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文化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52787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叶文化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茶叶文化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茶叶文化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茶叶文化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茶叶文化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茶叶文化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叶文化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茶叶文化史先解决几个问题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吗?世界认可吗?何谓原产地?科学界看某种植物的原产地需满足三点:文献记载何地最早原生树的发现语间学的源流考证从这三点来看,其实还有许多人不认可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早在1824年英国军人勃鲁氏在印度东北的阿萨姆发现了大茶树,“我,英国公民勃鲁士,于1824年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大茶树,其中最大者树高43英尺(13.1米),径围3英尺(0.91米)。1753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先生不是把茶的学名定为中国茶树吗?从我在印度发现最古老茶树这件事看来,茶树的原生地并不在中国,茶树的学名应该另定,茶叶的历史当改写,愿林奈先生在天之灵安息!”英

2、国植物学家勃来克、勃朗、叶卜生和日本加藤繁等人都执此观点。(原产地印度一元论)(18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就组织了科学调查团,去研究这些野生大茶树,参与考察的植学家瓦里茨博士和格里弗博士都断言:勃鲁士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树”与中国传入的茶树国属中国茶树变种,不过未受人工栽培已久,在品质上稍差而已,树龄不超过150年。)中国有文献记载饮茶史,已成体系的是唐朝的茶经(公元760年),而印度的饮茶记录,最早是18世纪80年代(即1780年左右),自中国传入。(原产地二元论大叶茶原种在印度,小叶茶原种在中国)荷半的科恩司徒如此认为。还有一种“多元论”认为,“凡是自然条件有得于茶树生长的地区都是原产地”,

3、代表是美国的威廉乌克斯。事实是:从英国人宣布印度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后,1950年代至1990年代,在云南西双版纳境内发现的八达大茶树(2012年枯死)和南糯山古茶树(1994年枯死),在红河金平发现的金平大茶树和在普洱发现邦崴大茶树,都被证实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大茶树。1957年开始,我国组织了多次卓有成效的茶树资源考察。第一年就在云南勐海南糯山发现树龄800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树,1961年在云南勐海县巴达山的原始森林中发现1800年的野生茶树王。1992年,在云南普洱市澜沧县的云南邦威古茶山发现1000年左右的过渡型茶树王。茶树原产地(云南境内的茶树王)现凤庆县小湾镇锦秀村香竹菁境内有树龄长达3

4、200多年的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树锦秀茶王(又叫锦秀茶祖)(根部周长5.8米,树高10.6米,树干直径1.84米)1982年北京市农展馆馆长王广志先生以同位素方法,推断其树龄超过三千二百年后,2005年,美国茶叶学会会长奥斯丁对其考察认为,锦绣茶祖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古茶树,如果考虑到它是栽培型的,对人类茶文化的历史将具有无以伦比的意义。勐库大雪山位于双江县城的西北部,1997年发现被专家一致认为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分布面积最广、种群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在发现的古茶树中,树龄为2700年的1号大茶树无疑最为抢眼,株高16.8米,基围3.25米,胸围3.1米。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的

5、茫茫原始森林中,生长着的两株野生“茶树王”。 一高一矮,一公一母分别有2700年 (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基部干径1.12米,胸径0.89米)、2600年(树高19.5米,树幅16.5米18米;最低分枝10米,基部干径1.02米。)历史,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王。1991年3月在澜沧县富东乡邦崴发现1700多年“世界过渡形茶树王”。此与巴达野生型茶树王、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并称“三王”,被业界视为世界茶叶起源于中国云南的铁证。1961年,巴达发现茶树王,经科技人员现场测量,当时测得这株野生大茶树树高34米,经考证,树龄超过1800年。形状奇特,比一般栽培型茶树含量高,

6、直至现在茶树仍四季郁郁葱葱。“茶树王”的发现改写了英国茶叶专家认定的世界大叶种茶起源于印度的论断。1951年12月,省茶叶研究所周鹏举在僾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箐之中,发现了一株高55米、基部干径达138米的古茶树。这株古茶树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枝繁叶茂,被尊称为“茶树王。1954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到南糯山考察,由周鹏举的带路跋山涉水到了“茶树王”所在地考察。1957年,国内茶叶界许多专家、教授、学者不远万里,不辞劳苦纷纷赶赴南糯山,与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一起,对茶树王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保守地认为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树王”,茶叶使用原始社会时期药用A、上古时

7、有传说神农氏用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的功用:解毒、清凉解热、消炎(日晒、虫虰、细菌性肠炎)、减肥(代谢过度)、降脂、防蛀(牙)、清肝明目、解烟毒、防辐射、抗衰老B、周武王时期尔雅(周公旦作)记载“槚,苦茶”C、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初巴蜀给武王的贡品中有“园有方蒻、香茗”食用两广等地的擂茶、基诺族的凉拌茶、日本的抹茶、杭州的龙井虾仁饮用汉:华阳国志“自西汉至晋,二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今剑阁)、武阳(今彭山)皆出名茶。”湖北江陵马山西汉墓群、马王堆汉墓(西汉)皆发现一箱茶叶西汉王褒僮约“武阳买茶、烹茶尽具”三国:以茶代酒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吴主孙皓昏庸,

8、每与大臣宴,竟日不息,韦曜自幼好学,能文,但不善酒,孙皓暗地赐以茶水代酒。晋:以茶待客养廉清谈A、晋书记载,东晋名士陆纳任吴兴太守,卫将军谢安常到府拜访,陆纳以果品茶水相待,侄子陆椒备酒馔待客,客走被责。B、清谈家王濛好饮茶,每以茶待客,有人不爱饮茶,以为苦,每欲去王濛家便曰“今日有水厄”南北朝:宗教祭祀玄学佛道儒皆饮茶,道练内丹,茶可升清降浊通经络,佛家参禅(静心,自悟),茶使人不眠陈务妻年轻守寡,好茶,房宅下多古墓,常以茶祭地下亡魂,一日鬼魂梦中相谢,次日得钱十万养活孩子。南史齐本纪齐武帝遗诏说“我死之后,灵前不用牺牲祭,只要供些糕饼、果脯、茶酒就可以了。”晋元帝时有老婆婆街市卖茶,竟日不

9、少,得钱送穷人,州官以有伤“风化”捕之,入夜,老婆婆带茶具飞走。唐:开饮茶先河陆羽33岁左右著茶经,第一本茶书专论,有品茶,茶具、茶艺等介绍,名满天下。传说识南零水(与湖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州相遇,取扬子江心南零水),谷帘泉(应洪州御史萧瑜之邀,做客洪州,萧瑜派兵取谷帘泉,2天后到。江州刺史张又新到,也带谷帘泉,士兵过鄱阳湖打翻水,以鄱阳湖水代谷帘泉)常伯熊,茶艺表演始祖。煎茶法(备茶:包括炙茶碾茶和罗茶三项。饼茶文火上烤炙并注意掌握火候勤于翻动使之受火均匀等茶饼烤出像蛤蟆背部突起的小疙瘩不再冒湿气而散发清香时为止。随将烤好的茶饼放入特定的容器中以防止其香气散发在冷却后即可碾茶。继而将碾成粉末状的

10、末茶过茶罗使之更加精细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然后放入竹盒之内备用;备水煎茶以山泉水为上江中清流水为中井水汲取多者为下。而山泉水又以乳泉漫流者为上。并将所取水用滤水囊过滤澄清去掉泥淀杂质放在水方之中置瓢杓其上;生火煮水将事先备好宜于煎茶的木炭(或其它无异味的干枯树枝)用炭挝(小木锤)打碎投入风炉之中点燃煮水。在此之前置交床(支架)将鍑(大口锅)固定好注水于鍑中;调盐水煮沸了,有像鱼目的小泡,有轻微的响声,称作一沸。锅的边缘有泡连珠般的往上冒,称作二沸。水波翻腾,称作三沸。再继续煮,水老了,味不好,就不宜饮用了。开始佛腾时,按照水量放适当的盐调味,把尝剩下的那点水泼掉。切莫因无味而过分加盐,否则,不

11、就成了特别喜欢这种盐味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茶末沿旋涡中心倒下。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就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华,分茶每碗中沫饽要均匀因沫饽是茶之精华。何谓沫饽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者曰花。茶经五之煮“凡酌”一节对此作了精彩的描述花就像枣花漂浮在圆形的水面上又像在深潭回转或如在小州边转弯的流水面上刚出水之青萍又像在晴朗的天空中漂浮着鱼磷般美丽的浮云沫就像绿钱草浮在水边又像菊花的花瓣撒落在杯盘之中饽是把第一次煮茶沉渣再煮水一沸腾就又有许多的花和沫累迭起来白花花的如积雪一样。饮茶洁器)煮茶法: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

12、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庵茶法: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称庵茶。公元783年唐德宗征茶税宋:茶艺普及街坊皆茶馆,贩夫走卒皆饮茶清明河上图徵宗赵佶著大观茶论,北苑皇家贡茶龙团凤饼:宋 时制为圆饼形贡茶,上有龙凤纹。北宋的贡茶。在北宋初期的太平兴国三年(977),宋太宗遣使丁渭至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

13、峰镇),监督制造一种皇家专用的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就叫“龙凤团茶”。皇帝用的龙凤茶,茶饼表面的花纹用纯金镂刻而成,1041年蔡襄为福建漕(即转运使)监造御茶,始造小龙团茶,十饼一斤,第一年只得10斤,当时估价为每斤黄金二两,仁宗爱茶,中书省和枢密院二府八位大臣只赐一饼,每人只得八分之一,到1062年时小龙团茶产量增加,两府八臣各得一饼,欧阳修是其中之一。渑水燕谈录事志:“建茶盛於 江 南,近岁制作尤精,龙凤团茶最为上品,一斤八饼。 庆歷 中, 蔡君謨 为 福建 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一斤二十饼,所谓上品龙茶者也。 仁宗 尤所珍惜,虽宰臣未尝輒赐,惟郊礼致斋之夕,两府各四人,共赐一饼

14、。宫人翦金为龙凤花贴其上,八人分蓄之,以为奇玩,不敢自试,有嘉客,出而传玩。”亦省称“ 龙凤 ”。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於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庆歷 中 蔡君謨 为 福建路 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絶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宫人往往鏤金花於其上,盖其贵重如此。”点茶法: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其实,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具体操作是: 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

15、。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接着就是一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严格说来,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斗茶: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茶、点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