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幸福教育实验方案(6月4日定稿)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548424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幸福教育实验方案(6月4日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2幸福教育实验方案(6月4日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2幸福教育实验方案(6月4日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2幸福教育实验方案(6月4日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2幸福教育实验方案(6月4日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幸福教育实验方案(6月4日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幸福教育实验方案(6月4日定稿)(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开发区“区域幸福教育”实验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一)实施幸福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共圆中国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教育作为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之首,促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二)实施幸福教育是青岛开发区城市发展的要求2012年,青岛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目标。近年来,作为国务院首批设立的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青岛开发区经过27年的开发开放,现已成为中国沿海开放度最高

2、、区域功能最集中、发展最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被评为“辉煌十一五中国最佳综合实力开发区(园区)”,成功创建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投资环境综合评价连续9年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五强。当前随着山东半岛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适时提出了建设“幸福新区”的目标,为区域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形势下,学生、教师、家长的幸福指数愈显重要,办让人民幸福的教育已成为建设幸福新区的必然要求。(三)实施幸福教育是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 开发区始终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教育事业成就显著: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山东省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山东省

3、学前教育先进区先后成功创建;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青岛市现代化学校建设等重大工作均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开发区教育必须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转轨。幸福是教育内在的伦理诉求,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反观今天的教育,由于受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成为教育的现实追求,致使教育变成了一种辛苦的事情。在今天的校园里,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感到愉悦和幸福,相当一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缺乏成就感,而相当一部分家长则忧心忡忡。不容乐观的教育现状迫切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回归教育本质,改进、调整、重

4、建教育体系,实现从追求知识本体向追求生命体的转变,从目的异化到本质回归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师工作乐趣、提升人的生活、生命质量。二、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威尔逊 1967年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研究者着眼于外部因素的研究,包括性别、年龄、智力等对幸福感的影响。采用单项目测验,结果以描述性为主,在信度和效度上颇有局限。第二个阶段,研究者把研究重点由外部因素转向内部心理因素研究,深入研究了几种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出现了对幸福感的多项测验。迪涅1997年在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对30年的幸

5、福研究作了具体总结。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积极心理学的快速崛起,“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渗透心理科学,幸福感研究在心理科学领域掀起一股热潮。当前,西方的幸福感研究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研究者开始运用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重点放在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上,探索人格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美国积极心理学的大力倡导者塞里格曼认为: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三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获得幸福的行动。他认为“幸福需要教育”,因为“遗传基因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创造幸福的环境和获得幸福的行动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因此,他首先在他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

6、立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目前,在美国,包括哈佛大学在内,有100余所高校及中小学开设了幸福教育课程,其中许多学校将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放在一起,开设了健康与幸福课程。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幸福、追求幸福,幸福研究的主体渐趋多元化,科学家、经济学家甚至政治学家都参与其中,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不丹国王旺楚克在1970年最早提出“国民幸福总值”这个概念,他认为:“政府施政应关注幸福并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日本、美国、英国也实施了关注国民幸福的系列执政行动。(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幸福感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杨彦春、周建初等人的研究,当时,研究主要围绕老年人精神心理卫生展开。20世

7、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幸福感研究的对象逐渐扩大,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群体相继进入幸福研究的视野。近年来,“幸福指数”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成为政府部门的实践课题。2005年期间,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程国栋提交了一份题为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他一直致力于在中国推行“国民幸福指数”。很多学者也研制出了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国民幸福指数测量表。最早提出并实施“幸福教育”的是山东东营市胜利第四小学原校长高峰,他的幸福教育实践于2002年开始,并在中央教科所和北师大专家的帮助下,完成了有理论建构的实践研究。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学者也开展了对“幸福教育”和“幸福感”的研

8、究。2003年刘次林博士在幸福教育论中对当代教育作了理性的反思。吴安春博士在北京新源里中学等学校就幸福教育进行了研究与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综观国内外关于幸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虽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总体看,一方面,缺乏区域性的实验,无法系统地解决幸福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等问题;另一方面,集中在心理实验领域,缺乏在教育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的案例。(三)理论依据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内涵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概括起来说,个人全面发展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体

9、力、智力与精神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既包括个人素质各要素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协调。这一学说包含了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等,这些都是“人”获得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全面、个性、协调发展又能带给人更丰富、更持久、更深刻的幸福。2.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把孩子的人生幸福、精神丰富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很早就提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这与幸福教育是以学生终身幸福为基

10、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一致的。3.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马斯洛强调教育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多元智能理论是关注学生的现实幸福,对多元智能、各有不同专长的人才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开发,不仅能提升学生获得成就的幸福感,还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11、5.积极心理学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为代表倡导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其生活的最高目标。主张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情绪与健康等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这是幸福教育实施的心理学基础。6.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都影响决定一个人的幸福。三、概念界定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各不相同,幸福的概念也见仁见智。我们认为,幸福应该是人们

12、由于生存需要得到适度满足并感受到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或正在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存需要得到适度满足是幸福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个体幸福的最高境界。幸福感则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本实验针对教育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幸福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限定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育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培养人的活动过程,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幸福。幸福教育是以学生终身幸福为基本价值取向,转变目前过度功利化倾向的教育。其二,幸福教

13、育是在科学教育观的指导下,使教育过程成为让师生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实现“教幸福、学幸福”与“幸福地教、幸福地学”有机统一的教育。其三,幸福教育是关注、培育学生获得幸福的意识和能力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师生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幸福能力的生命主体;使教师在促进学生幸福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价值感、幸福感,并能不断将幸福传递、放大。四、实验目标(一)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通过实验,探索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途径和策略,有效提高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通过实验,探索提升学生的学习幸福指数的途

14、径和策略,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和校园生活质量。(三)提高学生家庭的幸福指数。通过实验,探索家校合作新途径,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亲子沟通能力,形成和谐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成长环境;同时,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决策的参与度,激发家长参与教育和支持教育的热情。五、实验路径基于前面对幸福、幸福感和幸福教育的理解与界定,作为实验,第一,我们需要把抽象的概念、难以捕捉的感觉具体化为与学校生活相关的要素上,聚焦在可以通过实验改变的关键要素上,并由此确定实验内容;第二,从优化教育管理的机制体制入手,创造良好的学校、课堂、班级

15、、家庭等氛围,改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优化外部环境;第三,作为为未来公民素质奠基的教育,我们认为幸福的感受主要来自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因此,本实验在解决外部现实教育问题的同时,将关注、培育师生获得幸福的意识和能力的重点放在培育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上。本实验将从现象出发,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进而明确实验内容,达到教师、学生、家庭幸福指数的提升。 六、实验内容与重点工作以探索构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四大体系”为核心,推进全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和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打造与建设幸福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幸福教育。(一)构建幸福教育的保障体系开发区政府以进一步完善教育优先发展的保障

16、机制为核心,构建幸福教育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体制,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建立新区建设优先规划学校(幼儿园)建设保障机制;建立教育人才引进和教师专业发展专项投入保障机制;增建特教中心,改善残疾儿童发展条件,为家长和社会分忧;增建青少年活动中心,改善农村、偏远地区儿童的校外生活。(二)构建幸福教育的区域管理体系开发区教育主管部门以完善学校评价、健全用人制度为核心,改善管理,强化服务,构建幸福教育管理体系。1.探索综合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途径,改革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模式。督导评价学校管理过程、管理水平;增值评价评估学校办学效益;服务对象评价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服务;学业水平考试评价教育质量。同时,把“学生快乐不快乐、教师乐业不乐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对学校评价的指标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