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473067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唐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唐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唐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唐诗》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教案【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诗歌的大体特点,初步体会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赏析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设想】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把握作者的感情。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教学安

2、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王勃滕王阁(一)赏析首联:(10分钟)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明确: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此句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明确:(1)场景: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场面十分豪华。(2)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3)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明确: 空间:高。 时间:逝。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

3、落。(二)赏析颈联:(10分钟)1此联两句紧扣住首联的哪个字来写景的?明确:高。2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明确:(1)意境:冷落、凄凉。 (2)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3此联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4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明确: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5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三)赏析颔联:(10

4、分钟)1教师提示:此联为转,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2提问:“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明确: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四)赏析尾联:(10分钟)1“槛外长江空自流”,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2此种以偶一开一合,使人只觉其流动,不觉得对偶。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五)风格:流丽深静。(六)主旨:(5分钟)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5、度。第二节、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山居秋暝一、导语:(2分钟) 我们以前学过送元二使安西(学生齐背)那是一首在唐代广为传唱的送别诗,是著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其诗清新明净真切深挚,神旺韵足,成为朋友分别的心曲。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瞑。二、师背诵,生感知,引出近体诗。(学生谈近体诗特点,师补充)(5分钟)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另一种: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式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总的来说

6、,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每句平仄有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但有的特殊情况,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这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三、简介王维及写作背景:(3分钟)1、诗歌进入盛唐后,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边塞诗派,代表作者高适、岑参等,二是山水田园派,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家,还有孟浩然等。2、王维:字摩诘,原籍祁(山西),其父迁居蒲洲,遂为海东人,唐诗人兼画家,其早年有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渐

7、消沉,吃斋奉佛。40多岁时,他在长安东南蓝田辋州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生活,山居秋暝是其这个时期的作品。四、分析、鉴赏全诗(25分钟)1、学生读体会意境过渡:(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最能代表王维山水诗歌的特点)。2、分析、鉴赏: 题目:“山居秋暝”:是诗歌内容的精炼概括。山:终南山,诗情产生的地点、“居”的主语、作者王维,是诗中山水美景的观照主体;“秋”字指季节;“暝”:傍晚,具体的时间,虽仅四字,但具体的季节,时间、地点、人物均包括进去,标题具体、凝练、概括。 题目既标明“山居秋暝”,起笔便直承诗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古今文章家所谓“入手擒题”的开篇方式。不过这两句写法,又各不相同

8、。“空山新雨后”是从主观感受着笔,而“天气晚来秋”则为纯客观介绍。诗人首先用一“登”字写对“山”的感受,点出了山中的空旷和幽静,有如世外桃源;接着以一“新”字写雨,点出了雨后空气的清新宜人。“空山”照应题目中的“山”字,而诗人的感受则照应题目中的“居”字。对句的客观介绍,当然是紧承出句对山景的感受而来,是具体实在的,而非泛言季节和时间。“晚”、“秋”二字,亦与题目中“秋暝”二字照应。这样一来,诗题“山居秋暝”四字全被点出: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初秋傍晚,景色美妙可见一斑。开篇二句虽无浓郁的抒情,也无优美的画意,但它紧扣诗题,又以“空山”、“新雨”、“晚秋”导引出后面景物描写的重点,章法上:开

9、局布道,交代了时间、地点。 首联为淡雅的序曲,颔联、颈联则是优美动人的乐章。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山,山上松林一尘不染,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缝隙在林间流下斑驳的影子,给人明净、清幽之感,如同自己的心被洗净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如优美奏鸣曲在身边响起,映衬出山中宁静,让人仿佛感到大自然脉搏在轻轻跳动着。且“明月”句上承“晚”字而来,写夜色恬静优美;“清泉”句照应“新雨”,写山泉夜鸣悦耳。月色、松影、泉声、波光构成诗情、画意、乐感三位一体的小夜曲。读者试闭目一想:眼前月色溶溶,松影婆娑。耳际:淙淙清泉,潺潺作声。进一步想

10、,可听闻的泉声,恰是这支夜曲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可视观的月色、松影、泉流、波光,正是这支小夜曲和平宁静的形象展示。这一联写“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幽清而明净 。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面对月照清泉的美景出神地观赏,忽被竹林中传来的一阵少女们的欢声笑语打断思绪,侧耳一听,方知是洗衣的姑娘们乘月色而归。此时忽见荷塘莲叶披分,纷纷作响,定睛一看,方知是渔舟出动。如果就事情发生的自然时序而言,应首先是浣女归而后竹喧,渔舟下而后莲动,但诗人观照过程却是先听见林中少女的喧声,等她们走出竹林,近到身前,才分辩出是洗衣之女;正是先被披

11、分作响的莲叶惊动,然后才发现了渔舟夜出。如此先声后人,不仅真实写出诗人具体的感观过程,且更符合诗歌讲究句法奇巧的艺术规律,诗家所谓“匠心”可见一斑。 总结深化:颔联重写山中之景,颈联重写山中之人。他们都为这场晚来秋雨而惊喜,或乘月夜浣,或乘月夜渔,一片欢声笑语,洋溢着山村生活的和平、宁静气氛,恰与月色松影,泉影波光之恬静共鸣,人与景互衬,构成“山居”生活怡然自得之趣,同喧嚣嘈杂的城市生活,同权利纷争的炎凉世界,正形成鲜明对比。 颈联写出青松明月下,生活着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反衬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此景、此情,尾联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

12、山中兮不所以久留”二句化来,楚辞中的“王孙”是其作者要“招”的“隐士”,这位隐士或许是他的亲人,但担忧其所居“山中”环境的危险和寂寞,所以呼唤他早日归来而不要久留山中。王维在此反用其意,说任随它春日群芳凋零,而山中秋景尚好。王孙是可以久留山中的。总结:王孙是诗人自指,说山中可留,实是表明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留恋,对和平宁静的向往,由此反衬出对碌碌尘世的厌弃。一片冰清玉洁,孤芳自赏的情怀,自然而然跃然纸上。五、有人说过诗如茶,需细品,才知其浓香;诗如花,需欣赏,才知其美丽,诗贵含蓄,读诗犹如品茶、赏花,要慢读,字字推敲,用心灵感悟,方可发现诗中言外之意,悟出其美妙。大家集体诵读,注意:(5分钟)1、

13、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说是“空山”呢?2、联系语境,仔细体会本诗的意境。因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这也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六、(5分钟)1、通译全文,体会意境,想象画面(生口述,师补充) 新雨后的空山一派清新,傍晚时的天气透着秋凉,月光映照着斑驳的松影,清泉在溪石上缓缓流淌,竹林里响起的喧笑声,是浣纱少女们回来了,河中的莲花阵阵摇动是一叶叶渔舟顺流而下,任由那春光春水消失吧,这山中秋景照样值得我留意。2、学生想象诗中画面。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14、画,画中有诗。”本诗即为一明证,诗人用淡淡几笔勾画出,雨后山村的秋景图、清晰,宁静而有洋溢和平安乐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去处。(出示画面) 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魅力,从不同侧面(所闻、所见)中写出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真是一幅优美生动的风习画。画中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静态动态,人声水声,可说一幅动静结合的水墨渲染画。第三节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将进酒一、导入新课(5分钟)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

15、”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二、常识简介(5分钟)1、解题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