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02403905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生活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系列,黄举泮,201107-23,2,对话与分享:,文化生活内容结构及分析(教什么) 教学及评价的基本建议(怎么教),3,几点说明,树立勇于探究的精神。正如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探究性一样,我们需要用探究的眼光研究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而不是学习已经定型的东西,这是课改试验的基本要求。文化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更需如此。 倡导善于反思的教法。培训不是简单定位于“你们应该这样教”,而是基于“我们过去是这样教的,回头看,文化课我应该这样教”。 牢记尊重事实的常识。课改需要创新,创新应该建立在不割裂现实的基础上。改革不是颠覆传统,不要在改革中丢掉了许多好做法

2、。,4,第一部分 教材内容及分析,5,全文的知识架构及内在逻辑,6,第二单元,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是整本教材的绪论和总论。分别从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性认识。,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分析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揭示文化的横向传播、纵向继承和创新发展三者的关系。,是一、二单元的逻辑延伸。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本单元重点阐释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集中讲述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整本教材的逻辑归宿和落脚点。重点分析如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当

3、代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7,基本结论:,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理论观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相比政治、经济、哲学,更加凸显对文化的“赏析、感悟、体验和参与”的学科特色。 淡化学科知识体系,但具有内在的隐性逻辑。基本上遵循了从理论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的排列顺序。 突出德育教育的课程性质定位。教材是学习的工具,知识是思想教育的载体。无论是掌握文化的概念,还是文化的运行机制,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落脚点都在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8,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9,从社会发展看文化,从人的发展看文化,文化的概念,文化影响的特点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人类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一定的文化给与一定的经济政治 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1

5、1,体味文化,讲述“文化万花筒”。该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的感性认识:文化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同的区域和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差异。重在“体验、观察”。,讲述 “文化是什么”。这是该框的重点。要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突出“精神活动的产品”,还要区别文化、文明等概念。,第一目,第二目,讲述 “文化的力量”,即讲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价值。,第三目,12,文化与经济、 政治,讲述“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要看到经济是物质基础,也要看到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和反作用,还要注意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讲述“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6、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第一目,第二目,讲述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分析了文化作为一种软竞争力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三目,13,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意义。 课标1.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大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14,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影响面面观”。讲述文化对人们对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讲述“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作为

7、一种精神力量,其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 “润物细无声”,具有渗透性 。,第一目,第二目,讲述 “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具有持久性。,第三目,15,文化塑造人生,讲述“丰富精神世界”。积极健康的优秀文化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讲述“增强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使人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第一目,第二目,讲述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的,优秀文化提升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第三目,16,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设 计 意 图,本活动是根据课

8、程标准第1.2条的建议设计的。 目的在于沟通生活主题和知识逻辑,使学生近距离感受文化在国际 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加深文化认同。 从行动上看,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提升文化的国际竞 争力而努力。,17,聚焦文化竞争力,实 施 建 议,应该通过具体的数据和事实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感受文化的国际竞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是近年的重要话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可以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和政治。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咄咄逼人和本民族文化的脆弱抵抗,文化的认同乃至身份的认同成为一个沉重的话

9、题。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魂,增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是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武器。 探究活动要起到对知识的加深理解、整理和应用。 建议1课时。,综合探究,18,聚焦文化竞争力,评 价 建 议,评价的内容不仅是现实搜集的资料、加工整理的信息、设计的方 案成果等,还应该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比如态度、行为、 方法等。 评价的环节包括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 评价要重视过程,特别是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态度、方法、合作 的广度和深度、问题意识等。 要改变平时的教学中轻视综合探究的现状,真正把综合探究活动 作为实践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学习过 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既

10、评价学生、又评价教师、并促进双方 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与第三阶段发展性评价活动结合起来,重视评价的反馈功能和激 励功能。,综合探究,19,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20,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创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文化的创新,文化的继承,文化具有继承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针对民族文化而言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所在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和途径 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手段 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 影

11、响和作用 基础传统文化要“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 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 社会制度、科学技术、 思想运动和教育对文化继 承又重要影响,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 要求,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对传统文化要“推陈 出新、革故鼎新”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 互交流、借鉴、融合,21,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2.6: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文化的观念。 课标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22,世界文化的多样

12、性,讲述“异彩纷呈、交相辉映”。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两个方面来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感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形成对文化多样性的感性认识。,讲述 “透视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揭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内涵,明确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形成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理性认识。,第一目,第二目,讲述 “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树立正确的态度。,第三目,2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讲述“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贸易活动、教育和人类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讲述“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

13、播的手段”。现代传媒技术作为物质手段在促进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第一目,第二目,讲述 “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第三目,24,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课标2.8:理解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25,传统文化的继承,讲述“传统文化面面观”。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继承等方面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讲述“传统文化在今天”。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具有相对稳定性,

14、但是又能与时俱进。,第一目,第二目,讲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第三目,26,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讲述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讲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思想运动、科技进步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第一目,第二目,讲述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第三目,27,第五课 文化创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2.5:汇集事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课标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

15、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28,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讲述“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讲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观点。,讲述“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目,第二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讲述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意义。,第三目,29,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讲述立足于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古今中外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讲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不同民族文化的借鉴、交流和融合,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

16、新。,第一目,第二目,“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讲述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者错误倾向。,第三目,30,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本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第2.8条的建议设计的。 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仅是为文化传播、继承和创新创建良好的氛围和提供最有效的实现方式,而且是个人实现全民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议与第四课的“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和起来作为一课时。,设 计 与 实 施,31,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2,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中华文化的成就与魅力,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 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前列 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