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案例简介:上海市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235248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案例简介:上海市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课题案例简介:上海市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课题案例简介:上海市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课题案例简介:上海市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课题案例简介:上海市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案例简介:上海市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案例简介:上海市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典型案例评析我国当代学校教育改革呈现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从学科教学领域或班级建设领域的改革、全校性或区域性的教育改革,到专门研究机构或专职研究人员展开的基础教育研究,以及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诸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大型研究,诸多层面的研究都涉及到许多相互关联的问题,这包括: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让学生获得更自由的发展,开设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机构、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开设专门的课程或结合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展开创新教育、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分析学生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结构入手、探索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评价机制、旨在发现

2、学生的发展潜力并鼓励他们实现更充分的发展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开展的这些改革研究,都涉及到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使学生获得更为主动的发展。但是,鉴于本课程的学习者主要是身处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和领导个体,这里难以对这些教改趋势及其操作过程和方法作系统介绍,而只是介绍和评析一个较为具体、但是较为完整的案例。如果学习者有意了解和探讨更为深入系统而复杂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资源(包括本课程提供的“案例精选”),另一方面也可以与我们建立更多联系。案例简介:上海市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上海市青浦县从 1977 年开始进行的一项持续十

3、余年的数学教改研究,主要有四个阶段:三年教学调查(1977 年 10 月1980 年 3 月)、一年筛选经验(1980 年 4 月1981 年 8 月)、三年实验研究(1981 年 9 月1984 年 9 月)、八年推广应用(1984 年 9 月1992 年)。在“教学调查”阶段,在调查学生学习情况、班级特点、数学教师教学情况的同时,研究人员调查了许多有志于数学教学事业的教师的教学经验,从中积累了 160 余项经验。在“筛选经验”阶段,研究人员在一所中学挑选两个试点班和两个对照班开展研究。当时,研究实验尚无现存方法可循,于是,他们从工作实践出发,探索了一种经验筛选的方法,并经过一年约 50 次

4、循环,选得 4 条比较有效的教学措施: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在“实验研究”阶段,研究人员又将筛选出的四条经验概括为“尝试指导”和“效果回授”,探索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程度班级中的可行性。在“推广应用”阶段,他们边传播边研究。一方面,从扩大教改试点到数学学科内全面推广,从本学科内传播向其他学科迁移,促使诸育并进,逐步走向全县整体改革,以解决大范围内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进行了一个关于练习处理的补充实验和两项大型思维研究,并在更高层面系统总结研究成果。第一节 研究过程评析本项研究时

5、间延续较长,不同阶段的研究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不同的重点,因此难以作为一个较小的研究课题来对待;这里对整个研究过程所作的评析,实际上是就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几个主要环节所作的分析。这项研究针对实际问题,逐步提炼课题、假设,形成详尽系统的研究思路,最终达到既解决现实问题,又提升理论认识的研究效果。就课题研究过程而言,这项研究有如下一些特点。一、针对现实问题,逐步明确课题青浦县是上海这个大城市的边缘地区,过去长时期内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教育也不发达;上世纪 60 年代后期开始又遭的摧残,教学质量每况愈下。1977 年 10月 20 日,研究者们以考查形式对青浦全县 4373 名中学毕业班学生的数学基础知

6、识进行摸底了解;结果发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贫乏,已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从试卷分析中可见,学生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运算能力低下,约有 2/3 的学生分数运算不熟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不会解简单行程问题的学生占 4/5 以上;基础知识掌握甚差,通常的概念检查题,全错率占 1/2 以上;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简单的几何论证题,无从着手的学生占 70%左右。面对这付烂摊子,他们想到了变革。当时的设想之一是抓住高年级的“尖子”学生,搞大运动量集中训练,以使教学质量有所改观。1977 年底,借助于数学竞赛活动,他们开展了“尖子”集训的试探。但是,由于缺乏广泛普及的基础,欲速不达,最终效果

7、平平。更为重要的是,仅抓少数“尖子”,势必要丢弃多数学生,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会使教育工作本末倒置,这无论如何不应成为基础教育追求的目标。的惨痛教训,某些急功近利做法的相继失败,犹如醍醐灌顶,使他们悟出了一个道理:教育有着自身的规律,我们理应按它本身的规律行事,抓起点、抓基础、抓关键,让所有学生都有效地学习,这才是大面积提高全县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然而,万事开头难。在研究的起始阶段,既不可能有一支象样的教育科研队伍,也不可能有系统完整的研究构想。研究的构想,也是解决一个问题再面对一个新问题,由表层向内部深入,而 1977 年的起点仅是一个现状调查的方案。此时,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总课题,主要做

8、了四个方面的调查。(1)基础教育关键期调查,以研究教改实验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何处。就中学数学教学而言,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学低年级。(2)师生教学现状调查,以研究教改实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经过广泛的观察、调查和多次分析、“会诊”,他们认为学生存在的如下三个问题是当时学习质量低下的症结所在,值得引起注意。一是原有基础差;二是只会机械模仿,不会独立思考,教师示范过的题目会做,教师没有示范过的题目就不会做;三是知识的遗忘率很高,给后续学习带来许多困难。在教的方面,大量的数学教师经验不足或方法落后,他们习惯于机械的、灌输式的教学,搞单纯的讲授和简单的套用。这表明,他们在掌握教材、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十

9、分突出,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3)后班级学习特点的调查,以研究造成质量低下的其他可能原因。经调查,了解到后各类班级学生成绩分化情况已由动乱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状变为无规则状态,而且差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非常严重。(4)教学经验调查,以研究有效解决教与学中主要问题的针对性措施。他们抱着“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信念,跑遍了全县所有中学,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通过三年调查,他们积累了专题经验 160 余项。所有这些材料,为研究者探索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提供了思索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在一年内从中筛选出 4 条比较有效的教学措施,初步构成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

10、学质量的经验系统;然后,又把这一经验系统转换为实验假说(运用“尝试指导”和“效果回授”等心理效应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实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当时的教学现状,本着教育者崇高的使命,他们选择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总目标;为此,他们把整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立在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调查中逐步明确现状、聚焦其中的关键问题、探询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对策,从而使得研究课题逐步明确和系统化;研究课题的逐步确立,使得研究具有了越来越明确的方向,为长期有计划地展开研究逐步打好基础,也为取得系统的、有着扎实的实践基础和丰富的理论素养的成果提供了足够的保障。显然,由此选择的课题属于研究者自选的应用性课

11、题,而非由上级科研主管部门提出的课题(纵向来源的课题)或由其他单位委托研究的课题(横向来源的课题);其中,在总课题之下,既有由现实问题而生发出的热门性课题(如调查有效教学措施),也有经进一步拓展而形成的承续性课题(如创造筛选经验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和开拓性课题(如结合认知科学研究相关的理论问题)。二、立足现实经验,拓展研究视野这项研究在开始之时,一方面受到本地区经济文化长期落后情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刚刚经历、百废待兴的局面,难以找到合适的现成方法提供参照,因此,研究者们在拓展研究视野时主要关注调查了解现状、发现有效经验,从中提炼解决教学主要问题的针对性措施。在调查中,他们了解到很多教师

12、献身教育事业,即使在动乱的年代里,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把自己常年的心血积聚成有效的教学经验,在一乡一校中显示了特有的作用。他们在几所有代表性的学校解剖“麻雀”,通过听课了解、座谈讨论等方式,搜集到大量生动的教学经验,例如老教师在备课方面的独到见解、在上课方面的讲练结合、注重课堂教学层次、从实际出发打好基础、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等等。如此积累三年,终于获得 160 余项专题经验,从中看到教师们闪光的智慧,看到蕴藏着的不可低估的潜力,挖掘出难得的教改资源宝库,为进一步提炼研究假说、形成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本项研究来说,这一积累经验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在难以找到合适的研究文献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

13、特殊的文献检索,即从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中发现有效的教学措施,为进一步的改革研究提供方向,便于选择研究范围、确定研究重点、选择和创造研究方法,而不至于盲目地尝试、或者低水平地重复具体做法。不过,如果在后续的研究中仍如此进行的话,则研究视野、研究水平和研究价值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研究者们在前期侧重于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之后,后期的研究集中将重点放在深层次理论探讨之上;他们认识到,“随着青浦教改实验的进展,教学方法的研究必须而且必然地向探寻教学本质规律的深层次过渡”。其中,重视认知科学的研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科研课题,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总课题紧密结合,是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

14、不仅利用了他们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就演变图形在几何教学中的直观效果和心理意义等问题所作的研究成果,而且更系统地了解当代认知科学、学习理论等领域的前沿成果,从而使本项课题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研究成果获得更强的生命力,提炼出让所有学生有效学习的四条基本原理(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与教学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尝试活动、组织变式训练、构造知识系统、及时回授调节)。其中,他们利用到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由此展开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研究其一,认知结构与感知行为的相互制约。1979 年,在联邦德国举行的“科学和艺术中的结构”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英国神经心理学家

15、格里高利(RLGregory)基于一些实证研究材料,将知觉和科学假说作了比较,从而阐明了“感知如同假说”的著名命题。这与科学哲学家汉森、波普尔等提出的“观察渗透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研究者们不仅关注到对图形的感知制约着认知过程(如用明显界线划分出几何对象有利于认识几何图形)的问题,更注意到认知结构制约感知过程的问题,并展开进一步研究,验证并在教学中合理利用人类学习中认知结构与感知行为间的相互制约作用。同时,他们从这些联系中找到了如何通过运动、构造等行为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途径,从而提高他们对几何图形感知觉的敏锐性和实效性。其二,行为强化必须通过中枢的作用。反馈和强化,曾经是

16、 20 世纪初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核心问题。通过反馈和强化,可以使学习者的行为向预期目标迅速前进;这已得到大量事实证明。在本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自主实验深刻认识到:人类学习与低等动物不同,反馈和强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因果联结,而是通过中枢活动的复杂过程,其中的行为变化必然要与人所独有的认知与情意领域联系起来。上述研究,无论是认知结构与感知行为的相互制约,还是行为强化必须通过中枢的作用,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人的行为结构和心理结构具有不可割裂的密切联系。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研究早已表明,人的学习与智慧的发生都是在主体与环境之间通过以活动为中介的形式得以完成的。人的行为动作结构(或如皮亚杰所说的图式)与中枢的认知心理结构都是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它们具有发生学意义上的同源性。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在学习活动中互为前提、互相制约,婴儿智慧的起源重演了两个结构的同源发生;以此为基础,便有充分的理由导出一个重要的假说:它们不仅同源而且同构。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