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2543726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年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年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黄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一 积累应用 10分1 按要求填空。(5分)(1)万里归船弄长笛, 。 (黄庭坚登快阁)(2) 郴江幸自绕郴山, ? (秦观踏莎行 )(3)为了“义”,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穷人的感激接受了,孟子用一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行为的本质,即“ ”。(孟子 )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小张这次乒乓球比赛失败,老师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议他向优胜同学学习。B小王被邻居阿姨告诫,子女与父母的最好相处之道,就是要“投我以桃,报之以李”。C小李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先

2、贤处世准则,也是我们的修养法则。D小强想即便是小测试,也要充分准备,达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效果。(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江南”可以是一个文化概念。江南凌波水韵,翰墨流芳,中正平和,风雅精致,以文心墨韵见长,是中华精英文化的象征,毫不夸张地说, , , , , 。 是江南文脉从长江汇入大海 乃至成为整个东亚文化的酵母 并且产生了全新的创造力与辐射力 引导中华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交融碰撞 是江南艺术精神引领了中国传统艺术走向高端与精致A B C D二 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投食下的阅读饥饿鲁敏投食,一个

3、比拟,像动物园里那样,给笼子里早已不猛的野兽丢些死鸡活鸭这是个有点调笑的说法。调笑是为了减轻内心的不适感。我老觉得,我们现在的阅读很像是投食模式。投食的主要表现是榜单、书目、名人推荐、月选季选年选等。一到周末或月底的进食时间,流水线一样的资讯平台就开始推送了,详尽的内容简介、写作特色、章节摘要、专家评说,切成很小的碎块、撒好了提神的调料和悦目的花边,排列整齐地进入到我们各自所趴着的笼子里。如果你是一位在某个领域小有名声的人士,出版社还会直接就把书给扔进来。这情况多么令人满意,你都不用动半根指头,就可以非常及时地进食到本季最时新的读物。 某天,有个摄制组来家里拍东西,主持人随手拿起茶几上一本书,

4、语调喜悦:“哦,我刚刚在某老师家也看到这一本哎。最近,老是听到人说哎”我立即知道,我与“某老师”,还有别的一些老师,准是在同一时间被空投了同样的东西,都是刚刚打开包装,热气腾腾地放在最靠手的地方,而这本书的下方,稍微带点陈灰的,是一堆同样来源的书。我不知道,我将在何时、或者是否真的会去拿起刀叉张开嘴巴绝非胃口不好,相反,阅读上,这些年我一直饥饿,这满目琳琅、饱食终日的饿,已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听听,连我自己也要脸红了,多么矫情的令人反感的说法。 我当然知道真正的供给不足是什么样的。从五十年代的前辈们那里,我们都听过许多关于阅读的故事,在那灰蓝色的回忆光圈里,他们到废品回收站找书、到贴有封条的仓库偷

5、书、步行三个小时到一处去借书连夜急读并于次日凌晨交到下一个风尘仆仆的接力者手中。我的一位同行,是六十年代生人,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多次用一种不可思议的语气提起,他整个青少期的阅读,就是靠各种“意外”与“撞运气”,得以与某书碰上,然后就抱住死啃,啃得连碴子都不吐。他最神奇的是在垃圾堆里捡到过好书,拍拍灰,塞裤子口袋就拿回去读了每每听之,我总是啧啧不已,并且有种向往的心态,觉得那种匮乏,一方面是残酷的、压迫的,可其中又有种初恋般的纯度与浓度,甚至带有传奇的美感。 我这心态显然也是不大健康。这所谓的美感,是出于我的主观视角,是对比而生的,对比于当下的食欲僵死。投食而来的那些书单,一拨又一拨,挤挨挨、满

6、当当地进入视线,爱恋的感觉就此稀薄了,似已没了起初的忠贞和虔诚,因它们不是我日思夜盼、苦苦求索而来的,甚至可能是并不需要的、伴有轻微质疑的。常常的,打开一本书,那样讲究的字体与排版,花了大心思的封面,体贴的、连配套的书签都备好了,可是啊,负疚地长叹,不想打开。我害怕会碰到反复碰到的情况,那既不甜也不苦,既不烫也不冰的滋味,都搅动不了齿舌,更何谈心肠与脑袋。当然,是可以看的,足可以翻上大半天,并也会条件反射地发笑与点头称是,直看得圆滚滚的、挺胸凸肚,可随后只消半个黄昏,就没了,就饿了,加倍的饿,空洞到极点的饿,并伴有异常的伤心,为那书,为它那好看的样子,为我对它的无情遗忘。更绝望的是:那不独是那

7、本书的命运,那更是我的、我们的。 我饿着。我羞耻于这种饿,像得了道德败坏、见不得人的病。这怨不得别人的,为什么会在大丰大收、供给丰沛到过剩的背景下如此之饿?是我的无能,是我自个儿丧失了觅食和追求的能力,去荆棘、去莽原、去冰雪中捕食的能力,从被抛弃的垃圾堆里、从加锁的门背后、从被打包变卖的废品中,翻找到那些破旧、残缺、没了用处、味淡如水的,但真正适配自己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吃大路货?为什么要叼起降落到眼跟前的发亮玩意儿,好像新晋小开总要赶上新品发布似的,哼哼唧唧地表示津津有味,以大合唱、团体操的标配方式来阅读、思考、发声?想想看,这真是可怜而贫瘠的局面!大概正是出于这种恐慌的心理,每次看到书单,看

8、到排行榜,看到几乎像课堂作业般整齐的赞美式反馈,我总升腾起一阵迷雾般的焦虑,我不知道我能否有勇气立即站起身、跑出去,趁着肢体与脑力尚未完全绵软,离开这无需任何心力的富足之地,跃入旷野,跃入干涸,激活被干扰和驯化过的视觉与嗅觉,恢复那种挑剔但准确的灵敏,重新长出野蛮有力的肌肉最终,在视线尽头的大地深处,在被忽略被冷落的地方,在依稀可辨的光线中,遭遇到我一直寻找和渴求的那本书。3 用简洁的话对第段中加点词“投食模式”加以解释。(2分) 4对第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描摹昔日人们因读物贫乏而遗弃阅读的景况。B为展开对阅读现状与文化命运的思考做铺垫。C凸显作者对真正供给不足状态的熟稔与

9、忧惧。D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当下阅读丰沛现状的珍惜。5能依据文意作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A面对大量书籍,感觉营养不良的原因,是严重缺乏阅读时间。B对于过度讲究字体与排版、封面与美观的书籍向来嗤之以鼻。C担心自己会在阅读过剩的环境中丧失自主阅读的追求和能力。D每次看到书单和排行榜,就会激发自身阅读寻找书籍的动力。6分析第段语言运用上的特点。(4分) 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像月光与玫瑰同时出现 宁白最近读柳鸣九先生的种自我的园子,其中有记述朱光潜先生一文,这让我想起我的大学美学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入杭州大学夜大学,学习中文。同学中,大

10、多是在田埂、草原、森林中历经了艰难的回城知青,胸无文墨,心思补学,个个粗粝而饥渴。对我来说,美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五十多岁的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舒缓简约,每次上课,人都很齐。那天,老师正讲着朱光潜先生的美的移情理论,循循诱导人的心境和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突然,灯灭了,教室里一片漆黑。同学中出现了惊讶和纷乱,但老师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就还是继续着她的讲解。这时,我看见月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进来,照在靠窗的一排学生身上,黑暗中的教室有了亮光。穿着裙子的老师在课桌间走动,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教室里忽然有了非同寻常的安静,老师所讲的“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这样陌生而新鲜的内容,让我们似乎受了一次

11、洗礼。以至下课前灯亮了,大家仍然没回过神来。每个同学都记住了这堂课,记住了在黑暗中听讲时自己的心理感受。我还牢牢记住了朱光潜这个名字。不久后的又一堂美学课,老师由她的先生背着进了课堂。我发现,老师的小腿绑着石膏。她微笑着向我们致歉,身靠讲台,依然站着。这堂课讲了美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还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述。我记住的话是,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真是一个生疏而富有哲思的话题,又觉得美妙而温馨,似乎在一片荒芜的田野暗处,看到了一盏暖暖的灯。我去买了朱光潜先生的书看,也关注起了朱先生的故事。上了北大经济系的“插友”告诉我,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未名湖畔读朱光

12、潜先生的美学译著,朱先生正好路过,告诉她,不必读这类书,没什么新东西,译得也不准确,要读原著。这位同学不认识朱先生,看着这位清癯矮个老头的多嘴,甚为气恼。直至路过的一学生向朱先生问安,才知道遇见的正是自己的偶像,她顿时怔住。待她起立要向朱先生致歉时,先生已踽踽离去。她说,一生的仅见,让她一辈子铭记。很多北大人,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晚年的朱光潜先生坐在他寓所门前的石头上,身边放着一堆玫瑰花,给路人每人奉送一枝。这时,朱先生的两眼视力已经很差,很难辨认出眼前走过的人是谁,他只是在传递一种美意,把心中的一种美感传导给路人。这是朱先生美学理论的躬身实践吗?按当下人说,很像一种行为艺术。我想,从这位矮小瘦弱的美学大师手中接受了玫瑰花的每一位老师、学生或者素不相识的校外人,他们心中的冲击,不仅有关美感,也有关一位学者出于善良的道德实践。于是,我从杭州去了北京大学,探访未名湖畔的燕南园。这时,朱先生已辞世多年了。走在那一幢幢灰色小楼之间,我不知道哪幢楼是朱先生的故居,也没找到传说中朱先生坐过的石头,只见小路清静、安逸,偶尔有路人匆匆走过。我在这里,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想象“一身肃穆,不苟言笑”的朱先生,微笑着把红色的花朵递送过去,接花的人,惊讶过后,一脸笑容。这个曾经出现过如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