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工程课件第5章2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2399201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8.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应工程课件第5章2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反应工程课件第5章2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反应工程课件第5章2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反应工程课件第5章2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反应工程课件第5章2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应工程课件第5章2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应工程课件第5章2资料(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3 绝热式固定床催化反应器,5.3.1 单段绝热催化床,1)图解积分法 (1)已知条件:,(2)求解分析,如果被积函数简单,则可直接积分;若复杂则采用图解积分。,(3)图解法求VR的步骤,B、求标准接触时间,2)Runge-Kutta法,3)温度分布微分式,对绝热床层中的微元床层作单位时间内的热量衡算时,其衡算式为:,4)单段床层体积与进口温度T0的关系,x,(1)选择不同进口温度,可得到若干条斜率相同的操作线。都可以达到规定转化率,满足工艺要求。但进口状态不同,所需反应器的体积不同。 (2)当T0=T03时,XAf=XAe,此时,rAf趋近于0,VR趋近于无穷大,存在一个最佳进口温度。

2、(3)比较法确定:选择不同进口温度求反应器体积, 当VR为最小时,对应进口温度为最佳值。 (4)从理论上说,当进口温度满足下列条件式时为最佳值。,5.3.2 多段绝热式催化反应器,1)采用多段的原因,(1)单段适用的场合 A、转化率变化不大的反应过程 B、转化率变化较大,但相应绝热温升较小,绝热操作线斜率较大,只要一段床层就可达到反应的目的过程。,(2)单段操作的缺点:偏离最佳温度曲线远,反应器体积大。,2)最佳分配 (1)不确定因素 A、段数m B、各段进出口温度T,转化率X (2)影响 A、段数越少,偏离最佳温度曲线越远,体积越大,而且少到一定程度有可能达不到规定的出口转化率。,B、在指定

3、段数下,各段进出口温度T,转化率X选取不同值,反应器体积不同,有可能出现达不到规定出口转化率的情况,即使出口转化率达到要求,也不能保证反应器体积最小。,(3)处理方法 A、段数m,太多设备复杂,一般3-5段。 B、在选定段数下,各段进出口温度T,转化率X决定反应器体积的大小。存在最佳分配问题,而且与反应器的具体形式有关。,3)多段间接换热式各段始末温度和转化率的最佳分配,(1)催化床出口温度不受耐热温度限制,A、独立变量数,B、条件式,条件式的原始形式:,C、第一类条件式:,物理意义:前一段出口反应速率的绝对值,应该等于后一段进口处反应速率的绝对值。,条件式中负号的意义:,平衡温度线,最佳温度

4、线,x,T,作用:确定各段之间的间接换热过程,D、第二类条件式:,物理意义:各段接触时间对进口温度的偏导数为零。,作用:利用进口状态点来确定出口状态点,平衡温度线,最佳温度线,x,T,xi,xm,Xi1=Xi-1,平衡温度线,最佳温度线,xAf,T,E、最佳分配的方法 a、第一段进口温度T1不确定:假定T1,做绝热操作线,根据第二类条件式确定第一段出口状态点B,再根据第一类条件式确定第二段进口状态点C,依次类推做m段绝热操作线,若XAmXAf,说明T1假设正确,若XAmXAf,重新假设T1(减小T1),重做,直到T1T起始活性温度,转化率仍不能满足要求,则m段不够。,T1,B,C,平衡温度线,

5、最佳温度线,xAf,T,b、第一段进口温度T1为固定值: 假定第一段出口转化率X1,根据第一类条件式确定第二段进口状态点C,再根据第二类条件式确定第二段出口状态点D,依次类推做m段绝热操作线,若XAmXAf,说明X1假设正确,若XAmXAf,重新假设X1(提高X1),重做,若转化率仍不能满足要求,则m段不够。,T1,B,C,D,思考题,1)请说明多段间接换热式固定床气一固相催化反器,优化的第一类条件式的数学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2)请说明多段间接换热式固定床气一固相催化反器,优化的第二类条件式的数学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3)硫酸生产中,二氧化硫的转化采用4段间接换热式固定床气一固相催化反器,原料气

6、进转化器的温度为400,催化剂活性温度范围390- 600,要求二氧化硫的最终转化率为99%,试设计各段始末温度和转化率的最佳分配方案。,(2)催化床出口温度受耐热温度限制 A、各段出口温度都受耐热温度限制,B,独立变量数,条件式原形:,最佳分配的条件式分析,条件式的解析分析,最佳分配方法:利用条件式求出第一段的出口转化率X1,确定第一段出口状态点B,过B点做绝热操作线与T轴交于A点,即为第一段进口状态点A, 依次类推做m段绝热操作线,若XAmXAf,则分配结束,若XAmXAf,则m段不够,需要增加段数。,C,平衡温度线,最佳温度线,x,T,B、部分段出口温度都受耐热温度限制,若共n段,前n1

7、段受限制,后n-n1段不受限制。 最佳分配时,前n1段按受限制的条件式分配,后n-n1段按不受限制的条件式分配。,Tmax,平衡温度线,最佳温度线,x,T,(3)给定段数,能否达到出口转化率的预估,在不计较反应体积最小的情况下,分析多段完成规定转化率的最大可能性。 每一段:出口的最大转化率为平衡转化率,进口冷却的最低温度为催化剂起始活性温度。 在平衡温度曲线和催化剂起始活性温度之间,做n段分配,若Xn大于Xf说明可能性存在,若Xn小于Xf,则不可能。,Tmax,(4)最佳分配的局限,上述最佳分配的目标函数为催化剂用量,分配结果使反应体积最小,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确定的初始条件,是局部的最佳化,广义

8、的最佳化为全系统的优化。,4)多段冷激式各段始末温度,转化率和冷激气量的最佳分配,反应和换热同时进行,边反应,边换热,换热器设置在床层内。 催化剂装在冷管间而与冷管内未反应气体连续换热,未反应气体经冷管预热至催化床进口温度,故称为自热式。 连续换热式操作状况:开始有一绝热段,为绝热操作,升温至冷却段的进口,已接近最佳温度,冷却段连续换热,接近最佳温度曲线操作。,平衡温度线,最佳温度线,x,T,5.4 连续换热内冷自热式催化反应器,某些反应热并不大而在高压下进行反应,如中、小型氨合成及甲醇合成,要求高压容器的催化剂装载系数较大,采用连续换热内冷白热式催化反应器。 氨合成过程在超过l0MPa压力且

9、 340-500温度下进行,要求使用的材质能耐高温高压及高温、高压下的氮氢腐蚀,催化反应器采用内外简体分开的结构,内筒为高合金钢制,内璧载催化剂,能耐高温,但只承受内外筒间的压力差。未反应的氮氢混合气进入内外筒间的外环隙向下进入床外换热器管间预热后,进入催化床的冷管内继续升温,然后进入催化床反应,反应后气体进入床外换热器管内换热。外筒由进入反应器的未反应气体冷却,只承受高压而不承受高温,可用低合金钢。,内冷自热式催化反应器的一维平推流数学模型,催化剂装载在冷管管间的内冷自热式催化床一般来用一维平推流模型,并计人催化床内筒与高压外筒之间的外环隙传热,现以并流三套管式氨合成催化床为例讨论其一维平推

10、由数学模型。,1) 绝热层 目前,对不同型号的氨合成催化剂,大都发表了本征动力学模型,均可使用基于不均匀表面吸附的焦姆金模型,即:,热量衡算,绝热层的数学模型,2) 冷却层,冷却层反应速率方程,冷却层热量衡算方程,冷却层的数学模型,5.5 催化反应过程进展,5.5.1 概述 1)催化剂的多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广泛性:在现代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中几乎有80%的化学反应需采用催化剂。在自然界中,尤其是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也与催化剂有关。 多样性:生物酶催化剂,过渡金属、非金属及金属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分子筛等催化剂,都是现代有机催化中广泛应用和存在的催化剂。,2)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催化科学

11、是应用学科,其成果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创制新物质、简化工艺流程、开辟新型化学工业,因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催化剂品种更新快,商品化迅速 现在世界上每年申请催化剂专利达上万种,很多在12年后就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产生效益。 4)催化剂研究竞争激烈 为了在经济竞争中取胜,各国各企业不断研制和使用新型高效催化剂,而且互相保密。,5)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的应用使催化剂研究开发工作大大减少了盲目性。现在运用计算机,使催化剂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可根据反应分子的特点,通过计算机计算,模拟出催化剂分子的结构,合成出相应分子结构的催化剂。,研究步骤分5步: (1) 寻找和处理必要的参考文献;

12、(2) 根据文献进行化学模拟计算; (3) 化学试验; (4) 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 (5 )设计催化反应和催化剂。,6)催化反应理论多且杂,很不系统 人们利用催化剂已有几百年,并已制出复杂、高效的催化剂,但催化理论仍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催化化学尚未形成独立成熟的学科。随着科学家对分子原子理论和催化反应机理的深入认识,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催化剂,才有可能逐步独立和成熟。,强制震荡非定态周期操作催化反应过程 催化蒸馏 催化萃取耦联 渗透蒸发和化学反应的耦合 催化吸收耦联 催化吸附耦联 催化催化耦联 膜催化 超临界化学反应 微化工技术,5.5.2 催化反应过程研究进展,1)强制震荡非定态周期操作催

13、化反应过程,非定态周期操作的优点: (1)流程集成度更高,(2)热回收效率更高 (3)热回收成本低 传统的间壁式换热器一次性投入较高。而流向变化的固定床反应器是气固直接接触,结构简单,总的传热系数较高,且单位体积床层的传热面大(等于填料比表面积),因此效果较好。 (4)自热操作区更宽 传统流程由于热损失较大及传热效率低,为了维持自热,单位时间需要的反应提供的热量较多,这就需要较高的反应物浓度。而流向变化的反应器即使在反应物浓度为传统的1/10时,仍能维持自热。,(5)更适于可逆放热反应,实例:SO2催化氧化 实验条件: 平衡转化率和实际转化率的比较:,2)催化蒸馏(反应精馏)耦联,“反应精馏”

14、工艺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反应和分离过程的传统认识,它使化学反应过程和精馏分离的物理过程结合在一起,是伴有化学反应的新型特殊精馏过程。,反应精馏具有以下优点: 选择性高、使可逆反应收率提高;温度易于控制,避免出现“热点”问题;缩短反应时间,强化设备生产能力;能耗低,操作费用低;投资少。,反应精馏仅适用于反应过程和反应组分的蒸馏分离可以在同一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 如果反应组分之间存在有恒沸现象,或者反应物与产物的沸点非常接近时,反应精馏技术则不适用。 反应精馏对反应物和产物的挥发度的要求为: 1)产物的挥发度比反应物的挥发度都大或都小; 2)反应物的挥发度介于产物的挥发度之间。,反应精馏

15、技术的应用: 1)酯化反应:乙酸在甲醇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作用下酯化生成乙酸甲酯 2)异构化反应:含丁烯-2的C4烃在氧化铝负载的氧化钯的作用下异构化生成丁烯-1 3)成醚反应:甲醇或乙醇与异丁烯在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作用下醚化生成甲基叔丁基醚(MTBE)或乙基叔丁基醚(ETBE) 4)烷基化反应:苯和乙烯、丙烯等在酸性沸石或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作用下烷基化生成烷基苯(乙苯,异丙苯等) 5)叠合过程。采用反应精馏技术可使烯烃分子有选择地叠合。因为精密的温度控制和反应段的宽分布将减少非理想产品的二聚物、三聚物或高聚物的生成。丁烯叠合的反应精馏工艺目前已获工业许可。 6)烯烃选择性加氢丁二烯选择性

16、加氢,戊二烯选择性加氢及己二烯选择性加氢 7)酯转移。某些化学反应所使用的酸具有腐蚀性,为了避免酸性腐蚀,可以以酯的形式引入酸。例如,甲酸甲酯分解会生成甲酸和甲醇,而甲酸一旦形成就被平行反应消耗掉,这样避免了甲酸的腐蚀。 5)氧化脱氢。如有合适的催化剂,就可使异丁烷氧化脱氢成为异丁烯。 6)C1化学。甲醛与甲醇反应生成甲缩醛。 7)其他反应。其他有可能利用反应精馏方法的领域包括:氯化,电化学,合成气反应,从醇和氨选择性地生产胺,羰基化反应。,3) 萃取反应耦合,将限制反应转化率的某些产物靠加入萃取剂的方式从反 应混合物中移出,从而使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应用实例:萃取反应耦合工艺制备硫酸钾 FeSO4+2KCl+2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