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02398827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湖心亭看雪 教案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

2、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3、 合作探究(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

4、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5、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

6、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

7、,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8、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

9、人共饮。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板书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