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考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汇编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2386439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239 大小:8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师大考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39页
南师大考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39页
南师大考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39页
南师大考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39页
南师大考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师大考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师大考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汇编(2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今存解说尚书最早的传记。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尚书类著录“传四十一篇”。乃伏生遗说,其弟子张生、欧阳生等撰录(见郑玄注尚书大传序)。郑注析尚书大传为八十三篇,并为之注。隋书经籍志有尚书大传三卷郑玄注。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经籍考并同。余嘉锡说: “尚书大传,王厚斋犹及见之,殆亡于元明之际。”(四库提要辨证卷一)四库提要说:“其文或说尚书,或不说尚书。”“与经义在离合之间。”即古人所谓“外传”体。这是最早的尚书传,保存古义颇多。其中记孔子与子夏、颜回论书说:“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又如:“子曰: 心之精神是谓圣。”(尚书大传

2、略说)当系先秦经师所传。宋时即已缺佚。今本除洪范五行传首尾完具外,其余各卷只存佚文,该书辑本颇多,以陈寿祺尚书大传定本为最善,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最为详瞻。 乐府鼓吹曲名。汉乐府原有二十二曲,四曲有篇无辞,现仅存十八曲,通称汉铙歌十八曲。初为西北民族乐曲,用铙、笳、箫、鼓等演奏,于西汉初年传至中土后被采入乐府,至武帝、宣帝时有辞,有文人制作的,也有出自民间歌谣。初用于军事礼仪,后亦用于朝会、道路、赏赐。形式、体裁迥异于雅乐、楚声,多用长短句,辞多虚字,格调自成一派,为我国诗歌有杂言之始。声调悲壮激烈,实开后世豪放一派。内容分战歌、恋歌、祝歌、谏歌等,文字时挟奇趣,颇有生气,具民歌本色。现存部分作

3、品因抄传时歌辞与声辞不分,文字多有讹误,故十分难解,至有全篇不可句读者,以致众说纷纭。代表作有战城南、有所思、上邪等。魏晋以后文人拟作颇多。乐府鼓吹曲的一部。军乐,又谓之骑吹。用于激励将士及宴享功臣。汉时歌辞有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雍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务成、玄云、黄雀行、钓竿等22首。其中务成、玄云、黄雀行、钓竿四篇,其辞已亡 (一说汉铙歌本只21篇,其中无钓竿)。现存18首。有民间歌谣,有文人作品,内容较广泛。部分作品文字颇多讹误。魏晋以后,文人依汉铙歌篇名写作的诗歌颇多。 崇文总目是中国北宋国家藏书目

4、录。北宋王尧臣、欧阳修等编撰。原书已亡佚。清乾隆中纂修四库全书时,据天一阁藏不完整的抄本及永乐大典引文辑为12卷。后来钱东垣、钱侗、金锡鬯、秦鉴等进一步辑释,编成5卷,补遗1卷。宋制,以昭文、史馆、集贤为三馆。太宗于左升龙门东北建崇文院,称三馆新修书院,又诏分三馆之书万余卷,别为书库,名曰秘阁,以别贮禁中之书,与三馆合称四馆。景佑元年(1034),仁宗以三馆及秘阁所藏或谬滥不全,命王尧臣、欧阳修、宋祁等人编制国家系统目录。王尧臣等合并利用四馆藏书,“仿开元四部录,约国史艺文志”,经过7年时间,于庆历元年(1041)最后编成,仁宗赐名崇文总目。崇文总目原本66卷,叙录1卷,著录图书30669卷,

5、分为45类。据秦鉴依原本次第补著之目,经部有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小学9类,史部有正史、编年、实录、杂史、伪史、职官、仪注、刑法、地理、氏族、岁时、传记、目录13类,子部有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类书、算术、艺术、医书、卜筮、天文占书、历数、五行、道书、释书20类,集部有总集、别集、文史3类。这一类目与唐代书目基本相同而略有损益。如谶纬书入宋后已亡佚,故经部中将其删去。再如当时佛教、道教著作日渐繁富,于是子部新增道书、释书。其它类目的处理也都比较恰当,并为后代四部目录所沿用,就连对崇文总目颇多微词的郑樵,也曾对它设杂史、道书两类大加赞许,认为极有条理,胜于隋

6、、唐二志。 该书有大序、小序,主要为欧阳修所作(欧阳文忠公集卷124有崇文总目释例1卷,凡经部8篇、史部12篇、子部10篇),以文辞见长,也略述学术源流。每书下都有提要,以揭示图书的内容,记述书本的沿革、残缺和篇卷的存佚,考订作者的姓氏等,基本上做到了简明实际。郑樵指斥其文繁无用,实失偏激。为此清初朱彝尊曾高度赞扬崇文总目的提要,认为它写得“辞不费,而每书之本末具见,法至善矣”。(曝书亭集) 崇文总目是北宋中期的国家藏书目录,它对于了解当时的藏书事业,检验古籍的完缺存佚,有著重要的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数千年著作之目,总汇于斯,百世而下,借以验存佚,辨真赝,核同异,固不失为册府之骊渊

7、,艺林之玉圃也。”此论颇为精当,很有见地。由于该书为馆阁合并著录的总目,篇帙繁多,抵牾之处自所不免。后世诸家,亦时有纠正,如黄伯思东观余论摘记17条,焦竑国史经籍志纠正22条。 明杂剧剧本集。徐渭撰。包括4个作品:狂鼓史,演祢衡击鼓骂曹;玉禅师(一名翠乡梦),演玉通和尚被红莲引诱破戒,转世为妓女柳翠,经月明和尚引度,重归佛门;雌木兰演木兰代父从军,立功报国;女状元演黄崇嘏女扮男装,考中状元,终露真情,恢复女儿身。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奇特,曲辞热情奔放,纵横恣肆,表现出一种傲岸不羁、愤世疾俗的反抗精神。全集仅有10出,描写了4个毫不相联属的故事,每剧视剧情长短,多则5出,少才1折。所用曲调,或采用

8、北曲大套,或南北曲兼用。生旦合唱,随意抒写,说明作者敢于突破元杂剧的窠臼,独树一帜。明代戏曲评论家王骥德盛赞四声猿,认为“是天地间 一种奇绝文字”(曲律卷4)。它对后世戏曲尤其是南杂剧的兴起有一定影响,直接效法它的,有清代张韬的续四声猿、洪升的四婵娟,以及桂馥的后四声猿等。今存本较多,以盛明杂剧本最通行,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明万历间刻本影印。1983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徐渭集,收入了重新整理校点的四声猿。另有周中明的校注本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杂剧合集。共四部。明徐渭撰。最早有万历间陶望龄校刊徐文长三集附刻本,及万历间刊本。(撰者事迹参见“徐文长文集”条) 四声猿所含四剧

9、即指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声猿所包括的四个短剧,有一折的,有五折的,长短不等,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在用曲上也改变了纯用北曲的陈规旧律,女状元全用南曲。四声猿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积极影响。 艺术评论著作。清刘熙载撰。刘熙载(18131881年),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使,晚年主讲于上海龙门书院。一生以治经为主,旁通子、史、诗、赋、词曲、书法等,尤精于音韵。主要著述有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等。艺概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等六卷,收在

10、古桐书屋六种中。这是他历年论艺的汇抄,据其自叙,知编定于晚年(同治十二年,1873)。刘熙载本于经学家的立场,论艺通于道:“艺者,道之形也。学者兼通六艺,尚矣;次则文章名类,各举一端,莫不为艺,即莫不当根极于道。”而重道者谈艺,又每不喜琐细。此书亦然,其自叙云:“顾或谓艺之条绪綦繁,言艺者非至详不足以备道。虽然,欲极其详,详有极乎?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殚竭无馀,始足以明指要乎! 是故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如诗概部分,古典诗学的四大论题作家作品评论、体裁特征、作法规则和总旨原则,书中一应俱全,且排列有序。每一论题也都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如作家作品评论部分上起诗经,下迄两宋,历代重

11、要作家包举无遗。又如诗体主要论五言和七言、古体和律体;创作主要论“人品”和“格式”两个方面。而“格式”又集中于音律和章句之法,“人品”则强调“正其性情”,“内持其志,而外持风化从之”这一诗教核心,从而确立了基本立场。这种逐层递进的勾勒,使全书既要言不烦而又面目完整。刘熙载的评论识见精辟,往往能够贯通众说,兼取众长,表现出古典诗学后期圆融周全的成熟性,这也促成了“概”之特征的实现,加大了全书的容量。如“长篇以叙事,短篇以写意;七言以浩歌,五言以穆诵。此皆题实司之,非人所能兴”,寥寥数语,几乎道尽了古典诗体的主要美学性质。书中对作家的评析,也是中肯綮而少偏颇。如论杜甫曰:“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

12、。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以“但见性情”、“不见文字”概括杜诗,似不多见。但这样评杜,正可以摆脱干、嘉以来只讲杜“法”的习气。又曰:“少陵以前律诗,枝枝节节为之,气断意促,前后或不相管摄,实由于古体未深耳。少陵深于古体,运古于律,所以开阖变化,施无不宜。”这样讲杜“法”,高屋建瓴,便没有“枝枝节节”的毛病。又论韩愈曰:“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然此但宜施之古体,若用之近体则不受矣,是以言各有当也。”“以丑为美”一词的内涵远比“奇”、“怪”等词丰富,这是对韩诗美学特征的更为规范的概括,不仅超越古人,也是今人犹待发掘论证的命题。此外,论李商隐“绚中有素”,论苏东坡“旷多于豪”,论

13、王安石“诗学杜得其瘦硬,然杜具热肠,公惟冷面”,论西昆体“贵富实贵清,襞积非所尚”,论江西派“贵清实贵富,寒寂非所尚”,等等,精妙简约。论诗如此,论文、赋、词曲、书法、经义等亦大致如此。前人谓其“涉览既多,会心特远”,确非虚誉。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 中国古代的宫廷乐歌。又称“北歌”或“代北”,始于北魏时期的道武帝,系采用鲜卑族古老民歌的曲调,新制曲辞,“上叙祖宗开基之所由,下及群臣废兴之迹”,然后配以各种管、弦乐器,命宫女们早晚在殿庭中演唱,以寓讽谏之意。其歌多达一百五十章,其后多有亡佚。至唐代仅存慕容可汗、吐谷浑、鉅鹿公主、白净皇太子等数章而已。“真人代歌” 亦曾传至江南,对南朝音乐的发

14、展, 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古曲。 或称北歌。 北魏时鲜卑族民歌音乐。宫中歌女常演唱。后流传到了南朝,梁朝的横吹曲即吸收了其中的内容。6世纪末,南朝陈后主(583589 年在位)专门派遣宫女去北方学习箫鼓(鼓吹别称),称为伐北,于宫廷宴会娱乐时演奏。故此乐曲当时广泛运用于北方和南方的鼓吹乐中。 文林馆,官署名。北齐时设置,掌管著作及校理典籍,并培训生徒,设置学士。北周时改称崇文馆。唐六典八:“宋太始至齐永明,有总明馆,梁有士林馆,北齐有文林馆,后周有崇文馆。或典校,或司撰,或兼训生徒,若今宏文馆之任也。” 又称诗纪。先秦至隋诗歌总集。一百五十六卷。明冯惟讷编。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成书。冯惟

15、讷,字汝言,号少洲。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卒于隆庆六年(1572年)。山东临朐人,嘉靖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以光禄卿身份离职。有冯光禄集。 古诗纪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搜集唐之前诗歌的总集,分前集、正集、外集、别集四部分。前集十卷收先秦古逸诗,分歌、谣、杂辞、诗、逸诗等十三体,所录诗皆注明出处及写作背景;正集一百三十卷,收录汉魏至隋诗歌,都按朝代顺序编排,每个朝代以帝王、诸家、爵里无考者、方外、闺秀、无名氏的顺序排列,诸家以时代顺序排列,每个朝代的民歌乐府则列于本朝最后;外集四卷收录古小说、笔记中的仙鬼之诗;别集十二卷,收录与本书有关的诗歌评论和一卷志异,收录了一二韵语不能成篇的残句。不可确考年代的作家与诗歌附录于末。每个作家作品以先乐府次四、五、六、七言诗歌的顺序排列。只有几篇作品的,不尽按例。诗经、楚辞做为整体未选入。诗纪最突出特点就是全,所谓“纪者,史家之总结记事之名也,故编年以序历,著号以提纲,虽该载浩瀚而条贯联属,一纪立而一代之文献备矣”。上古至隋朝的诗歌几乎全备于本书,溯诗之源,无需他求。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书就是三本主要参考书之一,近人丁福保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