不计权重,按到款经费每50000元

9、计0.1分,同一项目最高计2分。8、各项目积分总分的分配,由项目主持人负责按课题组成员的实际贡献大小分配,并填报“项目积分总分分配表”上报学院,经学院科研秘书审核、主管领导审定后分别记入教师个人业绩。五、关于多人合作成果计分1、 多人合作完成且未明确注明分工的论文、著作、获奖项目等,按照“多人合作成果分摊系数表”计算各自分值。2、 论文、著作、获奖等合作完成人中含正在指导研究生、本科生时,按取消学生后的排名顺序分配分值。六、关于作者单位署名计分1、学院教职工当年发表的论文,署名浙江工业大学为第一单位的,按100%计分,浙江工业大学为第二单位按60%计分;未署名浙江工业大学的,按25%计分。2、

10、教工当年出版的著作署名第一的按100%计分,第二的按60%计分。3、 引进人员当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未署名浙江工业大学的,按50%计分。多人合作成果分摊系数表完成人数排 位123456 及以后合计1120.60.430.50.30.240.40.30.20.150.40.30.150.10.056及以上0.40.30.150.070.040.04注:核心期刊的认定:1、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版(北京大学图书馆);3、 在国内出版的外文期刊;表一、科研工作业绩计算方法表级别、计分及说明论文Science、Nature50/

11、篇各类期刊的级别以学校颁发的文件为准。个人分=计分合作排名系数SCI、EI涉及跨年度收录的,第二年以SCI、EI分值与上一年度分值的差值计入第二年。SCI2/篇EI、ISPT1.5/篇SCI、EI网络版1.0/篇核心期刊0.5/篇非核心期刊0.1篇著作学术专著2/10万字编著及教材等1/10万字科研成果奖励成果获奖类别一等二等三等同一成果获多项奖励的,按得分最高的奖励计算一次。未注明奖励等级的优秀成果,按四等奖计分。个人分=计分合作排名系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0国家自然科学奖1008040国家发明奖906030国家科技进步奖8040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105市厅级科技进步奖532授权专利发明

12、专利3获准专利必须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专利权人。个人分=计分合作排名系数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1科研项目纵向项目权重分国家级基础研究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攀登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预研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教改项目重点项目4项目经费分按当量到款经费每5万元1分标准计算。所有项目业绩点按到学院款额核定。个人分由项目负责人分配一般项目2国家高技术产业化计划、军工计划、省部级科学基金和基础类研究基金、省部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教育厅教改项目重点项目2一般项目1.5市、厅级科技项目重点项目1.3一般项目1.2横向项目、校基金、校教改1.0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的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of accountability, redress of orders and prohibitions. Strengthening the honesty and self-discipline of leading cadres honesty in politics and education work, enhance leaders ability to resist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