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翁传译文.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418853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丹溪翁传译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丹溪翁传译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丹溪翁传译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丹溪翁传译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丹溪翁传译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丹溪翁传译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丹溪翁传译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丹溪翁传译文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表字彦修,学习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他自幼爱好学习,每天能记千字。稍微长大,跟从辞官居乡的老先生学习经书,攻读科举考试的学业。后来听说许文懿公得到朱熹四传的学说,在八华山讲学,又前去拜他为师。逐渐知道道德性命的学说,广博深奥,专精严密,于是成为理学家。有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患病卧床已久,如果不是精通医学的人,就不能使我病愈。你是聪明非凡的人,大概肯从事医学技艺吧?”丹溪翁因为母亲患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习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便感慨地说:“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行由爱己而及于众人的仁爱,即使在当世没有出仕,也像做官一样了。”于是全部

2、毁弃原先所学的科举学业,专心在医学方面尽力。当时正在盛行北宋陈师文、裴宗元等编定的和剂局方,丹溪翁日夜学习它,不久他醒悟说:“拿古方来治疗当今的疾病,它们的情况不能完全符合。如果要设立医学法度,确定治疗规范,符合医治准则,就必须依据素问、难经等各种医经!但是我们本乡的各位医生很少能够通晓素问、难经的。”于是整理行装外出游访,寻求别的老师请教。他渡过浙河,奔走吴县,穿越宛陵,到过南徐,最后抵达建业,都没有遇到良师。等他返回武林,忽然有个把他郡中罗先生来相告的人。罗先生名叫知悌,表字子敬,世人称他太无先生,曾是南宋理宗时的宫中近侍,学问上对于医学精通,得到金代刘完素的再传,并且广博地通晓张从正、李

3、杲两位医家的学说。然而他心胸狭小得很,凭借医技厌烦侍奉他人,难以称心如意。丹溪翁去拜访他,共多次往返,不能跟他接交。后来丹溪翁求见更加诚恳,罗知悌这才接待他,问道:“你不是朱彦修吗?”当时丹溪翁已经具有医学声名,罗知悌所以知道他。丹溪翁见到老师以后,就面向北方两次叩拜进谒,接受他传授的医术。罗知悌接待丹溪翁也很高兴,就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位医家的著作传授给他,为他讲述并发挥三位医家的学术要旨,而完全依据于医学经典理论,并且说:“全部抛弃你过去学习的内容,因为那不是正确的。”丹溪翁听了他的讲述,问题都解决消散,在心里没有一点聚积的疑问。过了不长时间,就完全掌握了老师的学说而返回家乡。乡里的拘

4、泥陈师文、裴宗元学说的各位医生,听了丹溪翁的言论,就大为惊讶地又是讥笑又是排斥,唯独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将要治愈了吧!”许文懿得四肢疾病,医生不能治疗的时间已十年有余了,丹溪翁按照他自己的疗法医治,的确有效验。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又讥笑又排斥的那些医生们,才都在心里佩服在口上赞誉。几年之间,丹溪翁的声誉大震。丹溪翁不自我满足,更把刘、张、李三位医家的学说推广发展。他认为刘完素、张从正的学说,他们论述脏腑感受致病之气,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而湿热相火三气导致疾病最多,于是用推陈致新泻火的方法治疗,这固然是超过了前代医家。然而有阴虚火动,或是阴阳两虚而湿热自盛的病证,又应当斟酌地使用。又认为李

5、杲论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的疾病,是胃脘阳气不能升发,连及心肺之气,都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的方剂治疗,这也是前代医家没有阐述的。然而西北地区天不足,东南地区地不满,天就是指阳气,地就是指阴气。所以西北地区的人们,阳气容易不足;东南地区的人们,阴火容易亢盛。如果不了解这点,而只是拘泥李杲的补中益气法,那么脾胃阳气不足的病人当然能够治愈,但对于那些阴火亢盛的病人也沿用这种治法,我怕反而增加病人的疾病。于是把三位医家的学说,去其短而取其长,又根据太极之理检验,还根据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中的有关内容,更把内经的理论贯穿始终,来探寻其学说的主旨。他认为内经中论述的火,大概跟太极动而产生阳气、五行中

6、火性恒动理论相符合;他又认为内经中论述的人体精血阴气最容易虚损,又跟礼记中谈到的养育阴气的意思正好相同。丹溪翁于是提出了相火易动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两条理论,来阐发他的观点。从此,丹溪翁的医术更加闻名。各地因为疾病来迎请的人,就聚集在路上,丹溪翁都前往奔赴病人家里。他所治的病有多少,病状怎样,施用何种良方,服用何种药剂治愈,从过去到现在,取得效验的是哪些人,住在何县何里以及病人姓名,从人们的所见所闻中了解这些情况,清清楚楚地可以记载。浦江郑义士患痢疾,一天晚上忽然昏倒,两目上视,小便失禁并汗液泄出。丹溪翁为他诊察,脉象虚大没有规律,就告诉家人说:“这是阴虚而阳气突然断绝,是由于病后饮酒并且行房事

7、而得这种病,然而我能治愈他的病。”赶快让人配制人参膏,并且急忙灸病人的气海穴。一会儿病人手能动,又过一会儿嘴唇也能动。等到人参膏配制好,给病人饮服三次,病人就苏醒了。以后病人又服用几斤人参膏,疾病痊愈。天台周进士患恶寒证,即使在暑天也须用棉织物蒙裹着头部,服用附子数日,病情加重。丹溪翁为他诊察,脉象滑而数,就告诉病人说:“这是热极而反现的寒象。”于是用辛凉药剂,病人服后吐出一升左右痰水,蒙头的棉织物就减去了一半;接着用防风通圣散给他服用,病愈。周进士实在高兴得很,丹溪翁说:“病愈后必须用清淡饮食来养育胃气,排除杂念来保养精神,那么肾水得以滋生,心火才能下降;否则,附子的毒性必将发作,恐怕就不能

8、救治。”周进士没能这样做,后来听说痈疽发于背而死去。一个男子患小便不通,医生用利尿药治疗,病情更加严重,丹溪翁为他诊察,右手寸脉相当弦滑,丹溪翁说:“这是积痰病,积痰在肺脏。肺脏属上焦,而膀胱属下焦,上焦肺气闭塞那么下焦膀胱就郁阻不通,比方像滴水的器具,必须是上面的孔通透,然后下面的孔才能滴出水。”于是按照疗法使病人大吐,吐完,疾病如同丢失一般治愈。一个妇人产后有物像衣襟一样不回缩,医生们不知道是何物。丹溪翁说:“这是子宫,由于产妇气血虚,所以随着胎儿下垂脱出。”立即给病人黄芪、当归之类药物,并加上升麻提举它,接着用制皮工人制革的方法,用五倍子煎煮成药液浸洗,使子宫收缩。过了一会儿,子宫上缩了

9、。丹溪翁安慰产妇说:“三年后能继续生育,不要担忧。”后来果然如此。一个贫妇守寡独居患麻风病,丹溪翁见她后心中怜悯,便说:“这种病世人称为难治的原因,是因为病人不遵守禁忌。这个妇人贫困而没有膏粱厚味,寡居而没有性欲房事,或许能够治愈。”丹溪翁就自己备药治疗她,疾病治愈。随后又服用四物汤多日,终于不再复发。丹溪翁的行医治病,都是这样一类情况。因为他遇病施行治疗,不拘泥于古方,因而所治疗的病都治好了;然而对于各家的方论,却是没有什么不通晓的。别的医生拘泥固执,死守着古法,他却灵活运用,变化多端,而终究又都与古法相吻合。一时间,学医的人都像声音一样跟随,像影子一样依附着他,丹溪翁教导他们十分勤奋,忘记

10、了疲倦。丹溪翁年老以后,就依从弟子张翼等人的请求,撰写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书,学医的人大多背诵学习,而且从中取得治疗法则。老人简朴诚实,坚贞善良,刚毅严肃,耿介清高;用正直的作风来持心养性,用诚笃忠信来立身处世;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更是出于天性。供奉一年四季的祭祀,他订出礼仪祭文而恭敬地哀悼先人。事奉母亲,则按时照料她的饮食起居而忠心奉养。在财物方面宁可让自己少一点,也一定要让兄弟多得一点。宁可对自己的孩子亏待一些,也一定要厚待兄弟的孩子。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就不跟他交朋友,不是正道的话就不说。喜欢谈论古今的成败得失,慷慨激烈的样子,有以天下为忧的大志。社会上

11、有名的士大夫,大多都降低身份,虚心地向他请教,丹溪翁直率地向他们陈述治世之道,没有什么顾忌。然而只要有人一提到名利之事,他就生气地甩开衣袖起身走了。跟人交往,完全用三纲五常作为行事的准则。他曾经说:天下有清明的政治,那么人的行为就表现出美德;天下没有清明的政治,那么人的言辞就表现出虚华。品德行为是根,言辞是随它产生的。假如他见到有人喜欢浮夸的言谈,致力于追求虚荣,而舍弃德行这个根本,就会使他怒气充满在面容上,像将要受到玷污似的。他的特立高尚的品行都像这样,而行医仅仅是一个方面罢了。不过他讲学行事的主要方面,已经载在我的朋友太史宋濂为他写的墓志里了,这里不再记录,而只是记下他行医中值得传布的事情

12、给他撰写的传记,希望使后世的君子能够来互相参考。评论说:过去,汉代的严君平广泛学习,没有什么学问不通晓,在成都大街上卖卜为生。如果人有邪恶的不正当的卜问,就依卦象给他们陈述行邪害正的危害。跟当人儿子的人谈卜,就依据于孝道;跟当弟弟的人谈卜,就依据于顺从;跟当臣子的人谈卜,就依据于忠心。史书上称颂他的风度、声望、志气、品节,足以使贪夫受到感动而改邪归正,使庸俗之士受到劝勉而弃旧图新。丹溪在婺州学到了宋儒道学的源流,而置身在医务界,有人以就医的身份来求见,他总是拿保全精气、养育神气来启发他们的思想。至于日常生活中的或语或默,或出外或居家,凡是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的,特别谆谆教诲,使人立刻精神振奋,感慨激动不已。左丘明说过:“仁德之人的话,它的利益很广大啊!”真是千真万确。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就是古代人所说的正直、诚实而博学的良师益友,又怎能因为他是医师就小看他呢?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逐步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的理想观念,强调了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性,注重患者适应环境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