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410875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doc(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1.本课程的性质和类别:本课程是自2008年开考的一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学段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类别属于公共课程。2.本课程的教学主线和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和1949年至今的中国现代史)的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简称“两个了解”“三个领会”)。3.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

2、和主要内容: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规定的由李捷、王顺生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同名教材(后附本课自学考试大纲)。本教材共分十章,前三章主要讲授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80年风云变幻的历史,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讲授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30年翻天覆地的历史,第八章至第十章,讲授新中国成立至当今近6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每一章都由数小节构成,每节由数个小目构成。二、考试题型和分值:单项选择题:1分30(道题)30分多项选择题:2分10(道题)20分简 答 题:6分 5(道题)30分论 述 题:10分2(道题)20分三、本课程的学习

3、方法(含如何记忆)1.详读教材。自学考试最大的特点是统一性和规范性。其命题和判卷标准的拟定严格依据指定教材(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内容。考试题的应答应该是“再现教材”。基于此特点,要求同学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学大纲。2.以题为干。自学考试是应考性极强的考试形式。教材编写注意的是全面的分析介绍,设计内容广泛。但如果不突出重点和难点,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大投入却所得不多。因此,同学要注意在每一章节,甚至节下小目的学习中,抓出问题点,即以问题(比如,设定为简答和论述题)作纲,做到提纲携领,回归问题。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目中“西方列强殖民扩张”部分,教材叙述较多,比较繁密,

4、同学自己不妨可变成“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特点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就会发现原始积累时期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的不同,就易于掌握了。3.逻辑记忆。本门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历史课特点明显,涉及诸多事件、人物、年代等,因此较多的记背是必须的。但死记硬背不行,那就必须用逻辑记忆法,即寻找有关联的东西联系起来记背。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涉及中国共产党的会议教材写了很多。那就找特点记,比如教材评价为转折性的会议有哪些?共三次,“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又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1949年以前和以后具体表现是不一样的,同学们需要跨章进行联系记忆,这样效果才好。4.多动手笔。俗

5、语讲“不动笔墨不成书”。勤动笔(广义上也包括打字),是协助理解和记忆的好方法。很多同学的经验是平时对听过或读过的课程按问题做一些归纳,并写在本子上。平日写得多了,脑子中就有了较好的记忆和思绪,考试的时候,下笔就比较轻快和容易。一、本章主要内容归述:本章中心讲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共分三节。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1.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日益显露出的弊端。2.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对外扩张。3.目的是说明落后的封建中国与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发生战争的必然性。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1.讲授自鸦片战争到二十世纪初这段时间内西方列强(也包

6、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过程和具体侵略方式(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说明其野蛮性。2.分析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形态和性质所发生的根本性影响和后果,这种影响和后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引起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史。二是中国阶级状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两个新的阶级,原有的阶级也有了部分变化。三是引起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出现了两对主要矛盾。四是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主要讲授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并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二、各节分别讲授: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7、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按选择题理解)(1)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起止期:公元前5世纪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2)特点(领会):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但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集权制”)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间的矛盾。(识记)评价上述特点:曾经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延续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

8、面,随着历史的进步,也有极大的惰性,造成“周期律”的出现,使中国社会发展缓慢,阻碍新的生产关系地出现。2.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简单运用)(按简答题理解)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3.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综合运用)(

9、按简答理解)(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美国1776年、法国1789年均迎接了资本主义的曙光。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比封建制度优越最大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制度下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2)分析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靠掠夺土地、不平等贸易、奴隶贩卖等手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则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免。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

10、变一、西方的侵略过程和方式1.军事侵略(按选择题理解)(识记1)主要了解一些战争和这些战争后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识记2)军事侵略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的直接屠杀:1894年11月的旅顺大屠杀,1900年俄国在东北制造的“”惨案。抢劫财富,破坏文物古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对圆明园等的劫掠破坏。2.政治控制(领会1) (按多项选择、简答

11、理解) 控制内政:驻华公使(团)是清政府的太上皇。操纵外交:外交讹诈,如“干涉还辽”。领事裁判权: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侨适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扩大其权为在华一切美国人适用。把持海关:英人赫德任海关税务司40余年。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教案(识记3)。1870年天津教案,屠杀中国民众。袁世凯镇压义和团等。扶植、收买代理人: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奕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的全面投靠外国列强。支持袁世凯,扶植各派军阀等。3.经济掠夺(领会2)(按多项选择、简答理解)军事和政治侵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利益,最大的利益是经济利益。控制中国通商口岸(识记4):第一次

12、鸦片战争后所开的“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再开10口岸,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中国丧失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排挤并打击了中国民族企业的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对华资本输出:甲午战后马关条约开始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使资本输出合法化了。这更压制了中国本就脆弱的民族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1)对中国近代工业实行垄断。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2)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作为担保的盐税、关税从而控制于列强之手(3)设立银行,控制并垄断中国金融。(4)控制中国交通运输业。(5)严重破坏中国农

13、业经济。低价收购农副产品,倾销工业品,利用“剪刀差”赢利,导致近代经济落后、人民贫困。4.文化渗透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往往伴随政治军事冲突出现,比较复杂。宗教渗透和侵略:注意“一些”外国传教士,西方教会中的“一部分人”的提法。不是指全部传教士们,里面有很多虔诚的信徒,他们对自己的政府的侵略政策也有看法。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领会3):由传教和传播西学为名进行。知道字林西报、广学会及其发行的万国公报和英人李提摩泰,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识记5)1.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按简答理

14、解)从1840年开始,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以前的独立的封建中国不复存在,变成了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虽不象殖民地国家,但也非独立主权国。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城乡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按多选、简答理解)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的六个

15、特点:第一,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在。第四,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第五,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第六,中国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困化。(二)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1.原有的两个阶级的情况(1)封建地主阶级:一部分投资新式工商业,大部分仍以地租剥削为主要方式。(2)农民阶级:仍是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外来的侵略后果首先压在这个阶级身上。他们要求改变地位,有强烈革命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