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溯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47920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文化溯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文化溯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文化溯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文化溯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文化溯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文化溯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文化溯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文化溯源 中医文化溯源来源:中华文化名人堂 作者:中华文化名人堂中医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发展,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是有着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渊远流长,维护着世代华夏儿女的身体健康,为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伏羲氏画八卦> 神农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 扁鹊> 华佗> 孙思邈> 李时珍通过几前年的创造积累,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中华医学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八十一难经。中医文化渊源流长,维护着世代华夏儿女的身体健康,延续了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中医文化在最早在对待人类疾

2、病的态度上用“养、调、治”的基本原则,在对待人类身体健康上科学地、规范地提出了养生要点:“保养”与“补养”。其实,人类一直都在与生老病死做斗争。我们的祖先在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总结出人如何少生病、不生病,乃至健康长寿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养生之道”!中医养生的观念一、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 (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疾病不是一天产生的,如果不注意平时的健康保养,等到疾病发生的时候在去治疗,往往为时已晚。治疗疾病不仅会花费大量的金钱,有的甚至无法挽回生命。社会上很多有钱有名的人都是因为不注意身体而英年早逝,如王筠瑶、傅彪、梅艳芳、高秀敏等,非常可惜!二、食疗优先于药疗; (中药分上品,中品,下品三品

3、)上品中药为食疗两用,没有副作用,可长期服用,如枸积、人参、中草药保健品等;中品中药针对特定疾病,有毒副作用,有疗程,不能长期服用,用作中药复方原料;下品中药以毒攻毒,有巨毒,不能轻易使用,如砒霜、抗生素、激素等。因此保养身体的最好中草药是中药中的上品,比如灵芝、人参、五味子、茯苓、香姑、银耳、金针姑等。这些有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的食物!三、三分治七分养人生病不是一天就完成的,很多疾病都是长时间的积累产生的,如免疫力降低、环境污染、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心理压力等,这些因素首先产生亚健康症状,当人体不采取保护措施,则会发展为疾病。因此在发病之前就应该积极采取中医养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生病

4、之后的康复,也应该加强营养和中草药的功能性补养,使疾病康复的速度加快,在康复的过程也是个缓慢的修复过程 ,而且会出现疾病的相似症状,所谓疾病从哪里来就从哪里去!四、精神和机体的整体平衡才能健康健康的人是平衡的,即精神体和肌体的平衡,所以要注重情志调养。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道器合一”就是整体平衡。人体是形而上(精神体)驾御形而下(肌体)的。两者相辅相成。人的健康,首先是精神体的健康,次之是肌体的健康。(七情内伤)五、固本培元,扶正祛邪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生病,85%都是因为人体本身的正气不足,所谓正气就是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各脏腑功能以及精液气

5、血等。当人体正气旺盛,人体都可以抵抗外来邪气的入侵而不生病。因此要想拥有健康,少生病不生病,就必须长期保养身体,固本培元,拥有健康!六、 辨证调理、整体平衡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体是一个整体,只有整体平衡才拥有健康。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讲究辨证施治,只有辨证才能找出疾病产生的根源。中医辨证讲究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八纲,结合五脏相生相克理论,就可以轻易找到疾病的根源。然后用君臣配伍的复方中药进行调理治疗。无限极系列中草药保健食品在辨证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产品搭配,对人体具有良好的康复促进和修复作用。中医五行五脏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元素。这五种

6、物质属性元素“相生”、“相克”的规律作为阐释天地万物联系的基本法则,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是“整体平衡”, 五行学说就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在指导养生调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个系统,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以五行相生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所达成的平衡关系。藏象学说,“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所谓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

7、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将人体各藏象与五行中的五种元素相对应,从而将人体各个系统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系统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关系,使复杂的人体结构变得简单明了,对疾病的辨证论治起到全面科学的指导作用!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情志怒喜忧思悲恐开窍目舌口鼻耳及二阴其华爪面唇皮肤发在身筋心脉肉皮毛骨明白以上对应关系,再结合五行生克原理,就可以非常快速地找到疾病的症状所对应的脏腑功能失调,对相应脏腑功能的调整,就能消除疾病的症状!一、肝 血之存库 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

8、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藏血:肝,血之存库,肝是藏血的地方,对血液进行清洁净化。肝解毒的过程就是清洁血液的过程,因此在人体里面,肝是最主要的排毒器官!主疏泄: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说明肝就象树木生长一样将干净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使身体得到营养生长。在体合筋: 肌腱、韧带和筋膜出现病变, 血不养筋,关节活动不利, 易于疲劳或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手足震颤。说明筋的机能失调于肝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其华在爪:指甲薄而软,易脆裂,枯而无光,甚至变形。肝功能失调会导致指甲病变,反之通过指甲以上变化也可以推断出身体内肝功能失调。开窍于目: 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阳不足视物不清肝经风热目赤痒

9、痛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在志为怒:急躁易怒在液为泪:两目干涩,流泪增多或目眵二、心 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明,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窍为舌。主血脉: 心血亏虚:心慌、心悸、面色无华。 心血淤阻:心闷痛、面色灰暗。主神明: 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等。在志为喜: 过喜则神伤在液为汗: 动则汗多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气过盛:现红赤脸、且脸常 有红晕,多现血压, 血脂异常; 心血淤阻:脸颊及嘴唇呈紫色,是血在脉管中循行无力,多现血脉阻滞。在窍为舌: 舌,心之苗。心脉亏损:舌面皱折、裂痕。心火上炎:舌尖鲜红。心血淤阻:舌质紫斑。心神失常:舌卷、舌强直、舌歪、言

10、语有障碍。三、脾 “后天之本” 气血化生之源主运化,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 ,其华在唇。主运化: 运化失调,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烂,疲倦,消瘦,湿症、痰症、饮症,甚至水肿。在志为思: 思虑过度,出现气结,气滞不思饮食,头目眩晕,脘腹胀满。在液为涎: 口液分泌增多,流涎。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虚胖、消瘦。在窍为口: 脾运失健:口淡无味,食欲减退;湿热困脾:口甜、口粘、口臭、口干、舌两侧有明显牙齿印;口腔症状:口中多现溃疡,溃烂或牙龈肿痛,嘴角溃烂等。其华在唇: 脾运失健:唇色淡白;脾火上炎:唇色血红;湿热困脾:唇燥褪皮。四、肺朝百脉,司呼吸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11、主通调水道,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胸闷、鼻塞、呼吸浅表、短促、咳痰、咳嗽、气喘、呼吸不畅、无力。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防御功能减退,容易感冒,皮毛憔悴枯槁,皮肤易发炎,毛窍多闭塞现痤疮粉刺,肤质差,疤痕难消等肤质问题。在志为悲: 过悲则伤肺开窍于鼻 在液为涕:肺气失宣鼻塞流涕,嗅觉失灵,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肺热鼻塞,涕黄浊, 嗅觉减退肺燥鼻腔干燥肺寒鼻流清涕五、肾先天之本,百病之源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两阴。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精亏损:生殖机能减退,如男

12、子阳痿、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无性欲,易衰老,重则不孕不育。主水: 体液代谢异常,甚至水肿。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下焦胀满,甚而失禁。在液为唾: 唾为肾精所化生。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腿软无力,腰酸背疼,骨质疏松,易骨折,小儿发育迟缓,记忆力减退。“齿为骨之余”:小儿牙齿生长缓慢成人牙齿早脱。“发为血之余”:头发枯槁、泛黄,发质差,易断裂分叉,早脱早白。开窍于耳和二阴:肾精不足:听力减退、耳鸣、耳聋、耳炎症、耳痒;肾气化失常:小便、大便异常,如尿频、夜尿、遗尿、尿闭,大便稀溏频繁。腑脏表里关系一、胆:与肝互为表里胆汁是从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是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帮助消化食物

13、。二、胃:与脾互为表里上接食道,下接小肠。主要功能受纳腐熟水谷。 “胃气下降”。三、小肠:与心互为表里上接胃,下接大肠。主要功能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四、大肠:与肺互为表里上接小肠,下 端通肛门。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五、膀胱:与肾互为表里位于腹下。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六、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小肠、大肠、膀胱等。阴阳气血虚实中医里讲“阴”即为物质,“阳”即为能量,阴阳可以互相转化,既能量和物质可以互相转化。比如食物中的糖分,被人体吸收后可以转化为能量供给人体活动,这就是阳,如果被人体所储存,既转化为糖原,则是阴。如糖尿病人都是阴虚症状,也就是储存的物质不足,因此就消瘦。“阴虚”即指人体必须的物质不足。“阳虚”即指人体能量不足。“阴”在人体中代表人体中所有必须的物质,包括水分、血液、体液、糖分等各种人体组成物质。“阳”在人体代表人体内的能量,包括气、热量、力量、可转化为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等。“气”在人体属阳,代表能量,气虚则人体能量不足,活力不足,易疲劳。“血”在人体属阴,代表血液,血虚则人体面色苍白无华,血液不足,贫血。“虚”指虚症,即少,不足。人体大部分疾病都跟虚症有关;“实”指实症,即造成疾病的外邪。中医治病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逐步确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