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5-22知识点1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2385901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15-22知识点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下15-22知识点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下15-22知识点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下15-22知识点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下15-22知识点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下15-22知识点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15-22知识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明太祖时:在地方:明朝废除 ,设 ;在中央:废 ,撤消中书省,设 分理朝政;设立特务机构 ;思想文化上:实行 明成祖时:1421年迁都 ,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 ,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目的: 时间: - 年, 次下西洋。概况:经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地位:比欧洲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 郑和是 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加强

2、了 特点:主动外交,和平外交,朝贡、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明朝中期倭患严重。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 到浙东抗倭。戚继光率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清朝强化君权的措施设置军机处: 时设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标志着我国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大兴文字狱:清朝统治者在 三朝,一再兴起文字狱。目的: 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后果: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郑成功收复台湾 打败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 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

3、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清朝设置台湾府 年(康熙帝),清政府在台湾设置 ,隶属 。台湾府的设置的意义: 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俄乘机入侵我国,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 帝组织自卫反击战。结果: 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意义: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帝正式赐予五世达赖 的封号。 帝对另一个喇嘛教首领,赐予 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驻藏大臣: 年设置,职责 作用:清朝的这些措施 平定叛乱 皇帝,粉碎了 的叛乱设伊犁将军清朝设置 ,管辖包括 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4、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 ,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政策含义:闭关并不是完全断绝同外国的贸易往来,而是 。只开 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实行原因:坚持以农为本,推行重本抑末,压抑工商业的发展由于 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夜郎自大的心理)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实行的根本

5、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影响: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危害): 启示: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挨打,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北京故宫紫禁城(今故宫)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长城明长城:东起 ,西至 (秦长城的起止地点:西起 ,东到 。)明清古典科技巨著及作者著作价值、特点李时珍是一部 ,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宋应星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 ” 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

6、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四大文学名著及其作者作品名称作者姓名 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元末明初 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施耐庵:元末明初 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吴承恩:明中期 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高鹗:清一二单元问答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45)“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全长两千多

7、公里。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二)“贞观之治”(七下P8)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革除弊政任用贤才(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和虚心纳谏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三)“开元盛世”:唐朝时饮茶之风盛行。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制成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

8、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的建筑特点: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地位: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贤能 整顿吏治 重视农业生产 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七下P17-19):隋创立,唐完善。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诞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唐朝科举中

9、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3、发展: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4、结束:清朝末年。5、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2-23)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

10、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金城公主入藏,使唐蕃和同为一家。六)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1、遣唐使:遣唐使回国后政治上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文化受唐朝影响很大,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社会生活上(重阳登高等)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精心设计唐招提寺,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3、玄奘西行: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

11、策;发达的海路交通。 应学习鉴真玄奘:顽强不屈、坚持不懈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七、八)隋唐领先世界的科技文化: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2、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唐诗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诗仙,豪迈奔放)、杜甫(诗史、诗圣)、白居易(通俗易懂,诗魔)。唐朝的书法家当推颜真卿(创立颜体,是继王羲之后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代表作颜氏家庙碑)和柳公权(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隋唐时期的画

12、家有阎立本(擅长人物画、步辇图)和画圣吴道子(开写意画先河、送子天王图)。九)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及宋金议和:澶州之战发生在宋真宗时,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结果打退辽军,辽宋议和,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评价:一方面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辽宋保持和平局面,客观上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边疆的和平,有利于发展生产。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宋金和议:岳飞班师后,南宋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十)经济重心的南移:1、南方农业的发展(1)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南移)。(2)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3)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丝织业:北宋时蜀地丝织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