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荆轲课件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2378660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荆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史记·荆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史记·荆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史记·荆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史记·荆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记·荆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荆轲课件(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轲,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了解荆轲刺秦的过程,重点鉴赏“易水送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面的描写。 3.分析荆轲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如何来看待“荆轲刺秦”这个历史事件.,一、文本内容简介,主要人物: 荆轲 燕太子 秦王 田光 樊於期 高渐离 秦武阳,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

2、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荆轲介绍:,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

3、年50岁。,秦始皇,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

4、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七雄争霸地图),文本脉络,开端:荆轲的身世、交游 发展:因好友田光而卷入了燕秦之间的恩怨纠纷 高潮:感于燕太子丹之义而行刺秦王 尾声:高渐离刺秦,二、重点解读,1、“秦将王翦破赵”“遂发” : 行刺准备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 : 易水诀别 3、“既至秦”结尾 :

5、秦廷行刺,“说”同“悦”,高兴,喜欢。,“反”通“返”,回来。,“振”通“震”,惧怕。,“见”通“现”,出现。,“还”通“环”,绕。,“卒”通“猝”,突然。,“决”通“诀”,告别,辞别。,“奉”同“捧”,捧着。,遇到,碰到。,处境困难。,生活贫穷,经济困难。,眼泪。,鼻涕。,品德高尚之人。,年长之人。,对待。,货币。,不回头。,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表示两种方向。,袒露一只臂膀。,袒护双方中的一方。,礼品。,3.古今异义,樊於期偏袒扼腕上前 北蕃蛮夷之鄙人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古义:袒露一只肩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个. 古义:见识短浅的人.今义:对自己的谦称. 古义

6、:皇帝的侍卫.今义:医生.,3一词多义,动词,传授,教授,动词,解除,动词,剖开,分割肢体,动词,解释,动词,解开,动词,解答,动词,解送,读ji,名词,指教,动词,使,让,动词,回来,动词,通“环”,绕,动词,通“旋”,掉转,动词,归还,名词,资财、钱物,名词,依据,名词,资历,资望,动词,积蓄,动词,考虑,名词,地图,动词,料想,预料,二、虚词,介词,被,表被动,介词,对,动词,整理,动词,做,担任,动词,发出,动词,作,介词,替,动词,做,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于是,副词,才,代词,你的,介词,因为,介词,为了,介词,凭借,介词,用

7、,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按照,假如没有。,走投无路,处境困难。,刻毒。,袒露一只臂膀。,捶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正眼看。忤,逆。即迎着目光看。,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礼品。,2.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 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其人居远未来 太子迟之 皆白衣冠以送之 使使以闻大王 乃朝服 群臣怪之 顾笑舞阳,前谢曰,名词做状语 向北 名词做动词 用匣子装 形容词做名词 远地 动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迟 名词做动词 穿白衣带白帽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听到 名词做动词 穿朝服 动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怪 名词做动词 上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作状语,用匣子,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方位名词活用

8、为动词,走上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名词作状语,向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名词作状语,像畚箕一样,名词作状语,早晚,形容词作状语,活着,4.特殊句式,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嘉为先言于秦王 群臣侍殿上者,省略句 被动句 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9、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0、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

11、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事所以不成者( 同上。,二.课文内容分析,荆轲刺秦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的形势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中“尽”写出了秦军的强大,也应证了先前太子丹的判断。,荆轲刺秦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商议计谋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准备副手 易水决别,第11小节中,荆轲刺秦的谋划,体现了他怎么样的性格?,荆轲的谋划主要抓住了如何见秦王的这个关

12、键的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级和督亢地图为信物来骗取秦王的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谋略。,荆轲私见樊将军,为何樊将军慷慨献身?,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答案 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不畏强暴,不怕牺 牲,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 那种刚毅

13、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 戮没”,故逃至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 他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自刎,所以不失 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答案 在准备工作中荆轲与太子丹在两件事上有分歧。其一,荆轲要用樊氏人头,而太子丹不忍心。这表现了太子丹既仁慈又侠义的性格。荆轲则从办成大事着眼,他认为这样做既报了樊氏的家仇,又解除了国难,樊氏是会献出生命的。这就表现了荆轲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其二,荆轲要等他一位朋友做助手,太子丹却疑心荆轲改悔不想去了,并且提出改派秦武阳去行刺。因

14、为荆轲是一位义士,他是极讲信义的,因信义受到怀疑而引起他的暴怒。他在一怒之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带了秦武阳仓猝上路,从而导致最终失败。在这次分歧中也表现了两人一个极端重视信义,一个焦虑胆怯的不同的性格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给整个画面笼罩一层悲哀的色彩;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一曲壮歌抒发荆轲义无返顾的慷慨情怀;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15、”,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音乐渲染: 乐调由哀婉悲伤变徵之声转为慷慨激昂的羽声,场面由悲向壮推进。,(慷慨悲壮),易水送别(彩图),3、秦廷行刺,层次划分: 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遇难去世,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三”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

16、仍“不怡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奉-取-发-把-持-逐-掷”,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起-拔-走-负-击-断”,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惊心动魄),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 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 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 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 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 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