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2544829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曹操,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曹操简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曹操,想一想:,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2、这首诗写了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诗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或统一中国

2、建功立业?,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诗歌品析,叙事,内容,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诗句,情感,观海地点和目的,水何澹澹,总写大海景象,总写山岛景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百草丰茂,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抱负,想象之景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景象,兴味盎然,胜券在握,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勃勃生机 乐观情怀,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虚写,实写,写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写作特点,诗意理解:(

3、主题 )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 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想一想:,1、诗的四联个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这样的联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4.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

4、乐、积极、向上的情怀。,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造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研习诗歌内容,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我们说

5、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写作背景,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早春来临时的喜

6、悦之情。,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马致远:,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划分节奏,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曲:,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天

7、净沙秋思,天净沙 秋思 赏析 整体把握诗意:,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首句写秋末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细读课文,说说新的理解和感悟,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次句推出一幅优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分思乡之情。,古道西风瘦马,(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 (里行着一

8、匹)瘦马。,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马也 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此句从侧面写 出了游子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几句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 在天涯!(“西”名词作状语, “向西”),上句点明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下句卒章显志,正面 抒发感情。“断肠”的愁苦、“天涯”的遥远,点明了这首小令的主题。,段解: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 全篇主旨所在。,再读课文,总体把握 1、归纳主题:,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

9、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里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2、结构图解,天净沙.秋思,写景,抒情,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小桥-流水-人家,孤苦思乡),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秋思悲凉 惆怅之情,夕阳西下,(特定时间、环境),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写景铺垫 游子之悲,孤寂愁苦 羁旅之思,动,静,1.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 2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 。 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名,老树、老树上的枯藤、老树上的昏鸦,三,名词,苍凉,幽静,断肠人在天涯,古道西风瘦马,读诗思考:,

10、写作手法,正面:,侧面:,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对比手法,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天净沙 秋思简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