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谁来种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548194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年后谁来种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年后谁来种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年后谁来种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年后谁来种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年后谁来种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年后谁来种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年后谁来种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天谁来种田引出话题: 鱼米乡的美丽与隐忧( 2011-07-09 09:01:14)稿件来源:湖北日报湖北日报消息 (记者 杨伟鸣 通讯员 程良友)湖广熟,天下足。湖北省是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种田的比较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等因素影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守种田的大部分是妇女、老人和儿童,有些田地出现抛荒。在今年的全省农村工作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发出了“明天谁来种田”的诘问。为此记者深入乡村,采写了一组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粮食安全关系民族安危,牵动世界格局。 被誉为“鱼米之乡”的荆楚大地,沃野千里,是全国

2、著名的粮食主产区。这里的片片稻香菽浪,在维系华夏粮食安全的棋盘上,举足轻重。 对于这份责任,荆楚上下有着清醒的认识。 荆楚大地迎来粮食生产“七连丰” 稻香浓浓,菽浪滚滚。2010年,荆楚大地迎来连续第七个增产的丰收年。 国家统计局核定,去年全省粮食总产2315.8万吨,比上年增加6.7万吨。 农业部门有关人士称,连续七年稳定在2100万吨以上,表明农业综合产能稳步提高,走出了“多了砍、少了喊”的怪圈,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而且这一成绩是在经历大的洪涝灾害后取得的,来之不易。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中部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我省始终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扛在肩头。曾经经历了“谷贱伤农

3、”的痛楚,也曾经历了“种工厂”对“种粮食”的冲击。但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粮食生产不放松,这已是全省上下不变的共识。 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一定要突出“粮食安全”这个大局,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这个目标,加强农业大县建设,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和低产田改造,保障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 省里把粮食生产提升为“一把手”工程,将增产计划分解下达各市州和46个主产县市,狠抓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同时,将惠农政策送到千家万户,激励粮食生产。 阳春三月犁耙水响,正是春耕好时节。3月31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专题会议,省长王国生要求再加措施,实现粮食生产“八连丰”。 襄阳市委主要领导在全市大会上

4、一再强调:天大地大,不如13亿人吃饭的问题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永远是襄阳人最重要的职责!以占0.34%的耕地,创造了全国近1%的粮食产量,在楚山汉水间抹出一片经济亮色。这种浓浓的“粮食情结”的背后,是襄阳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应城农民杨小运在全国第一个超卖万斤粮。这份荣耀一直激励着无数的粮农。如今,应城糯稻种植面积30万亩,产量占到全国的5%,成为“全国糯稻生产第一市”。 农村种田的大部分是“”留守部队 然而,在全省粮食“七连丰”的同时,也有一些隐忧不可忽视:目前在农村种田的大部分是妇女、老年人这些留守的“”部队(即特指妇女、儿童、老年人)。 在青壮年劳力中,让人尴尬

5、的是:70后的不愿种田,80后的不会种田,90后的不谈种田。 不久前,省农业厅对应城市祝墩村、枣阳市鲍庄村、崇阳县吴城村、监利县龚岗村开展逐户调查,结果发现务农人员整体素质低,60岁以上的占25%,小学文化和文盲占55%。凡是有点文化、市场意识的年轻人,都不愿回农村种田。 农业生产的艰辛让不少“80后、90后”望而却步。26岁的安陆市南城办事处农民杨龙说:“去年夏天稻谷收割,我帮爷爷试着去担湿谷子,一挑200多斤,十几挑下来身子就吃不住,感觉快散架了。我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干农活。” 在安陆市,记者与大湾村、四里村、刘庙村的干部和十几位村民攀谈。他们数来数去,三个村找不到几位30岁以下会种庄稼

6、的村民。“种粮不挣钱,年轻人不愿学农活。” 在大冶市陈贵镇欧家港村村头,记者看到,58岁的杨可枝带着3岁的孙子和一帮妇女晒着太阳,说着家长里短。 杨可枝老人有3个儿子,儿子和儿媳全部外出打工了。老伴中风,不能下地,自己种了3亩地,全靠与别人换工。“村里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种田的全是我们这些老人了。种田也只是保住了个口粮。” 村里新盖的房子不少,但基本上看不到多少人。在田间地头转了一圈下来,没看到几个人在田间劳作。碰到几个老人在修沟渠。56岁的欧阳才稳说,全村2000多人,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长年外出打工,没有人种庄稼。“看着这些田地被抛荒,觉得太可惜了,我自己只会种田,于是联合村里一个乡

7、亲,把抛荒的土地全部接过来种。”老欧和记者谈起来了。 老欧有3个儿子,也没有一人愿意在家种田。“现在种田赚不到钱,在外一年还能赚个几万块钱,又没有种田辛苦。凡是新盖了房子的,都是家里有人在外打工。” 这种情景在全省其他各地随处可见。随县尚市镇旭益村村支书胡成林介绍说,他们村共有2162人,仅剩下的一小部分精壮劳动力,多为村干部、农机大户、运销户和少数专业户,30岁以下的几乎没人种田。 孝昌花西乡农民在西安搞废旧品回收搞出了名堂,许多人都拖家带口全部离开了农村,村里基本没人,土地出现抛荒。 杨可枝说;“再过几年,我们这些老年人身体越来越差,干不动了,孩子们又不愿回来种田,这些土地留给谁耕种,谁又

8、能给城里人生产粮食呢?”(编辑:彭湘荣这是一张张普通的农户家庭合影照,这也是本报摄影记者陈迹作为一名“三万”干部驻村3个月的影像日记。乍一看,合影平淡无奇,然而透过这些看似平淡的合影,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如今的农村,难觅一个青壮劳力。那么,20年后的今天,谁来种田呢?新闻现场3月7日,我作为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工作人员来到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郭垱村,开始在农村走访农户,了解民情。进村之前,有人开玩笑地告诉我,现在的农村基本是“3860”部队。即农村常住人口以妇女和老人为主。3个月走访下来,才发现农村人口现状的确堪忧。郭垱村现有546户人家,走访中发现,几乎每家每户都或多或少有人在

9、外打工。打工地点远至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近的就在鄂州市城区。且外出打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全家团聚的时间仅限于清明节、春节这几个屈指可数的节日。许多家庭只留下60岁以上的老人和尚未成年的孩子。在家的老人不仅要帮着儿女带孩子,还要耕种为数不多的几亩农田以糊口。“种田太苦太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下地了。”谈到种田的问题,郭垱村4组的郭才烈老人说:“家里现在只剩3亩地,我们两口子还能打理。儿子、媳妇出去打工赚钱快,也要得。”63岁的郭才烈有2个儿子,大儿子在石家庄打工,小儿子就在紧邻郭垱村的周屴开发区打工。郭垱村村支书郭才佳说:“现在守在家中种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对于农活,他们不仅不会,更不愿意干

10、。村里种田的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有些70多岁的只要能动,都要下地种田。不种不行啊,总不能让田荒着吧。”而在村里仅存的一座小学里,大部分孩子的愿望便是“好好读书,早点进城”。夕阳西下,广袤的田野,荒芜与苍翠半对半。蜿蜒细长的田埂上,依稀可见拖着农具、佝偻行走的老人和欢快跳跃的孩子。新闻解读守土与离土,农民的纠结中国农民与土地,仿佛上演了一场分分合合的世纪之恋。从当初守土的艰难,到如今离土的不易,生存策略的改变让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变得纠结。伴随着城市化的扩张以及工业文明的冲击,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开始觉醒,种田不是唯一的生存途径,打工可以致富。于是乎,青壮劳力纷纷离土,尽管免除农业税

11、、加大对农民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依然挽留不了他们奔赴城市的脚步。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左右,是我国产业工人和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经济分析家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工这支新生劳动大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近年来,劳动力的外流加之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催生了许多种田大户和务农钟点工,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耕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下的粮食产量。但在我省乃至全国,沟壑纵横的耕地及山区耕地占有很大比例,而这些耕地并不适合运用大型农业机械耕种。在这些地区,很多田地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人力耕作方式,如果放弃这些耕地,国家和地方的耕地红线是否还能守住?如果不放弃,20年后,又靠谁

12、来种呢?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1967年在农民的终结里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是20世纪下半叶的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如今,依然需要我们来回答它。专家点评年轻人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在世界上都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外出打工这一趋势无法在短期内改变。目前看来,农村人口还是太多,需要将农村人口转移出来,这样农村才能致富。关于种田的问题,应该提倡资本下乡,鼓励将农民无法耕种的田地以平等交换的方式流转出来,然后由种田能手来耕种,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这样可以同时保证农业的产量和品质安全。对于山区田地的耕种模式,可以采取退耕还林,或者种植经济作物的方式

13、,还需继续探讨。可以说,“小农的终结”并不是农业的终结;相反,它为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体系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项继权 教授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我生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对农村现状了如指掌。但当我读了谁来种田(贵报7月7日第14版),我还是受到了强烈震撼。谁来种田是贵报摄影记者陈迹作为一名“三万”干部驻村3个月的影像日记,9幅照片分别是9家的留守合影照,共有22人,除27岁的刘丽、38岁的石玉谷外,其余不是10岁以下儿童,就是50岁以上老人,反映的是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郭垱村的常住人口现状,透视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今的农村难觅一个青壮劳力,

14、导出了“20年后的今天,谁来种田呢”的忧虑。郭垱村的现状在如今的农村是普遍情况,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谁来种田”的忧虑不是杞人忧天。在今年的全省农村工作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也发出了“明天谁来种田”的诘问。该版配发的“专家点评”指出,种田的问题提倡资本下乡,鼓励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经营。山区可以采取退耕还林,或者种植经济作物。应该说,“专家点评”高瞻远瞩,但站在农村的耕地实际角度思考,站在国家的耕地政策角度思考,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正如该版配发的“新闻解读”所言,“在我省乃至全国,沟壑纵横的耕地及山区耕地占有很大比例,而这些耕地并不适合运用大型农业机械耕种。在这些地区

15、,很多田地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人力耕作方式,如果放弃这些耕地,国家和地方的耕地红线是否还能守住?如果不放弃,20年后,又靠谁来种呢?”的确,在农村推行规模化经营土地有难度,全部采取退耕还林又恐怕守不住国家的耕地红线。怎么办?我认为,“小农模式”仍有生命力!那么,“谁来种田”还是值得思考!这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天大的问题。只有农业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一名记者靠脚踏实地的精神、敏感睿智的目光,把一个重要问题挖掘得淋漓尽致,使人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麻城市张家畈镇政府卢世高)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的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