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美--自然美-理想美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73282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性美--自然美-理想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性美--自然美-理想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性美--自然美-理想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性美--自然美-理想美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性美--自然美-理想美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性美--自然美-理想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性美--自然美-理想美(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性美自然美理想美论沈从文边城曹银孝核心提示: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描写了地处偏僻的湘西小镇上发生的一个既曲折,又单纯的爱情故事,展示了静穆和谐、远离尘嚣的边城风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古朴淳厚的风俗人情。刻画出翠翠、老船夫等善良淳厚的凡俗人物在古朴的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寄托着作家难以忘怀的,对那块古老土地上原始而纯朴的人性美的眷恋。体现出作家所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歌颂了人性向善的一面,展现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大自然的美,表达了作家的理想。一文学是“人学”,表现的是人性。人性有善、恶、美、丑之分。边城描写了人性美,奏响的是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家自己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2、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花源上行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的人性美就集中表现在一个“爱”字上。为了表现这一个“爱”字,暂且不说文本,单从作者创作这一部作品时,就看得出他用心之良苦。写作这部作品时,正是他新婚不久。虽然有了完美的爱情生活,但他过去的痛苦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爱情的憧憬,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他想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写那种与他过去情感相近的牧歌,找到生命的平衡。这部不到七万字的小说,差不多

3、用了半年时间才完成。从作品表面看,显得轻松自如、若不经意,实则是他苦心刻琢出来的。是他以湘西为背景的系列乡土题材小说中的杰构,是表现人性美最为突出的作品。边城选择了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把各具鲜明性格特色的人物置于湘西重峦叠嶂又兼有河岸渚边的特定环境中,围绕翠翠的爱情纠葛,通过人们各自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举措来表现人性美。在这里生存的人遵从古礼,不分贫富,不讲地位,以诚相待。这里没有邪恶、贪欲、嫉妒。尽管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然而人们都是那么质朴善良,人与人之间情同手足,相亲相爱,军民同乐,上下相和,邻里街坊患难相助,到处充满了和谐友爱。这与其说是个现实世界,不如说是一个“新的”世外桃源。这里安静

4、和平,“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七十多岁的老船夫,五十年如一日守在小溪边,撑船摆渡;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忠于职守。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虽饱经沧桑,依然童心未泯,乐观旷达,宽厚热情,深受小城人的拥戴和尊重。他关爱着惟一的外孙女的未来。在老船夫抚育下长大的翠翠,保存了老船夫身上的美好品格,还掺杂着少女的特性。她天真活泼,心地善良,有少女的羞怯,又有大自然赋予她的一股生气,充满青春活力

5、。对爱情忠贞,爱上傩送后,就矢志不移。这祖孙俩是这样,其他人物何尝不是这样。作为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钱有势,但从不欺压别人。发家了,对本乡人及过路人,一律慷慨好义。明事明理,正直平和,公正无私。他关心两个儿子的成长,但不溺爱。对老船夫和翠翠十分友好,过年过节都送一些吃的、喝的。喜欢翠翠,想娶做儿媳,尽管由于种种误会,大儿子天保遭遇不幸,老船夫死了,仍把米、肉、酒等给翠翠送去,帮翠翠渡过难关,还准备把翠翠接到家里。两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下,既有勇气又讲义气。不仗恃父亲钱势欺人,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惯。特别是当兄弟二人同时爱上翠翠后,本着友爱又公正的办法,让翠翠作出选择。当老大知道不是弟弟的对

6、手时,主动退出,离家出走,两人胸襟磊落。傩送二老对爱情一往情深,不为金钱所动,宁愿与翠翠守渡船过日子而不要以碾坊作陪嫁的团总女儿。还有正直热心的杨马兵,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的过往客商,乃至妓女也那么浑厚、可信任。这些男女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沈从文所提倡、赞美的“爱”。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境界里,作者浓墨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什么都不缺、完完整整的人物形象翠翠。她是沈从文长时期的“思乡情结茹养出来的一颗明珠。”作者笔下赋予翠翠一副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格,明慧温柔,朴素典雅。她天生真诚、直率。虽是乡村少女,却无乡民的粗野与愚昧,天真活泼中有秀逸,于娇憨、羞怯中流露出聪明和矜持

7、。从表层看,这是古朴的民风民俗、优美的自然环境幻化出来的。实质上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外化,是理想化了的古朴环境中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作者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写意传神的笔法,没有正面去写出她如何美,而是捕捉住翠翠的神气,使她的性格更具有东方式的恬静美。一方面她是人之子,是老船夫的独生女留下的孤雏。在老船夫的呵护下长大,不过十五、六岁,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单纯。无论到哪里都带着那只黄狗,喜欢听爷爷唱歌;喜欢看新嫁娘;喜欢把野花戴到头上装扮新娘子;还会独自学小羊、母牛叫。做事时干净利索,不高兴时又常跟爷爷赌气。她长得同母亲一样美丽、可爱,还继承了母亲的温柔纯净、忠于爱情的性格。她是湘西古老生活下的“年青

8、一代”的代表人物,身上保存了“老一代”人的美好品格。另一方面她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纯净得脱俗、不染半点杂质。她的爱情也是那样纯净,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那样的非物质。她对美有敏锐的感受,对爱情有朦胧的渴望与期盼。常常坐在白塔下,门前的岩石上想象美好的事,对未来有几分憧憬又有几分忧虑。她没有碾坊陪嫁,更没有万贯家财,只是同爷爷摆渡过日子。但船总顺顺喜欢她,天保大老、傩送二老都夸她长得标致,像观世音,又

9、都同时爱上她,都愿去伴她守渡船。但对这样一个天真、活泼,稚气未脱的少女来说,对自己的爱情,未来的幸福还无从把握,只是出于人的一种本能,对美好的东西有一种向往的欲望。当接触到实际问题时,她不可能作出明确的表态。她又是湘西过去古老生活下的人物,有憧憬和期待,还得遵循古老湘西人传下来的“遵从天意,顺应自然”的法则。所以,她的爱情虽是自由的,没有谁强迫,只是在人们的关心下,年龄的增长而成长。并没有出现一般爱情故事中那种缠绵的场面,只是一串串甜美的梦。直到事情经过了许多曲折,天保大老掉到茨滩淹坏,二老傩送也架船走了,老船夫在雷雨交加的夜晚死去,翠翠才明白了一切。她哭了一夜,也长大成人了,更加坚定了对二老

10、的爱恋。以湘西人顺应自然的态度,默默地承担一切不幸,撑起祖父留下来的渡船,开始那渺茫无期的等待。行文至此,我明白了作者为何倾心于翠翠这一形象:翠翠是湘西古老生活下的人物,她身上有古老湘西人的品格,又有年青人的朝气。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期待中,遵循着具有民族传统美德的风俗习惯,以顺应自然的态度生活着。虽然天真单纯,但并不娇弱,灾难降临仍凭借坚强的意志去战胜它。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来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亦即作者所冀求的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翠翠是作者所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那与翠翠最亲密的、惟一的亲人老船夫,作者又想从这一形象挖掘什么呢?还是“人性美

11、”。我认为:有了老船夫的存在,翠翠这一形象才算完美。老船夫是翠翠的惟一亲人,翠翠是在他的养育下长大的。祖孙二人朝夕相伴,共劳作、共享乐。虽然日子过得有些拮据,却从不收过渡人的钱物,还为过渡人准备些草烟、解渴的茶水。老船夫的言行、举止对翠翠性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翠翠如今长大了,按当地的习惯该出嫁了,他也老了。二十岁便守在小溪边,撑船摆渡五十年,该休息了。他在自然里活了七十年,应得到的劳苦与不幸,业已全得到了。他也意识到自己离死亡不远了,但又不能死,得让翠翠有个着落。他惦记着外孙女的将来,希望翠翠能得到幸福,不能丢下翠翠,得把她交到一个可靠的人的手里,手续清楚,他的事才算完结!但这些“人事

12、自然现象”摆在面前时,他又无能去安排。自己惟一的独生女,与一个屯防军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后,无力去改变女儿的命运,看着女儿丢了性命。这对老船夫来说也不是他的过错。他不怨天、不尤人,默默地承受着不幸的安排。但他的心灵深处对不合理的命运仍有几分不平。只是他认为这是天意,显得无可奈何,只有把那份忧愁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翠翠长大了,他觉出死去的女儿某一时节原同翠翠一个样子。这时他真正感到担忧,要是翠翠也同她妈妈一样,自己还能把下一代小雏儿再抚育下去吗?所以,他发自内心地想尽快把翠翠交到一个可靠的人手里,不想让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当顺顺家大老天保喜爱上翠翠,且请人上门说亲,他是又高兴,又惊惶。天保是个好

13、孩子,乡民都喜欢天保。并且老船夫也是亲眼看着天保长大,把翠翠交到天保手里,当然是件高兴的事。可自家又没碾坊陪嫁,年青人的事还得年青人作主,还得按湘西人的规矩办。正直热心的杨马兵极关心这桩婚事,认为事成与否全在老船夫,可老船夫不这样认同,他认为决策权在翠翠。他心里更想促成这桩婚事,了却自己的心愿。但在多次试探中觉出翠翠爱的是二老不是大老,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他感到害怕,天不随人意。他隐隐约约感觉到母女二人有着共同的命运。他想抗争,也作出了努力,最终还是摆脱不了不幸的命运。天保大老掉茨滩淹坏,傩送二老架船离家出走。他认为这全是天意,再也无力去为外孙女争取幸福;无力去与“命运”抗争。带着人们对他的误

14、会,在雷雨交加的夜晚,伴随着人们认为与茶峒风水有关系的白塔的坍塌悄然离开人世。作者在老船夫身上表现了人性向善的一面,同时也反映出湘西古朴环境中生存的年长一辈,顺应自然、认同天意的悲剧命运。在“人事自然现象”安排上想抗争,但又显得无可奈何的心灵深处的忧郁。老船夫是古老湘西的品格和道德的象征。他的死与白塔坍塌同时发生,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白塔重建,寄托着作者“重造”民族品格的愿望。中国人一向讲究含蓄,特别是在感情表达上,不像西方人那样直率。作者在处理翠翠的爱情故事时抓住了这一特点。采用欲说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处理,使翠翠的爱情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别人的关心,反而造成了种种误解,导致爱

15、情起起伏伏,致使她的爱以悲剧结局。这中间,谁也无过错,只应由天去负责,一切都是命,这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封建思想统治下形成的天命观和依附心理。翠翠对自己的爱情所持的态度,以及身边的长辈在处理婚姻时的观念、行为,是在中国的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有着历史性、遗传性。直到今天,仍然影响、制约着中国人,作者这样处理,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的。善良是中国人的本性,也由于善良才会酿造悲剧。正如沈从文所说:“一切都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二文学描写的是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人,决不能超越时空孤立存在,而是生存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边城中的人物生存的特定环境

16、,是与纯洁、素朴的人性相一致的美丽的大自然。边城描绘了自然美。静谧、和谐的田园风光,与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相互融合,弥漫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充满了诗情画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自然景色是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要用语言文字来描绘复杂多变的自然景色,作家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是无法穷尽的。但优秀的作家总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作品中将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美。边城可以说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湘西夏季风景的绝美画册。凡写景处皆十分精彩,如同目遇。作品在第一节一开始就把人物居住的自然环境描绘出来。那个叫“茶峒”的小山城旁,“有一小溪,小溪绕山山且流去,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宽约二十丈,静静的河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来,这女孩索性取名叫翠翠。淡淡几笔,一幅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就展现出来了,且显得地以毓人,人因地秀,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白色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