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504703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0年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0年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0年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0年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010年,全县上下按照县委“2、1、2、2”总体思路,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致力大招商、大建设、大提升,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呈现规模扩张、速度加快、效益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发展和谐稳定,为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划上了圆满句号。一、综 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10年我县生产总值(GDP)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23.7%;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9

2、.1%。三次产业比为17.9:58.5:23.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6943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04%。二、农 业农业经济稳步增长。据统计,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7%。 在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推动下,全县农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3531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0213公顷,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7633公顷,棉花种植面积85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575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8.7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0.7%。其中,夏粮产量9.6万吨,增长2.

3、8%;秋粮总产19.1万吨,下降0.3%。油料产量17092吨,增长10%。棉花产量995吨,下降7.4%。蔬菜产量56384吨,增长5.1%。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单位 绝对值累计同比+%粮食万吨28.760.7 其中:夏粮万吨96228 秋粮万吨1914-0.3油料吨1709210其中:花生吨1722-6.5 油菜籽吨1475212.9棉花吨995-7.4茶叶吨58700.8蔬菜吨563845.1肉类总产量吨116330.4水产品产量吨219907.2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森林面积28125公顷,当年造林面积661公顷;森林覆盖率23%。全年肉类总产量11633吨,增长0.

4、4%。水产品产量21990吨,增长7.2 %。 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5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 26家、县级50家。全县年产值达亿元以上龙头企业有6家,五千万元以上龙头企业有12家。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风貌焕然一新。全县农村自来水受益村91个,占94.8%。村村实现了通汽车、通电话。全县2个示范镇、23个示范村和92个示范点较好完成建设目标任务,今年新增在建示范点12个。完成99个示范点村庄建设规划编制,12个乡镇完成村庄布点规划修编,9个乡镇完成集镇规划修编。毕桥镇被评为“省环境优美乡镇”,涛城镇涛城村被命名为“市十大红色村庄”。全县已建立镇村文化场所6

5、7个、农民活动场地98个,农村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有序开展。中央惠农政策得到切实落实,累计发放涉农补贴1.03亿元,受益农户83817户。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10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4万亩,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2万千瓦;增长7.2%。农用拖拉机7942台,农用配套设备10799台,水稻收获机械 389 台,农用运输车1562辆。全县机耕水平达到97,小麦、油菜机种水平达到 49。全年化肥使用25513吨(折纯),农药使用量878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72吨。农村用电量3964万千瓦时,增长4.2%。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引擎。全县1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6、全年累计完成总产值196.1亿元,实现销售产值19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16%和63.56%。规上工业增加值46.9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58.2%;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4%。从行业来看,全县28个行业大类中有17个行业工业总产值超亿元,共完成产值191.7亿元,占全县工业的97.8%,增长62.8%;其中产值超百亿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103.9亿元,增长42.5%;超十亿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两个,产值达22亿,增长101.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规上工业的 31种产品中,有22种产品产量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产,占重点工

7、业产品的70.9%:灭火器114.8万台,增长22.7倍,人造板22015立方米,增长6.85倍,服装544万件,增长100.21%。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84.97亿元,同比增长59.3%;实现利税7.6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3.36亿元,同比增长128.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34.23%,同比提高84.36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5%。全县5家建筑业资质内企业拥有从业人员5179人,完成建安产值71090万元,比上年增长47.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2.2万平方米

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8.2万平方米,实现利润632万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单位绝对值累计同比+%大米吨7005521.6 饲料吨76951109.4 饮料酒吨307912.5 精制茶吨4061961.1 服装万件544100.2 人造板立方米22015685.1 机制纸及纸板吨2657392.5 纸制品吨6288213.9 涂料吨1233526.1 橡胶轮胎外胎条5145041.5 水泥熟料吨4.7 水泥吨39915-13.3 商品混凝土立方米379.5 粗钢吨191.4 钢材吨150.2 铜材吨1.9 铸钢件吨8588500.6 打火机万个12846 -1.18金属铸造制品吨1

9、93734.2 灭火器台2269.4 四、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健康发展。2010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1296公里。全年公路运输完成客货运周转量45114万吨公里,增长16.5%。民用汽车拥有量9870辆,增长26.7%;其中个人汽车6822辆,增长39.1%。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017万元,增长10.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077万元,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2940万元。年末全县电话用户户(含固定和移动电话),增长26.8%;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67.6部(含移动电话),比上年增加13.9部;互联网用户16577户,当年增加5513户。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

10、产投资94亿元,增长38.4%;其中工业性投资54.4亿元,同比增长3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增长41.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98亿元,下降15.7%。分三次产业看,一产投资3.96亿元,二产68.9亿元,三产2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4.7:74.1:21.2调整为4.2:73.3:22.5, 工业投资占57.9%。工业投资比重提高为我县工业提供了发展后劲。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8亿元,同比增长100.6%。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60.44万平方米,增长57.0%;竣工面积9.67万平方米,下降44.9%;商品房销售面积30.1万平方米,增长88

11、.6%;商品房销售额9.18亿元,增长164.7%。六、财政和金融业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02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771万元,增长63.8%。在全部财政收入中,增值税增长34.4%、营业税增长96.6%、企业所得税增长102.9%。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3.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财政对民生支出不断加大。全年财政支出万元,增长28.3%;其中教育支出增长35.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7.8%,城市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16.1%;科学技术支出增长91.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47.9%。全年33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共投入资金2.2

12、亿元,惠及全县30多万城乡居民。金融运行积极稳健。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7.89亿元,比年初增加13.5亿元, 同比增长39.3%。其中,企业存款9.9亿元,增长1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92亿元,增长34.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4.8亿元,增长46.5%;比年初增加78707万元。其中,短期贷款13.67亿元,增长20.3%;中长期贷款10.13亿元,增长220.8%。在中长期贷款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118.5%。七、贸易、外经和旅游 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全县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7亿元,增长18.96%。按销售地区看,城镇零售额88635万元,农

13、村零售额58968万元,分别增长19.7%、18.7%。从消费形态看,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11.9亿元,增长17.7%;餐饮收入27524万元,增长24%;住宿收入638万元,增长76.4%,呈现出批发零售业量大势稳、住宿餐饮业快速发展的格局。新增“万村千乡”农家店30个。销售家电和汽车摩托车等“下乡”产品2亿元,财政补贴2485万元。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7501万美元,增长26%。其中,出口6152万美元,增长12.3%;进口1349万美元,增长184%。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71.5万美元,增长28.3%。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225人次,比上年增长20

14、%;国内游客53.84万人次,增长23%。旅游总收入2.21亿元,增长24.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0.72万美元,增长20%;国内旅游收入2.1亿元,增长25.8%。全县有星级宾馆一家; AAA级旅游景点一个。全县共有4家旅行社。八、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00所,在校学生48337人,教职工4532人,其中专任教师3010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2992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4753人。普通初中17所,在校学生12844人。小学35所,在校学生19309人。幼儿园42所,在园幼儿8306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保持了较高水平:2010年,全县

15、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 %、 99.8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01%。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为84%,7-15周岁“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1.3%。高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中毛入学率达76.02%。高考应届本科总达线631人,总达线率44.03%,居全市第一。现代化教育步伐逐步加快。全县普通中小学配备教学计算机2772台,农村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生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6.7平方米;图书藏量44.2万册,生均占有图书册数12册。竞技体育上台阶,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在省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我县运动健儿获得3金3银1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在宣城市首届“中行杯”农民篮球赛中获第二名;参加市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荣获团体第二名。县体育总会正式成立。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先后举办了首届登山比赛,首届“柔和种子杯”篮球联赛、“古南丰杯”足球赛等多项赛事活动。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