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2384142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9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中国社区大学,促进教育机公平 背景、构想和计划中国社区大学促进筹备委员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平等 公平 和平关于我们我们是谁?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是由全国各地对社责任具有深刻自觉、对晏阳初及其同仁的思想和精神具有相当认同的有识之士共同发起成立,致力于中国社的可持续发展,消除城乡差距,促进教育机公平,提升农民及城市劳工的生活品质。中国社区大学促进筹备委员是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联合社各界发起成立的民间团体,致力于中国社区大学建设的推动工作。我们的宗旨使无力者有力 有力者有爱我们的使命探索中国平民教育自主创新,推动中国社区大学建设,促进全民教育机公平。我们的愿景没有围墙的大学,为

2、广大平民大众敞开教育的大门。提出中国社区大学构想的总体背景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我们倡导“教育机公平”这一核心价值,提出建设新型“中国社区大学”的构想,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适应性调整的迫切需要,顺应党和政府“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正确方向,符合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发展等方面的大政方针,因此具有重大的社意义。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各教育层面之间分配不均衡,农民、农民工及其子女、城市下岗工人、老少边穷地区居民等广大弱势群体缺乏充分的教育机和资源,游离在学校之外的普通

3、劳动者缺乏继续教育或终身学习的机。现有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大量“高精尖”人才的同时,也日益陷入应试教育、精英主义以及产业化的困境。全国统一的制式教育、单一的知识体系、高昂的教育费用等因素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直接影响社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扩招虽然在宏观数字上增加了教育机,但是如果高等教育附着于资本和市场的主导方向得不到及时调整,将无法适应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三农问题严峻的基本国情和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因而可能产生教育的系统性风险。最为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重视的是,2006年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大力发展平民教育。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在中共中央政

4、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不仅把我国教育的战略目从形式上追求“国际一流”调整到“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正确方向上来,而且直接与执政党在四中全和其后的六中全次特殊强调的“构建和谐社”的政治路线结合。他明确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的客观要求”。教育成为三农问题的瓶颈。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家在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正在加大可喜的投入。然而,由于财政二次分配能力不足、社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长期

5、以来各项法定教育投入难以达到规定比重。教育界对三农问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农村教育脱离乡村生活现实,忽视乡土知识和本地需求,大专院校的教育方针依然以城市化和精英化为主导,一方面造成各级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城市中大量过剩,另一方面又坐视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远远达不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村初中生升入高中的机只有城市的1/8;农民中职教育水平者只占0.13%)。无论是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党中央提出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目标,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真正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农民主体获得充分的发展,教育都将是“重中之重”的关键。劳动力教育程度低下阻碍

6、产业升级。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产业结构的升级迫切需要具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然而,尽管我国的劳动力普遍过剩,但很多工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又需要向国外招工(以天津开发区为例,它仅从韩国聘请来的技术工人就有 4000名!),这无疑造成了我国自有劳动力的极大浪费。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各行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吸引了大量流动劳动力向这些优势地区迁徙,同时造成中西部地区较低的专业化程度,从而不断拉大了地区差距。随着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中西部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而其中劳动者的知识和教育水平必将成为关键要素之一,本

7、地化的教育基地和知识园区甚至可能成为新兴的中西部知识经济的发动机。教育机是流动工人安居乐业的基础。随着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大规模产业集聚,亿万流动工人集中居住在主要城市的贫民区或城乡结合部地区,形成大量的“城中村”现象。这些居住区人口密度极大,城市管理水平差,公共设施极不完善,因而造成治安、管理、卫生、生活条件等方面的重重问题。这些工人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青壮年,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在工厂、工地和服务业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他们在自己最年富力强的时候,为城市建设创造了累累硕果,但是工厂的简单劳动使得他们的技能普遍单一化,并没有在他们最渴望、最需要学习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个人全面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教育。这些

8、工人一般都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如果回到农村,他们将是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如果留在城市,他们理应成为城市社区的有机分子,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因此,为这些流动工人提供扎根社区、经济适用的成人教育,是他们安居乐业的基础,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互动、建设和谐社具有重大意义。普及的文化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保障。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在国际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也凸显为一项重大议题。在国民综合素质各项指标上,我们民众普遍低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其他国家。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近年来中国“文化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社各界对人文和科学精神的担忧也愈加

9、深重。事实上,文化要素的传承和发展,文化自信力的建设和强化,都有赖于活生生的民众及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作为载体。然而,近年来诸如“国学热”等现象把传统文化的复苏精英化、娱乐化、甚至低俗化,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大众文化日趋单一和均质,外来文化的冲击也相当严重,这一切都严重影响我国民众文化的多样化生机和活力,影响整个民族的创造力,不利于党和国家近年来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党和国家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最近以来国际社开始重新思考人类对气候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做出反思和适应性调整。作为人的发展过程,教育在其本源上有着毋庸置疑的多样性,因

10、此教育的模式也必须适应生态文明,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教育必须自主创新,适应我国的国情,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既定模式。目前我国正在加紧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也充分说明了教育领域的改革迫在眉睫。综上所述,建设新型的“中国社区大学”的构想,正是通过教育应对诸多挑战,进行的教育自主创新的努力。通过社区大学这一载体,为广大民众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发展教育、成人教育、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对于促进教育机公平、推动社各项事业的发展、构建学习型社,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社区大学的总体构想中国社区大学的构想,继承了我国上个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之后乡村建设和平民

11、教育历史实践的经验和精神,吸取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教育自主创新试验和工业区工友教育探索的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社发展目标,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以平等、公平、和平为根本宗旨,以促进教育机公平为核心价值,力图为普通平民群众提供以 “社区大学”为载体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和环境。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是中国教育历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当我们回望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变迁时,能让我们心里略感温暖的一盏明灯。那个时代产生了众多的乱世英雄,也产生了至今仍让我们骄傲不已的伟大教育家,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黄炎培,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众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

12、们本着“从平民中来,到平民中去,为平民服务”的精神,深入民间,以“启迪民智,开发民力,建立民主,改善民生”为宗旨,举办平民学校、乡农学校、乡村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工学团等,大大地提振了中国的教育,其教育思想和模式后来为新中国的扫盲教育和联合国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动教育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什么是中国社区大学?在我国大城市的平民聚集区、中小城市的适宜区域、或者交通便利的农村中心城镇建设基于社区的新型开放大学,并且在周边适宜地点配以小型的卫星式“学习中心”,为当地平民大众(尤其是农民、工人、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多种教学服务和文化功能设施。社区大学的基本理念l 教育理念:教育应立足于

13、民族的历史现实,立足于多元化的大千世界,以健全的思想培养出具有自主精神和协作精神的人;在传统的书本教育、知识教育和讲台教育之上重视发展人格教育、自我教育和深入实践的教育。l 教学理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勇于创新,设计符合成人学习规律的课程。l 大学理念:把人文、艺术、社、科学知识融入平民生活教育之中,建设没有围墙的开放大学。l 人才理念:社区大学旨在培育具有公民意识、社责任感和专业技能的社区发展人才,满足城乡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l 社区理念:形成基于社区的成人教育模式,大学和社区参与共建,活跃社区公共生活空间,振奋社区精神。l 社理念:以社区大学为载体,整合社区内外社资源,以期共同支持社区

14、大学的教育事业,同时促进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完善。社区大学的基本目标建立以社区大学为主体、结合多种教育创新的终身教育机制,促进全民教育机公平。为普通民众提供:l 贴近生活的大众教育l 经济适用的成人教育l 学以致用的发展教育l 扎根社区的公民教育l 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社区大学的基本框架1基本单元结构与布局在城市工友聚集区步行15-20分钟范围内、20-50万人城镇中心区、或者30分钟左右公共交通连接的农村中心集镇建设一所“社区大学”,辅以周边地区若干卫星式“学习中心”,共同为本地成人居民提供多种教学服务和文化功能设施。学习中心学习中心学习中心学习中心学习中心社区大学(中心校区)区)学习中

15、心可通过远程教学网络与中心校区相连,接受中心校区或联校的网络教学内容,并配以若干教员,管理本地小规模的日常教学活动,协助家庭/小组学习。中心校区配有适度规模的教室、设施、师资和管理人员,可相对独立的完成常规的教学活动。2学制因地制宜,在本地特色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设立社区大学中等(中专)和高等(大学)学历的课程体系,采用学分制,允许非学位学生就读,允许流动人口转学到其他社区大学,并可积累学分。教学时间应适应在职或务农学生的总体作息时间。社区大学中等学历(中专):A类课程至少必修一项专业技能,学分至少达到15分(以每门课3学分计算,下同)B类课程至少选修12分,C类至少9分其他至少14分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一般无年数限制。社区大学高等学历(大学):A类课程必修一项专业技能,辅修一项专业技能,学分不少于30分B类至少24分C类至少18分其他至少28分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一般无年数限制。3社区大学的课程体系A核心课程:因地制宜,结合本地需求和特点,设立学生获得生存技能和职业发展所必须的专业类课程,每个学生可主修、辅修各一个专业,每个专业包括不同进阶级别/课题范围的课程若干门。种植业:种植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