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比较与发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59291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园林比较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西方园林比较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西方园林比较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西方园林比较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西方园林比较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园林比较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园林比较与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方园林比较与发展摘 要:通过分析中西方传统园林创作手法的差异,中西方园林的交流及之间的影响,发现了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诸多问题,只有通过继承自己的传统,进行交流创新,才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寻找出园林发展之路。关键词:中西方传统园林设计、比较、交流、现代园林设计、发展一 中西方传统园林创作手法比较1. 园林整体布局1.1中国传统园林的“反秩序”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都是整体规划,建筑的布置以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等级有序。“宫室务严整,园林务萧散”,正因有了井然有序的建筑,中国的传统园林才是曲折的、自然的,形成与建筑语言秩序的“反秩序”表现的。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家园林,在

2、规则、对称、等级森严的建筑的后花园总是表现出不规则、非对称、曲线起伏的自然之态。反映出人们想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返朴归真去追求理想中的生活境界。 而且园林中的建筑是服从于造园整体布局的,以千姿百态的外观形象,穿插、点缀在自然山水、花木中。建筑与自然的谐和共生,反映出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1.2西方传统园林的“延伸秩序”西方由于山地较多,道路蜿蜒曲折,所以建造城市轮廓高低起伏,建筑物随着地形分布,也呈现出起伏多变的特点。统治者为了摆脱分裂的格局,建立一个统一、集中的秩序和专政,因此城市中园林环境的创造努力寻求一种规则,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建筑在整个园林中占着绝对主导的地位,以

3、建筑的秩序向自然延伸,其它造园要素必须依附于建筑。花草、树木、水体、雕塑等造园要素的布置,必须服从于建筑的构图原则和轴线,并把树木、花卉布置成几何图案,求得人工的美与自然的美和谐统一。强调以“人定胜天”的自然观来指导园林设计。 中国传统园林 西方传统园林2. 园林艺术追求2.1园林美学2.1.1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美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追求意境的美是很重要的内容,是西方没有而中国独有的。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内心表露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引发鉴赏者的类似情感产生和理念联想,也就是主客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生成的艺术境界,以有限的空间,抒发心中的情感,给人无限的联想和回味。中国古典园林艺

4、术追求是对自然进行大胆地概括、抽象而获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造园过程中,无论从立意构思到具体的技法,都能体现出山水绘画的创造理念和表现技法。2.1.2西方传统园林的形式美 西方人的审美的基础是认识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并可以找到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而且认为自然美本身有缺陷,因此想运用某种理念和手段去提升自然美。西方园林的形式美体现了人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美的事物,再进行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西方的园林中的一切景物设计都讲究对称,符合严格的比例和规整的几何图形,水体、花坛都是几何形的,树木也被整齐修剪,一切都有强烈的几何秩序美感,表现

5、出一种人工的创造的形式美。2.2园林空间2.2.1中国传统园林的显而不露、动点观察 中西方园林在美学表现上的差异,还直接影响了中西方园林空间的布局和观赏的方式上。注重意境美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讲究含蓄、曲折和变化,反对单调、开门见山、无保留的全盘托出。所以中国园林中的景物大都采用含蓄隐晦的方法藏而不露,隐而不现。露则浅而藏则深,为忌浅露而求得意境深邃,中国园林则常常把某些精彩的景观藏在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使其扑朔迷离,若隐若现。隔景运用于每一处空间之内,让空间在有限的园内生出无穷的变换,观赏者通过循着一定的方向与途径去发现景之所在处,给人期待感和神秘感,要深入其中,去细细发现

6、和品味。2.2.2西方传统园林的一目了然、定点观察 为领略造园艺术的整体美,西方园林一般采取显露的手法,对园林既不加任何掩映,也不区分层次,只要视点稍高些,便会一览无余,很少有含蓄性一说。园林中主次分明,建筑的主轴线控制着花园,次轴线与主轴线把整个园林分割成几何的形状,在几何的交叉处就是雕塑、花坛的位置,给人一种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由于花园占地面积大,为了能从整体上把握风景的形式美,往往要设立居高临下的欣赏点,花园中主体建筑常位于高处的台地上,从居高临下的地台上,可以看到层层布置的图案,发现均衡对称、整齐一律的形式美,对整个设计意图一目了然。有的占地面积很大,轴线较长,除了在高处整体把握

7、整体上的形式美,另外园中还常常有马车,供游人驰骋快游,这与中国园林的缓步漫游,细细品味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传统园林 西方传统园林2.3园林植物树木花卉是园林的根本造园要素,俗话说:“无林不成园”。无论中国园林还是西方园林,都离不开树木花卉,但是在这两种园林中我们看到的植物表现形式却是完全不同的。2.3.1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树木花卉受到“崇尚自然”观念影响的中国园林,树木花卉强调的自然天成,体现了中国的自然观。园中花木以树、竹、藤、花、草等为主,它们的配置从景观效果出发,注重其色彩变化和空间的层次感。花木从多角度,不同季节呈现出形状、姿态、疏密、曲直、质感、色、香、静态、动态等的美,从而引起

8、观赏者不同的视觉感受,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园林树木花卉,不但体态潇洒,而且有象征寓意的。人们常对植物视其为有生命有思想的活物,表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意志,赋予了人性化的品质。如梅兰竹菊被恭谦成四君子,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尚品德和情操理想非常巧妙地于园中的植物结合起来,这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3.2西方传统园林中的花坛、草坪、整形树 重视形式美的西方园林,很少有中国园林中常见的自然生长,姿态随意的树木花草,更多的是按照整体的构图需要,把植物作图案化的处理,修剪成人们需要的形状和图案,这是“唯理”美学思想的表现,是“人定胜天”自然观的体现

9、。以灌木和乔木为例,在法国花园中它们经过人为地加工,修剪成为各种形状,用外力使它们变成人们要求的形状,修剪成球形、方形、锥形、几何形、动物的形状、拱门、廊道或拱券,成为绿色雕塑。大多植坛都是方方正正,草坪像是经过精心整烫过的绒毯,有室外地毯的美誉。在花卉的选择方面,强调鲜艳的色彩,植坛里五彩缤纷的图案,供人们远远地观赏几何图案之美。人们所能感受到的不是自然界的千姿百态,而是人类强加于自然的观念和理想,感受到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的威力。二 中西方园林交流1.中国园林对西方园林的影响及西方现代园林的发展18世纪初,英国人开始排斥类似于法国的规则式园林,开始感受到自然的简单美。学者们打破以往对自然的理

10、念,认为自然田园具有天然和固有的美,出现风景式园林设计理念。 西方风景式园林的形成,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很大。13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游历世界,出版的马可波罗记中记载的神秘的东方中国就造成了西方的轰动,开始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探索。发展到17世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茶叶等,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奢侈品,至此开始了西方的“中国热”。18世纪法国传教士王致诚给友人写信,介绍圆明园为“自然天成,万园之园”,西方开始借鉴模仿中国自然式园林,强调在各种形式花园中自然形式及自然种植的价值所在”。风景式园林设计理念成为现代城市公园的主要起源,对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理念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西方的现代园林就此发展起

11、来。认为园林的设计理念应源于自然,并能在人们的需求和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园林的主要任务是为人们提供社会活动的场所,应注重人的根本需求,而不是过分强调构图,倡导从自然生态角度去考虑问题。2. 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及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清代皇帝乾隆在北京圆明园长春园的北部引进了欧式园林建筑西洋楼,这一创举标志着西方园林艺术首次大规模的引入中国园林。空间面积上开始扩大,植物配置上根据区域的不同灵活布置,有的区域采用了欧洲规则式园林的传统手法,利用整体的绿篱,树木成行列栽植,灌木修剪成型,用花草铺成地毡式的图案花坛,而有些区域运用中国传统的自然式栽植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园林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园林

12、的创作范围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加注重美化生活环境,园林设计有了更大的发展。中国园林开始改变封闭内向,向大众方向转变,这离不开对西方园林的借鉴和学习。欧陆风格、异国风情处处可见,大草坪、大广场、罗马柱、欧式雕塑加上修剪的花团,一度成为中国城市的时髦标志。园林景观设计开始强调构图,铺装、植物模纹等视觉形式。就此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三 中西园林交流中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问题随着中西方园林交流的增加,我国现代园林开始变得形式多样,材料更为丰富,但大多忽略了人性的关怀,出发点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景为本”。 除了少数优秀的作品,当前的园林作品之间相

13、互雷同的现象十分严重,大多城市广场都是效仿西方建有旱式喷泉和成片的草坪、花坛,它们占去了很大的面积,由于“绿荫不足”,尤其夏天日照强烈,无法使人长时间停留,使得利用率并不高,造成了资源和资金浪费及养护成本居高不下。还有一些住宅小区中心照搬广场设计中的大面积的、纯观赏性的花坛、草坪,人们只能观赏而不能进入,给人无法亲近的感觉。俞孔坚就这样认为:“许多广场往往不是以市民的休闲和活动为目的的,而是把市民当作观众。观众被放在了广场设计之外,最好是悬在半空中,否则广场设计的优美几何图案游者根本无法欣赏到”。这些只有在高空或高楼上才能完全看清的图案根本无法让园林观赏者理解到园师预想的园林主题。长此以往,这

14、种背离人对园林的根本需要、主题表达不清的园林作品会严重影响园林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园林发展需要外来园林的交流与影响,这样才会促进本土传统园林的发展,找到中国园林发展的突破点,创造出更好的景观。但我们一定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四 当代园林发展趋势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交流越来越频繁,中西方园林的差异越来越小,园林中出现的问题也成为共同的问题。应该从多方面着手解决。形式与功能相统一。不能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个性,应结合各种空间环境的使用效果。应以人为本,结合人机工程学进行设计,否则再惊天动地的设计作品也是一个不成功的作品。形式与功能结合,具有使用价值,才能满足人们的某

15、种物质性要求和精神性要求。注重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对于园林来说在设计中应创造“地域性”的景观,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在设计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的理念,尤其是把意境的营造放在首位,还要探求设计作品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居民行为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国内外园林的一个基本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结合自己掌握的生态学知识,贯彻基本设计理念。要顺应场地的自然条件,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尽可能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保持物种多样性,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要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充分利用阳光等自然能源。五 总结现代园林设计要不断地发展就需要让中西园林设计有效的结合,设计人员应该对自身的思路进行不断地拓展,对中西园林设计理念进行认真地研究和挖掘,让中西古典园林设计的空间布局形式、造园的手法、文化以及造园的要素等能够很好地和现代园林设计融合在一起。有效地吸取精华、继承传统、取长补短,切莫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花大价钱去做看似宏伟大气的景观,实际上不考虑人在园林中的根本需要,主题表达不清。只有通过继承自己的传统,进行交流创新,才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寻找到中国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