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504449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0年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0年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0年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0年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在中共泰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紧紧围绕“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重点打造“1+3+N”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民生得到持续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综 合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0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一产业增加值148.4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25.85亿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增加值981.02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728.28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

2、构调整为:7.4:56.2:36.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872元,增长13%。地方财力显著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456.37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0.8亿元,增长23.2%。财政总支出341.88亿元,增长33.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07.35亿元,增长22.8%。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城乡社区事务、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分别增长65.2%、64.5%和40%。物价水平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增长3.8%,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4升4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交通及通讯类、居住类分别比上年增长9.8%、1.7%

3、、0.3%和5.4%,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7%、0.2%、0.2%和1.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3.3%,其中生产资料上涨15.2%,生活资料上涨5.7%。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全年净增城镇就业6.0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9万人,新增创业7.6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75%,比上年下降0.17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中心城市功能尚不完善,城

4、乡统筹发展还需不断强化;社会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困难群体生活有待进一步改善。二、农 业农业生产平稳向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33.1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23千公顷。粮食总产量314.4万吨,增长1.4%。其中夏粮115.49万吨,增长3%;秋粮198.92万吨,增长0.4%。深入推进“5218工程”,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9.6万亩,全市高效农业比重32.8%,新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350个,农业利用“三资”45亿元。林牧渔业稳定增长。全市新增成片林面积8.5万亩,年末森林覆盖率17.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主要畜产品中,

5、肉类总产量23.55万吨,增长5.6%;禽蛋总产量10.85万吨,增长16.8%;牛奶总产量3.79万吨,增长18.1%。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2千公顷,增长1.3%。水产品产量32.58万吨,增长13.8%;其中淡水产品32.5万吨,增长13.8%。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改造农村桥梁200座,改厕91435座,疏浚河道3019万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47.7万人。继续实施全面小康村“十百千”工程,新创市级先行村300个。大力推进“125工程”,重点镇村规划编制基本完成,项目建设进程加快。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61

6、.1亿元,增长31.7%。其中,轻工业1297.92亿元,增长34.1%;重工业3563.18亿元,增长30.8%。其中,国有、集体企业381.2亿元,增长30.8%;股份制企业2658.14亿元,增长37.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388.85亿元,增长21.1%;其他类型企业432.9亿元,增长37.4%。工业出口平稳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612.5亿元,增长10.9%。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销售收入4685.1亿元,增长30.6%;利税总额557.14亿元,增长31.3%;利润总额342.35亿元,增长37.6%。年

7、末全市亏损企业215家,比上年下降20.7%;亏损企业亏损总额5.73亿元,增长30.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7.9,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支柱产业产值3168.86亿元,销售收入3029.95亿元,利税390.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3%、30.8%和31.5%。其中,化工产业产值713.81亿元,增长34.2%;医药产业产值360.07亿元,增长30.5%;机电产业产值2094.98亿元,增长33.4%,机电产业中船舶工业产值682.8亿元,增长29.6%。建筑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建筑施工企业661家,从业人员68.61万人。建筑业总产值1271

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建筑施工面积14705万平方米,增长15.4%。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8.03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94.58亿元,增长23.1%。第一、二、三产业投资25.97亿元、956.09亿元和555.98亿元,分别增长22.1%、46.6%和12.8%。民间投资1153.5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实施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80个,项目投资总额255.18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2个。中国医药城功能区新开工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一期封关运

9、作,纬创一期即将竣工投产,新能源产业园加快建设,中海油、扬子江物流成功落户,项目集聚优势日益显现。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49.73亿元,增长20.9%;商品房施工面积1323.1万平方米,增长21.3%;商品房销售面积523.79万平方米,增长28.6%;商品房销售额248.61亿元,增长55.4%;商品房空置面积76.21万平方米,增长0.9%。五、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72.72亿元,增长19.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7.57亿元,增长18.1%。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镇市场零售额49

10、2.2亿元,增长19.3%;乡村市场零售额58.09亿元,增长16.8%。热点商品销售旺盛。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5.6亿元,比上年增长57.4%;汽车类26.6亿元,增长44.9%,石油制品类35.9亿元,增长35.6%;家用电器类17.9亿元,增长34.1%。四大类商品零售额累计增长22.2亿元,拉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3个百分点。六、开放型经济对外贸易大幅回升。全年进出口总额85.85亿美元,增长47.5%。其中,出口58.77亿美元,增长39.4%;进口27.08亿美元,增长68.8%。其中,一般贸易40.17亿元,加工贸易44.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8%

11、和46.6%。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新签劳务承包合同额5.04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5.8亿美元,分别增长30.9%和29.9%。开放型经济平稳发展。全年新签项目(合同)219个,注册协议外资39.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63亿美元,分别增长31.9%、46.3%和29%。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公路客运量8680万人,公路货运量3693万吨,均增长17%。铁路客运量226.7万人,货运量23.4万吨。水路货运量8649万吨,增长30%。港口货物吞吐量13471万吨,增长25.9%;其中外贸吞吐量803万吨,增长73.4%。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2.17万

12、辆,增长27.3%,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16.93万辆,增长38.9%。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9标台,增长123.9%。邮电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邮电业务收入34.0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5亿元,下降4.3%,电信业务收入30.52亿元,增长6.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43.03万户,下降8.1%;移动电话用户339.32万户,增长12.9%;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50.12万户,增长15.3%。旅游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A级旅游景区18个,其中4A级景区2个,旅行社99家,星级旅游饭店30家,饭店客房总数2295间。大力整合旅游资源,成功举办中国泰州国际旅游节。

13、全年接待国内外旅客1080.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0.61亿元,分别增长17.4%和23.3%。其中,接待境外游客7.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931万美元,分别增长15.8%和15.4%。八、金融、保险和证券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320.32亿元,比年初增加434.9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583.21亿元,增加63.47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60.68亿元,比年初增加300.3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798.87亿元,增加174.21亿元;中长期贷款615.64亿元,增加167.57亿元。保险事业发展稳步。年末全市各类保险公司3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0家

14、,全年保险业务收入65.32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3.08亿元,增长31.5%;人寿保险收入52.24亿元,增长33%。保险业务支出12.43亿元,下降4.9%。其中,财产保险支出5.07亿元,下降1.7%;人寿保险支出7.36亿元,下降7%。证券市场交易稳定。亚星锚链成功上市,荣联科技、太平洋精锻完成上市申报,凯力克钴业、东华测试、中泰钢结构进入上市辅导期。年末全市上市公司6家,证券公司营业部14家。全年累计开户户,比上年增长15.3%;实现证券交易总额2013.27亿元,其中股票和基金交易1904.43亿元;实现利税1.38亿元。九、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15、。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602所,其中幼儿园219所,小学151所,普通中学203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高等学校6所。在校学生总数65.33万人,教职员工5.12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7.2%。科技事业稳步提高。全市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产学研联合体110个,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拥有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6家。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7890件,增长24.9%,其中发明专利1499项,增长43.7

16、%;专利申请授权量4198件,增长50.7%,其中发明专利177项,增长75.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市获批高新技术企业39家、国家重点新产品13项、省高新技术产品199项,实施国家火炬计划26项、国家星火计划25项。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91.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十、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通过专家评估,泰州淮剧和茅山号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各类艺术场馆101家,博物馆8家,公共图书馆6家,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1616千册,增长9.8%。年末电视、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