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中国诗词大会)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61038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中国诗词大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中国诗词大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中国诗词大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中国诗词大会)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中国诗词大会)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中国诗词大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中国诗词大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思考与言说】恰似一场春风来,千树万树“诗词”开。在过去几天里,央视每晚8时开播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刮起了一股收视旋风,让无数家庭祖孙三代围坐在电视机前,节目内容、参赛选手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滋润了亿万网友的心:他们深扒各路参赛选手的学诗之路,从主持人董卿到00后的复旦美少女武亦姝更是圈粉无数,感叹她们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他们封评委老师们为“大神”,敬仰老师们对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他们盛赞节目“像一股清流,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高冷的文化类节目也能有市场、有人气。” 当我们在谈论诗词大会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什么?曾经高冷晦涩

2、、不够“商业化”“实惠型”的“远方的诗”为什么能对现代人产生那么大的魅力和影响力?国学的普及,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当然,如果你也想像诗词大会里的选手那样,学诗诵诗,让自己随手一拈,就能“便引诗情到碧霄”中国诗词大会这股综艺清流是如何炼成的?苑玲玉2月7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上演巅峰对决,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们,通过答题竞赛的方式传播中国古诗词,最终16岁才女武亦姝夺得冠军。最近“武亦姝”这个名字,突然在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被刷屏。她是上海复旦附中的一名16岁高中女生,因为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表现出色,强势攻擂北大女博士陈更,成功成为当期擂主。不少人感叹,她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

3、幻想”。更有观众表示,孩子看完节目后,自觉地开始背古诗词了。“大会”系列能做到文化内涵与收视率兼顾,格调与“地气”齐飞,被不少网友激赏为综艺节目中的清流。“大会”系列到底好看在哪儿,让收视率和口碑 “齐飞”?除了多维度的对决模式增加了比赛的紧张感和趣味性,更多的是拉近了诗歌与生活的距离。“大会”的看点不仅仅局限于比赛对垒,更有意义的是在选手答题之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每一句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而不是简单的诗词记忆。平时,那些出现在课堂上的古诗词,并带有考试目的的背诵让诗歌本身的意蕴和情怀大打折扣,随着考试的结束,这些带有情怀的句子也在记

4、忆中随之消失殆尽,因此,当看见沙漠时只会说“好多沙子啊”,却忘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大会”正是让单向传播变成双向互动,让不少观众也会融入其中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正是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才让寓教于乐的作用得以体现。不靠娱乐明星却能获得高收视率,诚如中国诗词大会的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所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大会”系列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又能改变以往文化宣传“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观众的距离感消失了,传播效果自然好了。不少人说中国诗词大会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的确

5、,能够在各类明星真人秀中脱颖而出,实属难得,但是如何让这股清流细水长流却是值得思考的,既保持趣味性又要兼顾参与性,这就需要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尤其是诗词类的节目,有难度的诗词难免会“生僻”,耳熟能详的诗词却又有种“小儿科”的感觉,最后逐渐走进“死循环”。其实,笔者认为诸如“大会”系列,“见字如面”等文化气息浓厚的节目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在快餐时代,唤醒人们内心的安宁,用内心的安宁打败浮躁,在传统文化这片后土中汲取营养。让我们发现除了每天刷微博、发朋友圈,寸手不离手机之外还可以用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让诗词不仅仅成为考试中的几个填空,而是成为生活的情趣和情怀。 (“红辣椒评论” 2017年02月

6、09日)诗心:生活惊涛中的“平静力量”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50、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华诗词大

7、会节目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华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

8、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华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一位观众的感触,引来许多人同声感慨。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命途多舛。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

9、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是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有人疑问,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以“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吸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

10、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雨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人民日报2017年2月8日人民日)诗词不是文化口红王清铭中国诗词大会火了,说是万

11、人空巷、满城争说并不为过;董卿又红了,这次不是因为春晚上的口红,而是担任诗词大会主持人,锦心绣口,活脱脱一个张潮在幽梦影里所说的“以诗词为心”的古典女神;武亦姝更“高”了,似乎她那些脱口而出的中国诗词成了增高鞋垫,相貌普通的她,因“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给了她最高的颜值,甚至有人称她为“国民女神”曾经高冷的中国诗词,被顶礼膜拜的网友抬高到不胜寒的高处。 古诗词热了,但热度能保留多久?传媒的放大效应过去之后,网民在狂欢之后再次面对“眼前的苟且”,这些诗词还有多少温度?大概经过这次诗词界的饕餮盛宴后,董卿说起自己的眉毛会引用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网民们知道“淡扫蛾眉朝至尊”是讽刺虢国夫人的恃

12、宠而骄的,武亦姝们终于会记诵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但不一定懂得这样的道理:骄奢淫逸的唐玄宗保护不了国家,也就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街上可能多一些“诗词班”,朗朗书声中听不见“风一更,雪一更”乡愁的哀吟。诗词不是一种文化口红,想涂就涂;诗歌应该是一种情感、修为和基因,好的传承应是“以诗词为心”。注重记诵的诗词大会,考查的是选手的诗词储备和记忆力,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功能被淡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一定就能理解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与习总书记提出的“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国民族的文化基因”还有很大距离。叶嘉莹女士的“迦陵说词”侧重个人生命的感悟,读诗光是记诵,没有融入生命体验,那是本

13、末倒置。林语堂先生说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他强调诗歌能教会中国人生活观念,给予他们悲天悯人的意识,让他们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如果读诗,没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胸襟,没有“落花人独立”的诗意等,我们是很难将这些承载民族记忆历史的诗词内化为自己的文化性格的。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一个事实,武亦姝们被追捧,除了中国诗词本身独具的魅力外,受众对诗词的浅尝辄止、缺乏深刻理解,他们“无知”导致敬畏的心理,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诗词能火,这是文化自信;要火,这是文化期待;要火成一定的火候,这是我们应持有的文化态度。记得余秋雨曾说过,现代人接受的资讯远多于孔孟、李白等,之所以没有超过他们,是因为“每个人

14、心底的文化垃圾多了”。读诗要读到心里,先要清除文化垃圾,去糟粕后方能更好吸取精华。那么,文化垃圾有哪些呢?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耽于物质享受、轻视心灵滋养 我们读诗,不是要复古,而是以古典的目光重新审视现代生活,让生活多一点久违的诗意,让“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庸俗贫乏中多一点“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诗意审美。读古诗词,是丰富现代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精神生活,重拾一颗岁月风尘无法掩盖的“诗心”,正如顾随先生所说的:“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 最后,我们还得透过诗词大会的熊熊火光,把理性的目光投向未来。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诗词不是未来的全部,但未来绝对不能没有诗词。(2017年2月10日)【

15、人民日报:在诗意里追寻“文化原乡”】2017年02月09日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

16、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