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重点词汇--表格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2386195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重点词汇--表格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内经重点词汇--表格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内经重点词汇--表格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内经重点词汇--表格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内经重点词汇--表格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经重点词汇--表格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重点词汇--表格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古天真论第一1.法于阴阳:以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为法则,来调节人体的阴阳2.和于术数:运用各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调和人体的精气神形。和,调和。术数,指各种修身养性方法,如呼吸、吐纳、气功、导引、按跷等调摄精神及锻炼身体的各种养生方法。3.形与神俱:身形与神气健全,协调共存。俱,共存,协调。4.天年:自然赋予人的寿命。尚书日:“一日寿,百二十岁也。5.不时御神:不善于调摄精神。时,善也。御,用也,引申为治理、调养6.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以及乘体虚而侵犯人体的外邪。7.恬淡虚无: 即思想清静安闲,心无杂念。恬谈,清静淡泊;虛无,心无杂念。8.高下不相慕:安于本位,对地位尊卑贵贱不相羡

2、慕。高下,指社会地位的高低。9.德全不危:指懂得重德养生,就能够保持真气内固而不受病邪和早衰的危害。10.天癸:指肾精中先天而生的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11.地道不通:指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12.肾者主水:指肾主藏精的功能。生气通天论第三生气通天论第三3.21欲如运枢:此喻人体阳气有如户枢一样主司肌表的开合。运枢,即转动的门轴。2起居如惊:生活作息没有正常的规律。3神气乃浮:指阳气被耗散。神气,指人体阳气。浮,浮越、散乱。4体若燔炭:形容身体热得象燃烧的炭火一样。燔,焚烧之意。5.首如裹: 形容头部困重不爽,如被物裹。因湿邪困阻,清阳受遏所致。6.四维相代:风、寒、暑、湿四种邪气更替伤人

3、。代,更替。3.31.煎厥: 病名。指过劳而阳气鸱张,煎熬阴精,阴虚阳亢,又逢盛夏之阳热,则两热相合,以致阴气竭绝、亢阳无制而昏厥的病证2.薄厥: 古病名。指因大怒气血上逆,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导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3.形气绝: 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形,即形体,此处主要指脏腑经络。绝,阻断、阻绝。4.偏枯: 半身不遂,即偏瘫。5.汗出偏沮:意为应汗或半身无汗。沮,阻止6.痤痱 :痤,疖子。痹,即汗疹,俗名痱子。丁,通“疔7.受如持虚:形容得病容易,犹如拿着空虚的器皿受物一样。受,招致疾病、得病。3.4 21.大偻 指形态伛偻,难以直立的病证。偻,曲也。2.陷脉为痿:指邪气内陷经脉肉腠

4、酿生的疮疡溃破日久不愈,形成漏下脓水的瘘道。3.俞(sh0)气化薄; 意为邪气从经俞传入而内迫五脏。俞,通“腧”为经脉气血输注之处。 化,传变,有传入意。薄,迫也。4.风疟:疟疾的一种,感受风邪所致的以寒热往来、恶风汗出为主要表现的病证。5.大风苛毒;泛指致病性较强的外来邪气。苛,暴也。苛毒,即厉害的毒邪6.上下不并;人体上部与下部之气不相交通,即后文之阳气当隔。7.暮而收拒;指日落之时阳气内收,人们要减少活动,以使阳气收藏。墓,日落之时。8.形乃困薄;困薄,困乏衰弱。3.5 21.脉流薄疾:谓脉之往来搏指有力而急速。薄,迫也。2.起亟:指阴精在内,不断地给予阳气之所需,说明阴为阳之基。“亟”

5、频数,屡次之意并乃狂:指阳邪入于阳分,阳热亢盛,而致神志狂乱。并,交并、合并,引申为重复、加重。3.五藏气争:五脏气机失和,功能失调。争,不和之意。4.气立如故;气机的升降出入运行如常。立,尤行也5.筋脉横解:筋脉弛纵不收3.61.阳密乃固:意为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2.阴平阳秘:此为互文,即阴阳平秘。阴平,即阴精充满;阳秘,即阳气固密。3.神明之府:神明,指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府,居舍、藏物的场所。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4.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 5.飧泄:大便稀,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谷不化。6.月真胀:胸膈胀满7.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

6、术七种有害于人体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鉴别飧泄:大便稀,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谷不化。濡泻: 泄泻稀溏,又称湿泻。湿邪伤脾所致。湿胜内攻于肠胃,脾被湿困, 不能运化水谷,水谷不分并走大肠,发为濡泻。洞泄:指来势急速,完谷不化,下痢无度的重度泄泻阴阳应象大论第五1.壮火,药食气味纯阳者。药食气味纯阳者,可使人体之气虚衰 少火,药食气味温和者。药食气味温和者,会使人体之气充盛。2. 濡泻: 泄泻稀溏,又称湿泻。湿邪伤脾所致。湿胜内攻于肠胃,脾被湿困, 不能运化水谷,水谷不分并走大肠,发为濡泻。3.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气居于内为阳气之守,阳气居于外为阴气之使。言

7、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守,镇守。使,役使。4. 喘粗为之俯仰: 呼吸困难喘急气粗,身体前俯后仰。森,音义同“粗”。 倪,同“俯”,5. 烦冤:心胸烦闷。冤,同“惋”、闷,古字通用。6. 身常清:身体常觉清冷。清,同“清”,寒冷。7. 见微得过:在病之初起轻微之时,就能判断其发展变化的严重后果。 微,疾病初起之萌芽状态;过,疾病的发展变化。8. 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9. 按尺寸:切寸口脉之浮沉,按尺肤部皮肤之滑涩。尺,尺肤部。寸,寸口脉。10. 因其衰而彰之:指阴阳气血虚衰的病症,宜用补益之法。彰:显扬之意,指补益法11. 形不足者,温之以

8、气:指形体衰弱者,宜用气厚之品温补阳气。如干姜等。12.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精虚损者,宜用味厚滋补阴精。如龟胶、阿胶等。13. 其高者,因而越之:病邪在上焦者,宜用涌吐之法使邪从上出。高者,谓病邪在上焦。越之,此指涌吐法。14.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义。15. 掣引之:气虚下陷之证,宜用益气升提之法。引,补气升提法。3级文重点词(2个)论理人形:研究人体形态结构。论理,讨论研究。端络经脉:审查经脉的终始、循行,及其相互关系。灵兰秘典论第八1.相使:职官职而言2.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3.治节:治理调节。喻肺协助心调节气血,运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4.膻中:指心包

9、5.使道:相使之道。指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道路六节脏象论第九1魂:指神的活动之一。包括人的谋虑、梦幻等思维意识活动,以及怒惊恐等情感。2.魄:指形体固有的感觉、运动及其他本能的行为。诸如寒、温、痛觉等。3.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4.罢极之本:罢,音义同“疲”。罢极,疲困之意。意为肝是耐受疲困的根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5.封藏之本: 比喻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五脏别论第十一1.女子胞:指子宫、又名胞宫。位于小腹,主月事、孕育胎儿,为奇恒之府之一。2.奇恒之府:奇,异也;恒,常也。指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

10、子胞。因其功能似脏,形态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奇恒之府。3.传化之府: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具有传化水谷的作用,不贮藏精气。4.魄门: 魄,通“粕”; 魄门,排泄糟粕之门。5.满而不能实: 满,指精气盈满;此指五脏的功能特点。 实,指水谷充实。五脏主藏精气,不主传化水谷。6.气口:又称脉口、寸口。两手腕部桡骨头内侧桡动脉处。中医脉诊部位之一,属手太阴肺经。7.至德: 指精深的医学理论。至,极也; 德,道也。8.至巧: 指娴熟巧妙的针刺技术。巧,技巧。汤液醪醴论第十四1.神不使:神机丧失,针药难以发挥作用2.病为本,工为标:病人和疾病为本,医生及治疗措施为标3.津液充郭:液

11、充斥于形体肌肤4.其魄独居:水邪独盛体内。魄,指属阴的水液。居,留也,此有“盛”之义。5.缪刺: 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刺其左的刺络法。即根据脏腑经络辨证,分别左右交刺其所属之络脉。6.开鬼门,洁净府: 鬼门,指汗孔。净府,指膀胱。 开鬼门,即发汗法。洁净府,即利小便法。7.形不可与衣相保形容水肿严重,衣服难以穿上8.微动四极 四极,即四肢9.平治于权衡 平衡阴阳的偏盛偏衰10.去菀陈莝 祛除郁积陈久的水邪脉要精微论第十七1. 视精明:精明,眼睛及其神气。即观察眼睛的色泽、动态视觉及眼神的变化情况。2. 中盛藏满:中焦邪气壅盛,脏腑气机壅滞而脘腹胀满。3. 3.仓廩不藏: 脾胃不能藏纳水谷。4.

12、 4.门户不要:门户失去约束,大便泄泻不止。脾脏失守,气虚不能收摄所致。5. 门户,指幽门、阑门、魄门等。要,通“约”。6. 水泉不止:水泉,指小便。即指小便失禁,是肾藏失守所致。7. 头倾视深:头低垂不举,目深陷无神。此为五脏精气虚蝎欲脱之候。8. 背曲肩随:背曲不能直,肩垂不能举。此为胸中心肺二脏精微之气失强的表现。 随,下垂。9. 偻附:( 1v) 身体弯曲不能直立,需依附于他物而行。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1.平人:健康无病之人2.呼吸定息:指一息既尽至换息之时的一段时间3.闰以太息:闰,余也;指人在正常呼吸时,每伴有一次较长的呼吸。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足阳明胃经之络脉,其脉从胃

13、贯穿隔膜,莲螺于肺。4. 胃疸:病名,即中消。疸,通“”,热也。5. 真藏脉:脉无胃气而真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但钩无胃。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 肺朝百脉:肺主气,为十二经之首,周身经脉之气血皆朝会于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又运行于百脉之中。朝,朝向,朝会之意。2. 毛脉合精:肺主气,外合皮毛,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3. 留于四藏:“留”通“流”。经脉中精气输布于心,肝,脾,肾四脏。4. 游溢精气:指精气浮游溢满。游,流动;溢,渗溢,满溢热论篇第三十一1.伤寒: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即指广义伤寒。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

14、热病,有温病。”其中的“有伤寒”,为狭义伤寒2.两感于寒: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感邪受病,如太阳与少阴同感,阳明与太阴同感,少阳与厥阴同感。3.烦满(men)而囊缩:谓烦闷而阴囊收缩,此为厥阴受病的表现。满,通“懑”,烦闷也。咳论篇第三十八1.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若不在肺所主时令受病,是它脏传之于肺。非其时,指非肺所主的季节1. 喉中介介如梗状:形容咽喉部如有物阻塞的感觉,梗,太素作“哽”释义云:“哽,塞也”2. 喉痹: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3. 两胠:左右胁下肋部4. 遗失:大便失禁甲乙经太素均作“遗矢”,失,通“屎”举痛论篇第三十八1. 稽迟:指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稽,留止也。迟,徐行也。2.阴股:指大腿内侧近前阴处3.宿昔:指经久不愈之意4.绌急:指屈曲拘急5侠脊之脉:脊柱两侧深部的经脉 6.背俞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脉瘅热:指热甚8.心系:指心及其与其他脏腑组织相联系的脉络9.肺部叶举:指肺叶胀大10恐则精却:肾精衰退而不能上奉痹论篇第四十三1.行痹:风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又称风痹2.痛痹:寒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癌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