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景衬哀情.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420014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景衬哀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乐景衬哀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乐景衬哀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乐景衬哀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乐景衬哀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景衬哀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景衬哀情.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景衬哀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如柳永的雨霖铃的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但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情了。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

2、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诗歌鉴赏对比正反衬乐景衬哀情烘托篇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室人降日:妻子生日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满林残照见旧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表达了作者飘

3、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真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2005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

4、虚中有实。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其所用手法并作简要分析。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却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

5、现得极为充分。阅读下列一首诗,回答问题。暮春归数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诗人刻画“幽竹”所用的手法,综合全诗这是解题的一把钥匙,应是“对比”或者“反衬”而不是“拟人”。有两问,第二问重点要回答幽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阅读元代王冕的白梅一诗,回答问题。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

6、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整体看托物言志;还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诗歌的前两句用怎样的手法,吐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3分)(2)前人评论此诗的三、四两句,奇趣横生,尤其是“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7、(6分)紧扣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怨雨之情。同意。望着残红及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诗人懊丧、怅惘,这时突发奇想,“却疑春色在邻家”,诗人的想像似乎小、真实有据又天真烂漫。“疑”字极有分寸,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末句起了点石成金的作用,经他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下面题目。(6分)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3分)(2)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

8、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3分)(1)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2)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

9、“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途经秦始皇墓/许浑龙盅虎踞树层层,势

10、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荡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1)一指始皇已死,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彻底崩溃。(2)非常妥当,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有人认

11、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沾湿。(1)诗题

12、为“早行”,诗中是怎样扣住一个“早”字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2)本诗在艺术表现方面很有特色,有人认为不逊于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请就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赏析。(4分)(1)本诗共四句句句紧扣一个“早”字。第一句甩露侵驼褐暗指行路之早之久,紧扣一个“早”字;第二句描写黎明前的星空反衬地面的黑暗,突出了天气的“早”;第三句一个“梦”字,点出了诗人的精神状态,突出时间的“早”;第四句用“草虫鸣”反衬环境的静,烘托了一个“早”字。(2)第一,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13、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第二,这首诗通过感觉(第一句)、视觉(第二句)和听觉(第四句)交替与综合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这首写早行的诗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异曲同工之妙。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越调平湖乐/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1)开头五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美景?写这幅美景有何作用?(2)略析这首元曲主要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方式。(1)描绘了一幅南方水乡的清秋美景,秋烟朦胧,波平如镜、小船摇荡,姑娘语柔笑甜。景美、人美、生活美,令人神迷心醉,但这却使诗人的旅愁和乡思更加强烈。所以用乐景

14、为哀情铺垫蓄势,使哀情表达得更强烈、感人。(2)主要的艺术手法: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相反相成,艺术感染力强。主要的表达方式:前五句写水乡美;后三句抒思乡苦,描写反衬抒情,写法别致。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闽中秋思/唐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附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做出简析。(3分)(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的内容,从诗歌思

15、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5分)(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答四组字词1分,分别点出作用2分,共计3分)(2)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乐景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练习。绝句二首(其一)/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分析诗中的“逾”“欲”二字在描写上的作用。(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一个“逾”字写水鸟的碧色衬托其翎毛之白,碧白相映成辉;一个“欲”字写鲜花在山青的映衬下红艳之极。(2)以乐景写哀(或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