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420564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基础知识(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胆怯(qi) 追溯(s) 荒谬(mi)鲜(xin)为人知B.倔强(jing) 骸骨(h) 惬意(qi) 吹毛求疵(c)C.差(chi)使 名讳(hu) 鞭挞(t) 相形见绌(ch)D.阔绰(chu) 陨(yn)落 污秽(su) 玲珑剔(t)透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3分)A.炫耀 决别 逢场作戏 苦心孤诣B.荣膺 诓骗 人情炼达 一泻千里C.奥秘 凌驾 转弯抹角 进退围谷D.驻足 屏障 恪尽职守 闲情逸致3. 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 )(2分)A.华灯初上,沂河湖心岛上的“蒙山沂水”大型水上实景演出令人叹为观止。B.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入九年级,妈妈对小明生活上的照顾越来越具体而微。C.山东籍作家莫言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精心钻研,持之以恒,与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D.近日,游客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人们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深恶痛疾。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在2012年星光大道年度冠军总决赛上,临沂市苍山县的“草帽姐”徐桂花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B.四川雅安人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和面对任何困难。C.中央电视台开展的“最美乡村医生”

3、、“最美乡村教师”、“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弘扬了社会正气,倡导了社会新风。 D.2013年5月27日,受狂风暴雨及大浪影响,青岛栈桥东侧30多米长的栈桥出现坍塌。5、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陈涉世家节选自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陈涉世家。而孙权劝学出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B、渔家傲 秋思作者是宋朝的范仲淹,我们曾学过他的岳阳楼记,他与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柳宗元和韩愈并称“唐宋八大家”。C、战国策是西汉时期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纂而成的,共33篇。D、 温庭筠,晚唐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

4、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6、默写 (8分)。(1)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有一个典故出自史记,这两句是 , (2)观刈麦中描绘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场面的句子是 , 。 (3)更深月色半人家, (刘方平月夜)(4)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5)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作战目的和最高理想的句子是 , 。 7、名著阅读。(4分)(1)下面关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情节有一处与原著有出入,请指出并改正。(2分)鲁提辖在酒楼与李忠、史进一起喝酒,无意中得知郑屠强骗金翠莲,于是路见不平,出手相助,结果三拳打死了郑屠。鲁提辖因此被官府抓走。 。(2)下列故事出

5、自水浒,如果要你以“合作”为话题发表议论,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个作为你表达观点的依据,并简述理由。(2分) A大闹桃花村 B汴京城卖刀 C智取生辰纲 D三打祝家庄我选择( ),理由: 。二、综合性学习(4分)8、学校开展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则,参照示例,探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途径。【材料一】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一条法令:任何酒店、餐馆都不得随意倒掉客人吃剩下的食物。将那些还可以食用的食物倒掉,就是一种犯罪。【材料二】法国为防止粮食浪费,推出反浪费计划,从细节着手,提供节约粮食的好政策与好方法,签 订全国反浪费公约。【材料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

6、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古训传达的是对勤俭的倡导,对奢靡的摒弃。【材料四】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网友们发 起“不剩饭菜,晒吃光后的餐具”的“光盘行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示例:我选材料四,探究结果:运用公共媒体进行宣传。我选_,探究结果:_ _ 我选_,探究结果:_ 三、现代文阅读 (15分) 一个馒头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

7、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

8、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

9、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母

10、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作者:黄斌,原文有改动)9标题“一个馒头”在文中有哪些作用?(2分)10文章两段都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11文章围绕“一个馒头”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简要

11、概括(3分) 12本文人物描写很精彩,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1)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2)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13文章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母亲离开时,“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此刻“我”的内心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展开你的想象,描写出此时“我”的心理。(4分) 四、古诗文阅读。(27分)(一)陈涉世家(12分)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茍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