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作文.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423693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节气作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二十四节气作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二十四节气作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二十四节气作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二十四节气作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四节气作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作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我们一起来看“二十四节气”主题作文怎么文题呈现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一】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材料二】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2、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优秀作文1、时间的韵味福州一中 黄慧宇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

3、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

4、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找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2、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福建师大附中 赖彦秀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

5、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正如时代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无需继承发扬。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生机。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物馆中珍藏的东西。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指导意味在现

6、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

7、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这种人文气息,不正是在一切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吗?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使申遗成功

8、,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慧散发出新光彩。3、扼止文化断流厦门一中考生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

9、。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险些被淡

10、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当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

11、止于这些。 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厦门双十中学 廖航农耕文明时期,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实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毋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的开

12、展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有之,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释社会浮躁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

13、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使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诚然,注重实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

14、事件上所感悟到的。5、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厦门外国语学校 吕岩璟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的窘境的致因。但正如人类简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当地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从中华传

15、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更能上升到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首要要求。“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

16、普适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怀。这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时代高度之下,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象物候作了一道“减法”时,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加法”?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瞭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取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