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循老师课件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2474023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循老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张循老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张循老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张循老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张循老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循老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循老师课件(1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孔圣与孔家,历史文化学院 张循,“中华文化”的含义? 什么是“儒” ? 什么是“经”?,研究习惯“说文解字”,德国人:大象在生物学分类中的位置及其哲学意味; 英国人:论大象的绅士风度; 法国人:大象的爱情; 日本人:大象研究资料汇编; 中国人:象、相、像考。,什么叫“中华”?(“中国”的含义),“中”是“中国”的意思。“中国”又是什么意思呢?随着中国文化中心区域的不断扩大,它在历史上有几个意思。,其一,指都城。“国”的意思本来也就是都城。诗经大雅民劳篇说: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汉代人注释说:“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其二,到春秋战国时代,华夏族的文化渐渐扩

2、大到整个中原黄河流域一带,因此,中原各诸侯国也就 被称为“中国”。如 韩非子孤愤: “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其三,“中国”不仅是地理上“中央之国”的意思,它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文化伦理上的意义。 “中国”是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自抬身价、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称呼。,汉代人写的礼记王制说: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这就是古人常把四方的民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来源。,华夏族人称呼四方民族所用的字,也常常被施以轻蔑的解释。如东汉的许慎

3、在其说文解字“羌”字条下说: 羌,西戎羊种也,从羊儿;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he),从豸(zhi无足虫)。 其四,“中国”也就有了“文化发达之地”的意思。所以东汉的何休便说:“中国者,礼义之国也。”,“华夏”也是上古中原地区人自尊自贵的称呼。“华”的本意是草木繁盛的意思。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解释说: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引申出来,又有“光华”、“荣华”的意思。至于“华夏”,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说: 夏者,训大也。庸中国有礼义文章光华之大。,其实,“夏”就是“雅”的意思,因为上古语音里这两个字读音相近。而“雅”是“正”的意思。论语述而篇说: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清代

4、的刘台拱注释说:“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所谓“雅言”就是当时受过教育的人所讲的普通话。,什么是“文化”?,“文”大致有三个意思。 其一,指“痕迹”。如许慎说文解字序: 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其二,引申,指“外表的采饰”。如论语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再引申为抽象意义,指一种“聪慧正直”的德行。如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又如周文王之文、曾文正公之文,皆此意。,“化”的意思。甲骨文的

5、“化”像两个人一正一倒,翻筋斗的样子。故引申为变化无常、转化、进化等意思。,把“文”和“化”结合起来,大概可以说,“文化”就是指“人类文明印迹的创造、变化与进展”,简单地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文化因为“历史”(传统)而产生,诗经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从汉代开始的传统解释是: “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

6、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 这样,诗中说话的就不是一个女子,而是郑庄公在对他手下的大臣祭仲说,我和我弟弟的争执是我家里的事,用不着你来管,你不要跳到我家里来多事。理解这种解释中蕴含的“传统”,才能理解中国的“文化”。,什么是“儒”胡适的说儒,章太炎:“儒”的含义有广狭的不同: 1、达名之儒:儒者,术士也。 “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故儒者是知天文、长于占卜一类的多才多艺的人。 2、类名之儒:懂得礼、乐、射、御、书、数,以这些知识技能教导于乡里的人。 3、私名之儒:即诸子百家中的儒家者流。,1、“儒”字的古意。,当时的儒者大概又喜欢穿一种特别的衣服: 儒者曰:“君子必古言服,然

7、后仁。”(墨子非儒) 逢衣浅带,解果其冠,是俗儒者也。(荀子儒效) 所以,“儒”的第一个含义是一种穿戴古衣冠,外貌文弱迂缓的人。,其实,这些儒者们所穿戴的“儒服”,都是以前商代人的服饰。孔子曾经说: 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礼记儒行) 所以,最初的“儒”都是商朝人的后裔,他们穿戴着商朝的古衣冠,奉行商朝的礼制。这是“儒”的第二个含义。,正考父鼎铭: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yu),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左传昭公7年),2、“儒”的生活,其一,他们的生活很贫穷,往往陷于饥寒之中。 其二,他们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嘲笑,但却又有一种倨傲的风格 。 其三,

8、他们最重要的糊口的手段,是为人举行丧礼。“富人有丧,乃大喜曰:此衣食之端也。”(墨子非儒),礼记檀弓: 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阍人为君在,弗内也。曾子与子贡入于其厩,而修容焉。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矣。”曾子后入,阍人辟之。涉内霤(liu屋檐),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君子言之曰: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孔子自己对他日常生活的介绍: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 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马王堆帛书周易要),金文“儒”字,象人祭祀前沐浴:,3、从古意的“儒”到专指孔门的“儒”,胡适的大胆假设: 孔子是商朝人的耶稣 。,胡

9、适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传说几百年流行而造成的结果。,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尽心下),更直接的证据,左传昭公七年鲁国贵族孟僖子说: 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4、孔子对“儒”的中兴与改造,论语八佾记孔子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10、儒”的含义变了,他要肩负传承与重建三代文化的重任。不再只是商民族的教士,而成为了整个古代文化的继承者。,面对这样的任务,原本柔弱谦卑的“儒”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儒”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孔子的时代,也被改造为积极进取的刚强的人生观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用“吾从周”的博大精神,担起了“仁以为己任”的绝大使命,这是孔子的新儒教。所以他自己没有那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这个新运动的新精神,不是那个“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柔道

11、所能包含的了。(胡适说儒),什么是“经”?,经是指中国帝制时代(原文为“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编著的书籍的通称。作为经典意义的经,出现在战国以后,而正式被“法定”为经典,则应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经学以后。 周予同经学史讲义,“经”的初义,甲骨文中无“经”字。金文中“经”作“巠”。象纵向织线形。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经,织也。 因此,“经”在一开始是一个动词。就是“经纬”、“经营”的意思。,作为“经典”的经,“经”作为儒家书籍的称谓,到战国后期才出现。诸子百家中首次在这种意义上提及“经”的,是荀子劝学篇: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

12、礼。 “经”指的是诗、书,而“礼”大概是泛指记载礼仪一类的书,那时还不属于“经”。,从“五经”到“九经”再到“十三经”,易、 书、 诗、(仪)礼、春秋汉代以后的“五经” 易、 书、 诗、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传唐代以后的 “九经” “九经”、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宋代以后的“十三经”,“四书”,“四书”是南宋朱熹正式编成的: 礼记大学 礼记中庸 论语 孟子 从此以后,论语才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而此前,论语不过是小孩子读的入门书而已。,孔子三题之一:孔子的时代,据孟子说,孔子的时代是: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有之。(孟子滕文公下) “暴行”自然是指

13、的“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那么“邪说”又是什么呢?,乱政大夫少正卯,孔子在作鲁国大司寇的第7天,便把少正卯抓来杀了。他数落少正卯的罪状是: 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荧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荀子宥坐) 就是说,少正卯是个“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的不法之徒。,郑国“反政府主义者”的邓析,1、钻法令空子,与政府作对: 郑国多相县(悬)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吕氏春秋离谓) “县书”就是张挂大字报叫人看;“致书”是送上门去看;“倚书”是混在其他物品里夹带去看。,2、操控人民内部矛盾,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14、: 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 (吕氏春秋离谓),孔子的对策:写春秋以正名,孔子认为这些“邪说暴行”的根源在于当时社会上和思想界没有公认的是非善恶的标准,所以他修订了一部春秋,想以此来倡导建立一个普遍的标准。孟子说: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题之二:孔子与老子,老子其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或曰,

15、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孔子与老子的时代先后,信古说老子在孔子前,孔子尝问礼于老子;老子书即为老子作。 疑古说 1、老子在孔子后、甚至在庄子后,老子书成于战国中晚期庄子之后乃至汉初; 2、老子并无其人,为庄子及其弟子伪托的神话人物。,今说 1、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本老子。甲本不避“邦”讳、乙本避讳,说明甲本抄写在刘邦称帝前、乙本在其后。则老子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不可能晚至汉初; 2、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本老子(篇幅约是今本老子的2/5)。墓葬年代据推测在前300年左右,则老子至少在战国中期、也可能在前期就已经有一种“原始本”。 竹简本老子对老子其人的研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将之与今本对比,显示的结果表明“老子”很可能不止一个人。,今本中批评儒家的文字,简本中皆没有或关键词句有异,比如: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今本第19章)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竹简本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