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同名10730)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58424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108 大小:3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同名10730)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同名10730)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同名10730)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同名10730)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同名10730)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同名1073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同名10730)(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感知能力。即对文章阅读后一种基本的感觉、知晓能力。新课程特别重视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感知能力,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等等。1、如阅读记人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人的什么事,表现了人物怎样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2、阅读记事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事,涉及哪些人,通过事件反映了什么主题;3、阅读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就要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这些景或物有什么特点,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4、阅读说明文,就要看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或作用等等。概括提炼能力是语文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够考查你是否读懂和对文章的准确体会和感想。即对全文、段

2、落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的能力。如对全文、段落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的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等等。平时阅读中要多练习归纳段意和文意,培养善于概括的能力和习惯。词语和句子理解词语含义,还是理解句子含意或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的文章去理解。善于捕捉那些含义深刻的重要词语和含意深刻的重要句子,结合上下文去寻找、揣摩和体味它的含意,千万不要抛开具体的文章语境去就词语理解词语,就句子理解句子。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表现手法中的正面侧面、对比烘托、详写略写、伏笔照

3、应等等。新课标要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中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纵观中考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总结起来有以下一些: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语言特点

4、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感 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

5、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思想内容 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 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理解题目含义及作用(记叙文)标题表

6、达的是作者写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思想目的.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这类文章以议论文为多。形象地暗示主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后两类文章以散文和小说居多说明体裁。说明体裁 出师表,说明是“表”类体裁。说明中心 尤其议论文说明文。比如拿来主义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起关注 比如滥俗的我和XX不得不说的故事。不少新闻标题也这样。文章标题用疑问句式好处: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针对具体情况再详细解答理解标题与主题的关系。考查的角度有:标题的深刻含义;拟写标题;分析多义;理解深义;题眼展现等。文章的题目,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我们有所启迪,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散文、小说的标题往往不像议论文

7、、说明文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理解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记叙文文章标题作用常规答案:文章主旨的归纳 全文线索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总领全文 点明主旨 与文章内容照应 语代双关体现文章主题 表达作者情感 表明作者写作目的文章中的点题句又是理解标题含义的钥匙。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议论文文章标题 最基本的点明中心或论点小标题 格式新颖,条理清晰.反映文章的脉络结构,耳目一新严肃的文章标题必然引人深思 伤感的标题也必然有着阴郁的色调.以论点为题 以

8、论题为题 标题表达的是作者写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思想目的. 反映作者感受,也反映文章本质.概括文章内容题对全文、段落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的能力。如对全文、段落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的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记叙性的语段虽有中心句,但是它表达的并非作者的真意,这时就不能用摘取中心句的方法来概括段意。既然是概括,就要用最节省的语言,能用一句话就完成决不要用两句话。否则就会显得拖沓,导致扣分。 思路和方法:搬 拼 结 答题方式: 段意+归结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拼后加工归结3.划分

9、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归结。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记叙文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藤野先生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作者日本留学期间,地点是仙台,人物是藤野先生,事件是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关怀。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本文写的是作者对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给予自己关怀的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从而再进一步简要概括为:本文写的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

10、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我的第一本书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我”的第一本国语课本,也是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的操作思路是: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主要内容。如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先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再写了母亲对我的“教之严”、“爱之慈”(言传),最后

11、又写了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身教)。从文章看,“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写得简略,是次要的;言传身教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写的是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雪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赏析小说题目、结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凝练含蓄,值得细品,在故事结构上十分注重细针密线,前后照应,而“文眼”也常常出现于开头或结尾处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或是一句寓言式

12、的话,意味深长;或是一个情景的定格,让人忍俊不禁所以,命题者往往也很注重考生对题目及结尾的理解和领悟。解答时,要联系全篇,细细品味,抽丝剥茧般道出自己对小小说主题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语言内涵的体悟。答题时最忌停留在文章的表面做浅层次的分析。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13、)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词句品味和赏析类 “”词好在哪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答题方式: 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我认为词语运用好的原因是”作赏析的开头答“喜欢词语的原因”时,常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词语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表面意义 表面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深层含义 肯定了/

14、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准则:词不离句。解释词语必须回到文章中去,在词语所在的特定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决不可随意揣测。做题步骤是(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语。(2)回到文中,还原词语位置。(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连,综合信息。(4)组织语言,完成答案。做词语赏析类试题时,“”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词语品味 关键性词语的分析: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B.分析

15、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如七根火柴有一句话:“他(卢进勇)苦恼地叹了口气咒骂着这鬼天气!”联系特定语境,“苦恼”是因为掉队;“咒骂”表示他急于赶上部队的迫切心情。这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革命战士急于归队的情感。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词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实在标致极了”。可知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标致”是反语。3注意动、形容词副词运用,把握指代词含义。会加以辨析。4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级观念,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揭示的主题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