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探究效果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23612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刍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探究效果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刍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探究效果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刍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探究效果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刍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探究效果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刍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探究效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刍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探究效果(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刍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探究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活主体,增强阅读探究动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主体”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正视这个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宜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应该灵活运用一些教学策略,让“主体”更活跃,让“主体”学习的主动性更加强烈,

2、增强阅读探究的动力。这样一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允许学生自选学习方式,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二、引出问题,促进阅读探究深度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没有“问题” ,就没有思维。学习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正如爱因斯坦2所说的:“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

3、 ,让学生有“问题”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探究的深度。那么问题从哪里来?这有三个途径:一是来自于课文后面的习题,二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三是教师的提问。这三种途径,贯穿一个主题,那就是“引导” ,即引出“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进行探究性的阅读。 三、训练习得,提高阅读探究效力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而要靠长期训练、潜移默化而习得的。 1朗读课文 体验情感 很多文章体现了丰富的情

4、感,如果能加强朗读的训练,那么学生就能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并体验到文中的情感脉络,接受到情感的熏陶,提升语文素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说,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着急担心悲痛坚定激动 幸福。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3的感官、感受和情感,用朗读让学生共同体验主人公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2品味语言 促进感悟 面对不同的课文,教师必

5、须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父亲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出现了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贯穿了全文,在教学时必须以此为纬,深刻地挖掘。西方人结婚时有句誓言:“不论生老病死,不论灾难或贫穷,我都永远和你在一起。 ”它表达了对对方深深的爱意,感人至深。一位教师由此引导学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干什么?”这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纷纷补充:“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总会跟你一起去战胜困难。 ”“不论发生什么灾难,我总会跟你一起共同度过。 ”接着教师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如果一个人对你说这样的话,说明他对你具有怎样的感情

6、?”学生领悟到说这样的话的人是非常爱自己的人,进而领会到:这句话表达了父亲爱子情深。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的熏陶。 3.问题争鸣 深化认识 对于课文中存有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4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 “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显然,如果去掉“好像” ,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从而进一步体会周总理的生活简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探究理解能力,教师一定要注意巧妙引导,让学生有阅读文本的动力,有理解文本深度的水平。这样,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水到渠成地实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