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汇报材料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504392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汇报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0年汇报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0年汇报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0年汇报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0年汇报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汇报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汇报材料(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凝心聚力谋发展 创先争优当先锋为把运城建设成为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贡献青春和力量共青团运城市委2010年工作汇报2010年,我们在市委和团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两个全体青年”的重要指示和团省委第十三届四次全委会会议精神,继续坚持“一条主线 两项重点”的工作布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着力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四项职能上下功夫,全面推进团的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各级团组织坚持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统领,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成效;坚持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为重点,通过三级团组织换届和“两新”组织团

2、建,不断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坚持以满足青年迫切需求为着力点,深入实施青年就业创业小额贷款、建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业绩;坚持以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为根本,扎实开展“面对面”活动和“12355”维权热线,确保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有新提高;坚持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学习型团组织建设,促使共青团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坚持以服务中心工作为主线,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青年文明号”,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基层组织建设】一、三级团组织换届基本完成。截至目前,全市乡、村两级团组织已经完成换届,全市3197个行政村新任村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26岁,其中

3、女性占46.4%,大专以上学历占83.4%,党员占36.4%,大学生村干部占80.8%;全市14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新任团委书记平均年龄28岁,其中女性占44.4%,大专以上学历占85.6%,党员占91.5%。一是积极协调,争取党政领导支持。根据省、市两级团组织要求,各县(市、区)迅速成立三级团组织换届领导组,并由县(市、区)委分管领导担任领导组组长。在工作过程中,定期向党委主要领导汇报,得到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确保三级团组织换届工作强力推进。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各县(市、区)团委在各个阶段都注重舆论宣传,特别是将各乡镇团代会在电视台新闻时段进行了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对团组

4、织换届工作的广泛关注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参与。三是加强学习,提升团干部业务素质。我们组织各级团组织认真学习团章、基层组织选举规则、全省三级团组织换届工作资料汇编和指导手册等相关资料,提高各级团干部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执行能力,更加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好换届工作。四是典型带动,确保换届工作进度和质量。各县(市、区)团委都确定了乡、村团组织换届示范点。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保障换届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通过三级团组织换届进一步优化了团干部结构,使一批学历高、素质强的党团员进入到了团组织担任职务;进一步加强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配齐了团组织班子,进一步实现了团组织的全覆盖;进一步提高

5、了团员青年的民主法治意识,充分行使了参与权、知情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使团员青年接受了一次民主法制意识教育。二、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团工作。目前,我市现有非公有制企业520个(市统计局数字),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126家,已建团组织的153家,新社会组织已建立团组织的28家,“两新”建团共181家,超额完成年初团省委下达任务31家。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一是紧跟党建,借势而上。我们积极争取市、县两级组织部门支持,把团组织建设纳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做到同步推进,同步考核。一方面,强力推进已建立党组织单位的建团工作,通过党组织在思想上带、组织上带、班子上带、

6、队伍上带、工作上带,活跃团的工作,发挥团的作用。一方面,紧跟党建步伐,在组建党组织的同时,积极推进符合建团条件的单位建立团组织。二是整合资源,有机结合。我们利用团组织现有的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管理优势,针对性地推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做到了“两新”组织建团与青年文明号、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等业务工作相结合,与职能部门系统管理相结合。目前,我们正在同旅游系统和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建团工作。三是突出重点,主动介入。在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建设方面,我们重点推进园区建团工作,借助园区管委会的力量,推进园区内企业的团组织建设。同时,主动深入规模较大企业,向企业

7、负责人宣讲全国企业共青团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宣讲企业团组织的重要作用,使企业认识到团组织在辅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辅助企业增强内在凝聚力等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四是加强指导,统一规范。为使全市“两新”组织规范建团,有章有循,易于操作。我们编印了运城市非公有制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指导手册,对“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目标、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团务知识进行统一要求。使准备建立团组织的可完全按照手册开展工作,同时帮助各级团组织更加全面掌握团中央和团省委的工作要求,增强“两新”组织建团工作的针对性。三、认真做好共青团信息化建设。一是统一部署。在全省共青团信息化建设推进会召开之后,我们立即向各县(市、区)团委传达了

8、会议精神,并就此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县两级团委分别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为逐步实现团员青年管理数据化、共青团办公无纸化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开展培训。计划近期通过软件使用说明开展培训,确保各县(市、区)信息采集人员熟练掌握软件使用方法和工作流程,确保使用办法和信息录入的标准化,确保在明年五四前实现全市团信息化管理的全面运转。三是信息安全。要求各级团组织建立规范的安全保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有条件的要使用专门的保密电脑进行数据操作,防止数据资料泄密,确保信息安全上报。截止目前,全市各级团组织共上报信息156条,其中团中央网站刊发了21条,团省委网站刊发了83条。四、扎实做好大学生村干部配备CD

9、MA手机工作。为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运城市大学生村干部(团干)通信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我们率先主动联系电信运城分公司下大力气推进此项工作。在全市广大团干部和运城电信分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已为大学生村干部实际发放手机2036部,占全市大学生村干部总数70%;为团干部实际发放手机600部,两项指标均名列全省第一。【青年创业就业】一、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截止目前,全市团组织推荐项目2000余个,已发放贷款2783人,发放贷款8376万元,带动就业人数7402人,超额完成年初团省委制定任务1376万元。今年元月份,团市委、市信用联社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青

10、年诚信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推荐发放工作的通知。我们针对去年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迅速同市信用联社进行协商沟通,进一步明确市、县、乡三级团组织和信用社的责任,明确优惠政策、贷款程序、贷款额度、担保方式、放贷时限,明确要求每个县(市、区)团组织向信用社推荐的项目全年不少于300个,每个县发放贷款不少于200人,做到双方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上报。同时,我们在运城电视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飘字宣传,接受来电咨询1000人次,提升了项目的社会知晓度和推荐青年创业项目的质量。二、全面启动城市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截止今年11月底全市共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1959万元,284人受益,创业青年行业覆盖商业、制造

11、、服务等多个领域。一是发挥团组织优势,奠定工作基础。按照团省委统一安排,迅速与市邮储银行接洽,成立了“青年小额贷款项目”领导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联合下发了关于共同实施“青年小额贷款项目”的通知,明确了团市委和邮储银行双方职责、贷款框架、项目组织和工作要求。深入各县(市、区)开展有针对性地调研,充分利用团组织面广、接触青年多的优势,及时掌握青年创业状况,了解青年创业的难点,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二是扩大合作载体,拓宽融资渠道。团市委与邮储银行研究制定出面向全市的指导性方案,要求各下属团组织密切与本辖区内的金融机构联系,争取资源,出台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三、积极开展农村青年

12、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全市团组织开展了各种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活动15余场,发放就业政策、岗位信息等宣传资料5万余份,辐射带动农村群众2万人次,联系外出务工青年4000余人,培训农村青年1500余人,落实培训资金近百万元,培训机构8家,同时鼓励有一定资金积累的青年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做贡献。2010年我们成立了“运城城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协会”,该协会是服务于青年创业与创业工作的各个环节的非盈利性行业协会组织,以运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协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就业指导、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创业培训与技能培训、提供就业见习基地、创业扶持等。根据运

13、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制定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帮助服务对象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截止目前,已培训800余人,争取政府资金50多万元。为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协会将逐步建立机构网站,责成相关负责人员,融合就业指导、信息发布、职业介绍等综合服务内容,将该协会打造成运城市青年就业创业的前沿阵地和保障平台。四、全面建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目前,除省直属高校在我市联系的见习基地外,我市创建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有41家,其中团中央、团省委直接联系创建的3家,团市委联系创建的38家,可提供见习岗位 584个。目前在岗见习人员295名,见习期满已录用人员141名。今年,我们积极与中国电信运城分公

14、司、石药银湖制药、运城雪花啤酒厂等企业联系创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同时,我们已同人社部门达成共识,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纳入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整体计划,做到共同联系、共同创建。五、继续开展农村青年劳务输出大篷车活动。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用工岗位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大的现状,为了积极帮助农村务工青年、城镇失业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顺利就业,市、县两级团组织均配合劳动部门举办招聘会20场,先后有 570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0000个,签订用工意向6000个,帮助3000名农村青年找到了工作岗位。同时,我们积极发挥团的组织和网络优势,充分利用职能部门的信息和资源优势,

15、通过资源共享,为青年就业提供各类用工信息,并通过会议、传单、电视、团属网站等途径广泛宣传,及时将这些信息送到广大农村青年手中。六、全面构建强有力的订单式培训组织机制。订单式培训作为全国城市共青团今年的工作重点,我们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在深入调研地基础上,团市委成立了“进城青年农民工订单式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进城青年农民工培训的领导组织工作。二是开启“招聘+培训”新模式。活动启动以来,在我市各级团组织积极运作下,共举办20次就业专场招聘会,与此同时,针对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的农民工,团组织再依托相关职业学校开展突击培训,大大提高了青年农民工的职业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市各

16、级团组织已通过“订单培训”模式帮助500人外出就业。三是建立“青”字号培训基地。团市委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充分利用各地各类培训教育资源,择优确定了7家定点培训基地,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各定点培训基地按照“自主招生、订单培训”的原则,探索推行了“团校结合、校企结合、校校结合”培训模式,针对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依托阿涛美容美发学校、运城市亚德新职业培训学校、华艺计算机培训学校等“青”字号基地重点对我市“两后生”进行订单式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民工和“两后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初步形成了我市青年订单式培训网络体系。【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一、“两办”建设。目前,运城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组和运城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都机构健全,工作开展正常,每年都会因一些成员单位人事变动随即对领导组成员进行调整,以保证工作正常衔接和有序开展。全市13个县(市、区)都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组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关于工作经费问题,我们依据晋财行(20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