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473360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斯考切波 著;何俊志 王学东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该书的总体框架本书提供了一种分析现代世界历史上所发生的社会革命转型的参照性框架,并且运用了比较历史的方法,力图对17871800年的法国革命、19171921年的俄国革命和19111949年的中国革命的原因及结果做出解释。第一章通过对已经被广泛认可的“革命”理论的假设与研究方法进行批判性反思,概括性地提出了一些分析原则,其目的在于,为重新审视这些历史上实际发生的革命事件的特点和疑点确定新方向。但是,第一章的提纲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论证。本书的其余部分将力图使其在具体运用中变得有血有肉。本书第

2、一部分,通过对旧制度下的波旁王朝、沙皇俄国和帝制中国的国家政权、阶级结构和国际环境的分析,追溯了这三国革命性危机与冲突的根源。分析的重点是,旧制度下的国家政权如何陷入危机以及革命动乱中的农民起义。本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革命本身从最初的爆发到相对稳定并有着特殊结构的新制度的巩固:法国的拿破仑体制、苏联的斯大林体制以及独特的中国共产主义体制。这一部分将特别关注革命领导集团的国家建设与革命后社会中新政权的结构与活动。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本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入一种能够替代所有(或者大多数)现存解释途径的新模式,并论证这一新模式的分析原则与方法。与当前盛行的理论所用的解释模式相反

3、的是,我将要论证用结构性视角来分析社会革命,并且应该特别关注国际背景,应该关注国内与国际因素对旧制度下的政权组织崩溃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新的、革命性政权组织的的建立情况。此外,我还要论证,比较历史分析是用来建立既有历史根基,又能超越个案局限的普遍性革命理论的最佳方式。P6一 既有的革命理论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将革命视为生产方式所导致的阶级分裂的产物,革命通过阶级冲突而将一种生产方式改造为另一种生产方式。P9作者欣赏的成分:马克思主义所重点关注的阶级关系,常常是千姿百态的社会和政治冲突的潜在根源。而且,在成功的革命转型中,阶级冲突和阶级关系的变迁实际上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尤其是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

4、冲突,明显地存在于一些国家的革命进程中。因此,在追溯革命产生的根源时阶级分析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视角。作者认为存在缺陷的部分:马克思主义虽然强调了阶级关系和阶级冲突的重要性,一些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家在进行研究时却过分强调了阶级冲突的重要性。在作者看来,阶级关系和阶级冲突虽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一种革命所得以发生的潜在根源。从潜在根源到革命发生的实际过程中,还有一系列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忽视这些因素的实际作用,就很难描绘革命产生的真实画面。2.美国社会科学中革命研究的三种途径(1)聚合心理学理论:试图从人们卷入政治或参加对抗性运动的心理动机的角度来解释革命。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是格尔的人们为什么

5、造反;(2)系统价值共识理论:这一理论视革命为一种社会系统严重失衡所引起的意识形态运动的暴力反应。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是卡尔梅斯.詹森的革命性变迁;(3)政治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解释集体暴力和革命之时,必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政府内部的冲突,以及各种有组织的集团之间为获取权力而展开的竞争。代表性理论著作是蒂利的从动员到革命。作者认为这三种途径存在的缺陷:A.现存的分析途径在分析革命的发生方式时,都是以意志论为基础的;B.现存的革命理论都主要或完全关注的是国内的冲突和现代化的进程。C.当前流行的革命理论,要么将分析对象解析为崩溃的国家与社会,要么则将政治和国家行动还原为社会经济力量和利益的代表。在作

6、者看来,如果将这三种理论进一步归纳就会发现,这三类理论都可以归结为是一种现代化理论的一个研究分支。这是因为,这三种理论都将革命看成是在社会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暂时的、政治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失衡现象。与此同时,这三种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革命的概念,将革命看成是集体性的暴力事件。在作者看来,这三种理论表现出来的一个极其明显的共同缺陷是,他们在解释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时,处于提出普适性理论的追求,在各自的理论中都把革命的出现归结为某个单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归结为革命性情绪的情绪的传播、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和扩展或价值失范的大面积出现等。这种把革命的原因归结为某种单一的一致因素的做法,

7、就不但忽视了导致革命生发的一系列结构性条件,同时也带有很强的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色彩。针对既有研究途径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的确立三个基本的分析原则:A.为适当地理解社会革命,需要分析者采用一种非意志论的结构性视角来分析原因与过程;B.以国际结构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作为系统的参照;C.为了解释社会革命的原因和结果,必须将国家理解为行政和强制性组织这些组织在社会经济利益和结构中享有潜在的自主性。二、结构性视角1.普遍性的革命进程模式作者认为,既有的四种革命理论视角关于革命总体进程的画面从根本上是一样的。在这一共同的总体画面中:首先,社会系统或社会的变化产生出了怨愤、社会性方向迷失、新阶级或利益集团,以及

8、追求集体动员的潜能。然后,由此建立起了一种有意识的、以群众运动为基础的运动结合了意识形态和组织的力量有意识地进行推翻现存政府甚至有可能是整个社会秩序的活动。最后,革命运动以冲突的形式解决与当局或支配阶级的矛盾。而且,革命运动如果取胜,就会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并实施自己的纲领。P15简而言之,就是各种革命理论视角都将这种普遍性的革命进程模式视为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或者是由有意识的目标所引导的运动。(蒂利、詹森、马克思主义者等)作者认为,如果坚持一种有目的的革命图景,就会鼓励分析家们,无情地将民众的不满情绪或根本的敌对目标和价值当作核心问题加以考虑。例如新马克思主义者们将阶级意识和政党组织作为革命的核

9、心问题加以考虑时,他们变得更加不关注探讨革命的的客观的结构性条件。蒂利等人的理论也存在着类型的情况。2.革命发生方式的目的性图景错在哪里?(1)这种图景强烈地暗示,社会秩序基本上或大致上依赖于需求得到满足的多数人(或下层阶级达成共识)。换言之,如果在大众中充满了有意识的不满情绪,任何政权都难以存续。P17如: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阶级意识和霸权;格尔和詹森非常赞同这种观念;蒂利将革命描述为政府和革命组织为争取大众支持而竞争时,他实际上也滑入了其中的一种窠臼,认为是大众的选择在决定革命的情势是否发展。作者的判断:任何关于社会秩序及其瓦解和变迁的共识性和意志论的概念,都是非常幼稚的。(2)在研究历史上实

10、际发生的社会革命的原因和过程时,目的论图景会产生严重的误导。在原因方面,不管社会革命会在将来会采取何种可以想象的形式,事实是,在历史上,没有一场成功的社会革命曾经以大众动员和公开的革命运动的方式“制造”出来。事实上,革命运动很少始于一种革命性的意图;革命意图完全在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杰里米.布莱彻)作者的观点:确实,在革命性危机到来之前或在危机过程中,革命性组织和意识形态有助于巩固激进的先锋队的团结,同时也非常有助于新制度的巩固。但是这些先锋队更不用说拥有大规模动员起来并被灌输了意识形态的大众追随者从来没有创造过他们要加以利用的革命危机。P17(作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意识形态和革命性组

11、织的作用)3.倡导运用结构性的视角研究革命事实上,在历史上的革命中,有着不同处境并存在着各种动机的群体,是在错综复杂地展开的多元冲突中成为参与者的。这些冲突又受到了现存的社会经济和国际条件的强有力的塑造和限制。冲突的展开方式,取决于每次革命形势最初的出现方式。冲突的逻辑并不由任何单个的阶级和集团所控制,而不管这些阶级和集团是否在革命进程中居于中心地位。革命冲突所造成的结果总是既不能充分预测到,也不是卷入其中的任何一个群众所期望的,当然也不会完全符合他们的利益。作者认为,为了解释社会革命,必须找到问题点,首先要弄清旧制度下革命形势的出现(而非“制造”)的原因。然后,必须要能够确定受制于客观条件、

12、以一种复杂的关系相互纠缠在一起的、而且处于各种情势之下的种种群体行动正是这些行动的相互纠缠塑造着革命进程并产生出新制度。如果要理解这种复杂性,只有通过同时集中关注下列要素才能如愿:制度性的决定情势、群体之间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世界历史上形成的国际结构中的各个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P19*关系:既定国家内处于不同境遇的群体关系,也包括跨国性关系;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旧制度下的国家政权与支配阶级之间的关系;旧制度下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竞争性的国际体系中的地位。(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阶级与国家间的关系、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三、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结构性视角集中关注

13、各种关系,其中就包括跨国性关系。跨国性关系不但会促成所有社会革命危机的出现,而且必然会有助于塑造革命的过程和后果。P201.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对所有现代社会革命而言,其原因与成就都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的不均衡状况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幸的是,现存的革命理论并没有明确地采用这一视角。固然,他们都暗示,革命与“现代化”有关但是,这种观点却使它们几乎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民族社会内部的社会经济趋势和冲突上,而且是个别地、孤立地进行考察。P20现代化被看成是一国内部的动态过程。经济发展被看成是会引发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相互补充作用的变化的初始条件。将现代化与革命联系在一起的思路

14、:现代化会通过改变社会民众或群体的情绪、价值承诺或集体动员的潜力而造成革命。(改变民众的方式可以是:经济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积累起来的财富的不平等的分配;原有价值共识基础的瓦解;在旧的生产方式中孕育着新的生产方式等。亨廷顿说现代性导致稳定,现代化导致不稳定。与这里的情况有些相似。)2.作者的主张强调跨国性关系的重要性从一开始,国际关系就与先前存在的阶级和政治结构交织在一起,在各国共同促进和塑造着各国变迁过程中的差异性和类似性。(1)我们并不必然要接受这样的观点,即国民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由一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总体结构和市场动力所决定的。然而,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跨国性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总是会强

15、烈地(而且是由差别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P21(2)另外一种跨国性结构竞争国家之间的国家体系也塑造着现代历史的动力和不均衡进程。例子:欧洲的世界经济很独特,它是在一种竞争性的国家之中发展出来的。欧洲国家体系的竞争性特征刺激了整个欧洲的现代化发展;推动了欧洲“文明”在全球的扩张。正是从欧洲开始,现代化总是意味着国家的发展完全是在历史形成的、经济上和军事上的跨国结构背景中进行的。3.两种不同类型的跨国性关系(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性国家体系的结构,各个国家在这一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A.不平等或竞争性跨国关系有助于塑造任何既定国家的国家政权和阶级结构,并由此而影响到革命得以发生(或不发生)的现存“国内”背景;B.跨国关系会影响实际革命紧急时刻的事件进程;C.只有在那些在国际舞台上居于不利地位的国家中,才会发生现代社会革命。尤其是,军事落后或政治依附的现实,决定性地影响着社会革命的发生和进程。尽管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总是作为背景而存在,但是,国际性国家体系的这种发展尤其是战争中的失败、入侵的威胁和反殖民控制的斗争实际上直接推动着所有革命性危机的爆发。由于这类发展有助于损毁现存的政治权威和国家控制,因此也就打开了基本冲突和结构转型的通路。P24D.社会革命的后果也总是不但会受到国际政治的制约,而且还会受到突然出现的新政权所面临的世界经济限制与机会的制约。(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