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川口渠道可行性研究报告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41511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川口渠道可行性研究报告新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下川口渠道可行性研究报告新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下川口渠道可行性研究报告新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下川口渠道可行性研究报告新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下川口渠道可行性研究报告新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下川口渠道可行性研究报告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川口渠道可行性研究报告新(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和县东垣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1.综综合合说说明明 1.1 概述 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渠道老化维修工程,位于民和县境内的湟 水河右岸二级阶地,灌区东临甘肃省,西起马场垣乡的磨湾子村,北濒湟 水河畔,南至湟水南岸中低山丘陵阶地前,海拔高程约在 18301730 米 之间,灌区东西长约 8km,南北平均宽约 3km,地形呈条带状分布,地势 西高东低,并依次由南向北倾斜。干渠自流灌溉 1900 亩。本工程计划通 过对下川口村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工程进行防渗衬砌,以提高水的利用率, 保证灌区的正常运行,使工程效益得以很好的发挥。 该工程始建于 1951 年,至今已运行近六十

2、年。后经历年的维修、改 造,形成现今的规模。该工程水源为湟水河河水,用下川口电灌站提至湟 水河右岸二级阶地。渠道设计流量 0.2m3/s,干渠总长 7.3KM;各类渠系建 筑物 60 座,工程自建成以来,为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群众生产、 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200 亩,粮食总产 83.84 万 kg,平均亩产 381.1kg;玉米、蔬菜及果类播种面积 1399 亩,总产 84.65 万 kg,平均亩 产 605.1kg。 灌区地处我省东部干旱区,海拔在 18301730 米之间。区内居民以 回、汉族为主,现有居民 2950 人,有劳力 1180,经济比较单一

3、,居民一向 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是本地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唯一经济支柱。该地 区气候温和,光热充沛,但干旱少雨,春旱发生机率大,是农业发展的主 要制约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工程设计标准低,设施简陋,配套较差,随着工程使 用年限的增长,老化失修日益严重,许多建筑物带病运行,过水能力降低, 2 加之渠道防渗程度低,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仅在 0.400.45 左右,水量漏 损较大,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效益衰减。虽然近几年国家投入了部分 资金对渠道险工险段和损坏建筑物进行了维修,但限于投资少,维修改造 和配套工程量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造成水资源的长期浪费, 对灌区当地农田的适时适量灌溉带来严

4、重影响。 1.2.1 水文 本工程以湟水河地表径流为灌溉水源。湟水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较 大支流,为西宁民和盆地的主要河流。发源于祁连山系大板山南麓,上 游正源为麻皮寺河,在海晏县与哈利涧河汇合后称西川河。流经湟源,进 入西宁盆地,与最大的支流北川河相汇,然后蜿蜒曲折,穿过小峡、大 峡、老鸦峡,在民和享堂与大通河汇合后流入甘肃,至水车村注入黄河, 全长 336km,河宽一般在 50200m 之间,河道平均比降 14.85.3,坡 度大,河水流态一般呈紊流状,两侧沟壑发育,支流较多,水系发育,呈羽 状和树枝状。湟水河流域总面积为 16120km2,多年平均流量 68.2m3/s,多 年平均径流量

5、21.5 亿 m3。流域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是:气温 垂直变化差异明显,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年际 变化不稳;日照充足,光资源丰富,蒸发量大。根据民和县气象站观测资 料,年平均气温 78,全年太阳辐射量为 132.7137.9 千卡/cm2,年均 10积温为 2900,全年日照时数 25002600h,气温日较差在 12左 右,无霜期 170200 天,多年平均蒸发量 1670mm,流域土壤每年 11 月 中旬封冻,次年 3 月中旬解冻。 1.2.2 气象 工程所在地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冬寒夏暑,日 民和县下川口渠道老化维修工程 3 3 照时间长

6、,热量有余,气温日较差大,降水量较充足,但季节分配不均。灌 区内年均气温 7.8,多年月平均最高气温 12.9,多年月平均最低气温- 2.8;多年平均降水量在 350400mm,年蒸发量 1862mm;年平均风速 2.0m/s,无霜期 96129d,最大冻土深度约 80cm。 1.2.3 工程地质 工程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中低山丘陵区民和盆地的南部,在构造 上属祁连褶皱隆起带,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不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 地貌以河谷平原为主,以 III、IV 级阶地构成,另有 V 级以上高阶地,散 布在现代河谷平原边缘,遭受强烈侵蚀,已不是平原形态。区域内地层自 老至新出露的有震旦系、寒武系(中

7、上统)、奥陶系、志留系(下统)、二叠 系、三叠系(上统),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发育不完全, 缺失较多。受大地构造控制,地层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平衡。灌区地表均 为松散岩层所覆盖,主要以黄土状砂质粘土、中更新世晚期风成黄土(老 黄土)和广泛覆盖在低山丘陵表面的上更新世风成黄土组成,其下为冲积 或冰水堆积的砂卵石层,在有基座分布的河段,多不超过米,在内迭阶 地河段地区可达 3050m。 本地区是流域内地势相对较低的地区,是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发育的 地段,蓄存着较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主要是具有自由水面的潜水,河谷 潜水与河水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互补关系。 本工程干渠所经地段地层岩性较均一,

8、主要为各种成因的黄土,渠道 途径沟口处偶见砂砾土。据工程地质初步勘查,渠道及渠系建筑物主要工 程地质问题是黄土层的渗漏和渗漏带来的边坡稳定问题。 灌区土壤以灌溉栗钙土为主,成土母质为次生黄土,土壤有机质含量 高,为 1.71.88%,全氮含量 0.093%,全磷含量 0.072%,全钾含量较高 4 为 2.23.4%。 1.2.4 工程规模 该工程控制灌溉面积为 1900 亩。主要建设内容是干渠防渗衬砌及渠 系建筑物维修改建。 建设主要任务是完成干渠防渗衬砌及相应建筑物建设。防渗衬砌长 度为 6.15km,渠系建筑物有便桥 20 座、斗门 30 座,跌水 10 座。 1.2.5 工程施工与管理

9、 工程施工以人工为主、机械为辅。按照“三制要求”,应选择有资质的 专业队伍承建,并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质检和监理。全部工程计划施工期 为 2 个月。工程完工后,进一步健全灌区管理机构,深化灌区体制改革, 完善管理制度,培训管理人员,开展科学试验,建立技术档案,加强用水 管理、工程管理和经营管理,使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制度 化轨道,努力实现节水又增产。 1.2.6 主要工程量及概算投资 工程主要工程量及投资: 土石方 0.58 万 m3、砌石 81m3、砼与钢筋砼 909m3;共需水泥 235t、木 材 2m3、钢材 0.15t、砂子 576m3、块石 90m3、砾石 800m3; 耗

10、用劳力 0.55 万工日; 工程概算总投资为 105.12 万元。 1.3 结论与建议 工程区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良好,干部、群众接受新技术、新科技的 意识强烈,对工程的建设有着很高的积极性。工程规模适当,技术简单, 民和县下川口渠道老化维修工程 5 5 无大的工程地质和技术难题。工程的建设可推动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提 高灌溉保证率和农作物产量,给农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 件,对振兴地区经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有着重要的作 用,同时可提高水的利用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显著,节水效益明显。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及早审批,尽快付诸实 施。 2.气象与

11、水文气象与水文 2.1 流域概况 本工程主要自湟水河引水灌溉。流域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 是:气温垂直变化差异明显,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 均,年际变化不稳;日照充足,光资源丰富,蒸发量大。根据民和县气象站 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 78,全年太阳辐射量为 132.7137.9 千卡 /cm2,年均10积温为 2900,全年日照时数 25002600h,气温日较差 在 12左右,无霜期 170200 天,多年平均蒸发量 1670mm,流域土壤 每年 11 月中旬封冻,次年 3 月中旬解冻。气象特征值见表 21。 表 21 气象特征值表 气温() 气 象 站 名 年 最 高

12、年 最 低 年 平 均 10 积 温 () 年日 照时 数(h) 无霜 期(d) 年总辐 射量 (千卡 /cm2) 大 风 日 数 (d) 平 均 风 速 (m/s 观 测 年 限 (年) 6 ) 民 和 30-22 7 8 2900 2500 260 0 170 20 0 132.7 137. 9 259.020 2 降雨特征 项目区内无降雨观测站,参考距流域 30km 的民和县水文站资料,其 多年平均降水量 353.9mm,降水在季节上分配不均,全年降水主要集中 在夏秋,79 月降水历时短且强度大,降水量占全年的 61.4%,冬季 (122 月)降水只占全年的 1.8%。 2.2 气象 下

13、川口村渠道老化维修工程,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深居内陆,受太平 洋与印度洋水气影响不大,所以除降水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冷季长, 暖季短,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冬寒夏暑,昼 热夜凉,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等内陆高原的气象特征,还具有气温与雨 量垂直变化大等气候特征。 根据民和县农业气候手册,流域内年平均气温 7.8,年平均最高 气温为 14.9,年平均最低气温为 2.2,多年月平均最高气温为 10.8, 月平均最低气温为-2.8,气温日较差为 115132,年较差为 251271问,大于零度的积温 26003000,其天数约为 185 天, 年日照时数为 2609h,年总辐

14、射量为每平方厘米 125 千卡。 降水时空分布很不均匀,相对较集中,降水地域差异大,灌区降水量 约在 350400 毫米间,正常年间七、八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60以上,且年际差异大,由于灌区干旱少雨而多风,蒸发量大,多年平 民和县下川口渠道老化维修工程 7 7 均年蒸发量约在 1862 毫米,约大于年降水量的三倍以上。其他气象条件, 湿润系数为 040 一 045 问,属干旱区,平均风这约 2 米秒,最大风速 为 18 米秒,冬季地面最大冻深约 08 米,平均无霜期 96129d,每年 的 11 月至次年 3 月为冰冻期,出现的最大冻土深度为 0.8m,一日最大降 水量 78.848

15、.7mm,相对湿度 6257%,最大积雪深度为 2117cm,多 年平均地温为 5.77.8。 2.3 径流 湟水河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植被条件和气候的特点,决 定了湟水为大陆性季风区雨源性河流。雨季流量大,峰现时间短;枯季流 量小,主要是地下径流、融冰雪水补给,径流较稳定。径流量随季节的变 化而变化。123月为枯水期,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710月为丰水 期,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40%以上,46月和11月为平水期或过渡期, 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12%左右。径流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年径流变差系 数CV值一般在0.20.35之间,历年最大、最小年径流的比值23之间,个 别的可达到4。

16、 暴雨是形成湟水河洪水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中上游地区降雨的机 率较多,一般呈北向、东南方向沿河而自上而下移动,属于暴雨径流的恶 劣遭遇,大多历时短,雨强大,洪水涨落快,来势猛。 2.4 水质 下川口村渠道维修工程主要引湟水河,丰水期:由于自净能力强,水 质清洁,能满足生活及工农业用水;平水期:河段水质亦能满足生活及工 农业用水要求;枯水期:河流自净能力明显减弱,河段污染加剧,但水质尚 清洁,也能满足工农业用水需求。从灌区多年运行情况看,水质对水工程 8 建筑物无危害。 3.工程地工程地质质 3.1 区域地质概况 该工程位于民和县县城东部,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貌以河谷川地为 代表,从中更新世起,形成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 本区出露为元古界前震旦系变质岩系构成的基底岩系,上侏白 垩纪属山间盆地沉积,新生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