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及译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474241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原文及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原文及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原文及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原文及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原文及译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原文及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原文及译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原文及译文前言:中华文化四要素:道统、天命、圣人、教化。行道从修道来,修道从教化来,教化从圣人来,圣人从天来,天从道来,道从诚来。天地是道所造化,古今是道所运行,人物是道所生成;主宰这一切的是上帝,继承这一切的是圣贤,阐明生天生地生人物的道理而教化后世的,是经典的功劳。尽性事天的学问,没有比四书五经更完备的,正性立命的修养,没有比易经更详细的。儒教敬天配天的功德,可以说尽善尽美了。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也。”子贡说:“性与天道不可得闻。”道统的源流,从伏羲开始,传至孔子,春秋战国,世道大乱,人心不古,相交征利,战乱不休。孔子奔走列国,明传教,暗传道,鲜有人知。儒家的“止

2、至善、用极”,与道家的“得道”,佛家的“证果”同出一理,可惜世人不明儒教真义,互相倡导的是安章锻句的文学,而搁置生命实用的学问于不顾,使得后世没承受安身立命的大利,这是先圣所料想不到的事。儒门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讲的是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政之道,都是圣人之道。论语以学道为开始,以知命为结果;孟子以义利之辨为开始,以知天事天为结果;大学以格致为开始,以治平为结果;中庸以率性修道为开始,以中和位育为结果。不读四书,会有四输:出口无章,处世无方,仪容不庄,生命无光。大学是儒教教人的薪传,以内圣外王一贯的绝学,而立人道极则。其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开展,

3、由内至外,由己及人,就是恕道的极致发展。而六步道功:止、定、静、安、虑、得的心性修养,更由粗而精,最后臻于至善的极境。与佛、道、耶、回之教不相上下,更是当今的救世良教,所以当今儒教应运,世界通行。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好好学习。下面我将自己从圣贤仙佛那里学习来的点点滴滴,书写在此,愿与有识之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挽世道为清凉,化人心为良善,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大学一书,分七大纲领一、全书总纲领(明德止善,是道功,教功,事功。立性体大道,成礼运大用。)(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新补处,仙佛所补。原来的文章里面没有),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是学圣学贤,是大人的生命学问,指所

4、学是为了立身行道。在于使人恢复灵明的本性,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近能与最亲近的九族和睦相处,远能使天下百姓皆恢复光明的自性,作自我的新民。达到最圆满究竟的境地。1、述明明德(德明荷担天命,完成家国天下的治道,首在格致。)(二)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译文:古时候的圣君贤相要使天下百姓皆能恢复灵明的本性,先要治理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先管理好他的家庭和家族,在伦理上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妯娌相亲,充满天伦之乐。要想治理自己的家庭和

5、家族,必先修好自身的品格,言行相顾,舍己从人,虚心容物,二六时中,如对鬼神;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格,必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念头;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念头,必先诚实自己的意念;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发先致其良知,良知即自性,不为形役,以良知应物,使内外皆明、皆知,即中庸的“自明诚”;欲致其良知,必须先格心物。将气禀所拘,物欲所蔽,一切传染习性都除去,恢复固有本然的善性。明白一切万事万物之理,不害物也不为物所害,而能善尽物用。(三)原文:物格而后致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将后天的一切气禀所拘,物欲所蔽,传染习性都除去,恢复固有本然的良

6、知。如是推广行远,尽量发挥良知的能力,善尽天职而化民,意念虽然还想为恶,已经得不到支持的友伴了,所以叫做诚;意念既然有了歇止之处,心就会跟着意念端正,心念居正,本性就会光明磊落,得以修养,自身既修,现于言行,大德感召,家人没有不俯首不受感化的,家虽千口,心只一念,叫做家齐;国是一家一家的集合,一家齐而众家慕,推广行远,家家都迎向春风,礼乐施行了;再用政令刑法辅助,国家就大治了;国治诸候响应,朝野仰望,天下怎会不太平呢?(四)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译文:康诰.周书篇里,周公对弟康叔训诫:你一定要访求商朝遗民中的贤人君子和年高德劭的长者们,请教商朝

7、先人所以兴盛和灭亡的道理,而且务必要爱护人民。太甲.商书上说:人常常返照、护持上天所赋于人的本性。帝典.尧典.舜典说:能尽性至诚,光明原本崇高的德性。都是在说,人要使自己的本性常明。2、述亲亲新民(圣人知新,亲亲仁民爱物,敬畏天命是根本。)(五)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亲亲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物质,都有根本和枝末。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终结和开始。明白了这些根本枝末开始终结的道理,也就接近了解世界万事万物生灭消亡的真相。上自教养万民的领袖,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怀恩报本,涵养性天的纯

8、厚。如果根本扰乱,天子元首,替天行道,教养万民,不先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次第做起,内圣功足,以不言化诸国,以立身教万民,而能治理好家国天下的,是没有的事。应该看重的却看轻了,应该看轻的却又看重了,想把事情做好,也是没有的事。(六)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畏天爱民。译文:商汤刻在铜盘上的铭文说:如果每日能够主敬存诚,洗心涤虑,借假修真,恢复本性之自然,就应该保持天天自新,新了又新。康诰.周书上说:使人民恢复自性的光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篇上说:周朝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是文王能日新其德而及于百姓,故其天命常新。所以,

9、在上的人能够敬畏天命,慈爱黎民百姓。3、述止至善(明定、静、安、虑、得五德,行仁、敬、孝、慈、信五事,贵知止。)(七)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译文:知道将心止于何处,然后心才有所定见,外定其身,内定其心,心才不会飘浮不定,手足无措。这样身心皆定,内心就不会纷乱,不起妄想。身心长定久静,就能安泰和顺。身心安泰和顺,安于真静,光明生,智慧足,静中真机现。既安能虑,所安愈坚,所进愈真;若不能虑,则所安不能久安,恐会退转。常止至善之境,至真至诚,不退不出,久于其所,就会有所收获,即圆满内圣外王的道功,教功,事功。所以君子皆以止至善(即道

10、家之“成真”、佛家之“证果”)为归。(八)原文: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袅,止于丘隅。子曰:乌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译文:诗经.商颂.玄鸟篇上说:首都及其周围的地方,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小雅.缗蛮篇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落在山里树木最茂盛、最安全的地方。孔子说:缗蛮叫着的黄鸟,都知道止于何处,何况是人呢,还不如鸟吗?(九)原文:诗云:穆穆文王,乌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篇上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将他的德行推广行远,亲化民众。故岐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风湛

11、然像蔚蓝的苍天,民风光明像秋水般没有杂染。做为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为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为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为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守信。4、总结纲领(德是圣德,善是至善。圣人治世,贤贤亲亲,安和利乐。完成道统慧命的传承。)(十)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译文:诗经.卫风.淇澳篇上说:看那卫国淇水的转弯处,绿竹长得美好又茂盛,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道理学问的功夫,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养身心的功夫,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模样庄重,胸襟开阔,气度不凡,风度翩翩,这样一位仪表堂堂的君子,真

12、是令人难忘啊!(十一)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译文:这里所说的如“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先修至德以凝至道的学问;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练,省察克治的功夫。说他庄重而开阔,是说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是说他非常威严、显赫、胸中一片光明磊落,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非常难忘啊!他的道德与事功达到非常美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十二)原文:诗云:呜呼!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译文:诗经

13、.周颂.清庙之什烈文篱上说:啊啊!前代的周文王、周武王,真使人难忘啊!上根利器的人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九族;对下根利器的平民百姓,则要先安顿身家生活,让他们获得既得的利益,然后给予礼乐教化,他们才会很乐意地接受。所以,前代的君王虽然已经去逝,但是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5、述格物致知(分别叙述明明德八条目。格物先格情之不正面而归于正,良知即现。)(十三)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人知其所亲爱而僻焉,之其所贱恶而僻焉,之其所畏敬而僻焉,之其所哀矜而僻焉,之其所傲惰而僻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其苗之硕。译文:所谓致知,就是使良知发挥

14、它应有的作用,明物性,正物性,尽物性。不为物所蔽,亦不为物所役。人对于自己亲爱的人,容易陷入溺爱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爱的偏差,达到亲爱而不溺,太爱自己也会有偏差。人对于自己贱恶的人,容易掉入轻贱厌恶遗弃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恶的偏差,达到(贱恶而不弃)。人对于自己畏敬的人,容易掉入畏敬疏远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敬的偏差,达到(畏敬而不疏)。人对于自己哀矜的人,容易因可怜同情他,于是生暗喜心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哀矜的偏差,达到(哀矜而不喜)。人对于自己傲惰的人,容易掉入傲视怠慢而不

15、自觉,在要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傲惰的偏差,达到(傲惰而不慢)。在感情上喜欢一个人,同时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盲点和缺点,,不因喜好情绪造成褒扬姑息的偏差。在感情厌恶一个人,同时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优点和长处,不因嫌恶情绪造成废人废言的偏差。性情涵养要从感性而理性而空性,修成性情中人。父母看不见孩子的缺点,,因为溺爱太过;农夫看不见稻苗肥大,因为贪心不足。(十四)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物不得尽其情也。此谓物格,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译文:孔子说:听断讼案,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没有一个人不能悟到本来的真实,也就是让人人尽性尽情,得见本真而没有争讼。这就是心物已证已明,明物则物不害性;明物就是明道,明道就是明命,明命就是明性。这就是知道万物同出一个根源。这就是真格物,慧聪而德明,气真而道立;意念诚,葆真以无妄,全性而明天。6、述诚意(诚是慎独戒欺,意念真实无妄为诚意。)(十五)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嗅,如好好色;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