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31554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下学期动点问题练习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点P表示的数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解:(1)由题意得点B表示的数为6;点P表示的数为85t;(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

2、点Q(如图)则AC=5,BC=3,ACBC=AB53=14 解得:=7, 点P运动7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3)没有变化分两种情况: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AP+BP=(AP+BP)=AB=7 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 APBP=(APBP)=AB=7 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7;2.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6,-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点P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_,PC=_(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

3、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当点Q开始运动后,请用t的代数式表示P、Q两点间的距离解:(1)PA=t,PC=36-t;(2)当16t24时PQ=t-3(t-16)=-2t+48, 当24t28时PQ=3(t-16)-t=2t-48, 当28t30时PQ=72-3(t-16)-t=120-4t, 当30t36时PQ=t-72-3(t-16)=4t-1203.已知数轴上点A与点B的距离为16个单位长度,点A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6个单位长度,点B在点A的右侧,点C表示的数与点B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

4、间为t秒(1)点A表示的数为_,点B表示的数为_,点C表示的数为_;(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_,PC=_;(3)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向点C运动过程中,能否追上点P?若能,请求出点Q运动几秒追上在点Q开始运动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解:(1)点A表示的数为-26,点B表示的数为-10,点C表示的数为10;(2)PA=1t=t,PC=AC-PA=36-t;(3)在点Q向点C运动过程中,设点Q运动x秒

5、追上点P,根据题意得3x=1(x+16),解得x=8答:在点Q向点C运动过程中,能追上点P,点Q运动8秒追上;分两种情况:)点Q从A点向点C运动时,如果点Q在点P的后面,那么1(x+16)-3x=2,解得x=7,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3;如果点Q在点P的前面,那么3x-1(x+16)=2,解得x=9,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1;)点Q从C点返回到点A时,如果点Q在点P的后面,那么3x+1(x+16)+2=236,解得x=13.5,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3.5;如果点Q在点P的前面,那么3x+1(x+16)-2=236,解得x=14.5,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4.5答:在点Q开始运动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能

6、为2个单位,此时点P表示的数分别是-3,-1,3.5,4.54.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表示-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已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单位/秒。(1)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2)若已的速度给6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那个点相遇?(3)在(1)(2)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掉头返回,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请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解:(1).设x秒,B点距A,C两点的距离为14+20=3440,C点距A、B的距离为34+20=544

7、0,故 甲应为于AB或BC之间.AB之间时:4x+(14-4x)+(14-4x+20)=40x=2s BC之间时:4x+(4x-14)+(34-4x)=40x=5s (2).xs后甲与乙相遇4x+6x=34 x=3.4s4*3.4=13.6-24+13.6=-10.4 数轴上-10.4(3) .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而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即的位置有两种情况,需分类讨论。甲从A向右运动2秒时返回。设y秒后与乙相遇。此时甲、乙表示在数轴上为同一点,所表示的数相同。甲表示的数为:24+424y;乙表示的数为:10626y 依题意有,24+424y=106

8、26y,解得y = 7 相遇点表示的数为:24+424y=44 (或:10626y=44) 甲从A向右运动5秒时返回。设y秒后与乙相遇。甲表示的数为:24+454y;乙表示的数为:10656y 依题意有,24+454y=10656y,解得y=8(不合题意,舍去) 即甲从A点向右运动2秒后调头返回,能在数轴上与乙相遇,相遇点表示的数为44。5.如图,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18,8,-10(1)填空:AB= ,BC= ;(2)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试探索: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

9、而改变?请说明理由;(3)现有动点P、Q都从A点出发,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当点P移动到B点时,点Q才从A点出发,并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移动,且当点P到达C点时,点Q就停止移动设点P移动的时间为t秒,试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Q两点间的距离解:(1)AB=188=10,BC=8(10)=18;(2)答:不变经过t秒后,A、B、C三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18+t,82t,105t,BC=(82t)(105t)= 3t+18, AB=(18+t)(82t)=3t+10,BCAB=(3t+18)(3t+10)=8BCAB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2) 当0t10时,点Q还

10、在点A处,P、Q两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18t,18 PQt,当t10时,P、Q两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18t,183(t10)由183(t10)(18t)=0 解得t=15当10t15时,点Q在点P的右边,PQ=183(t10)(18t)=30-2t,当15t28时,点P在点Q的右边, PQ=18t183(t10)=2t306.已知:线段AB=20cm(1)如图1,点P沿线段AB自A点向B点以2厘米/秒运动,点Q沿线段BA自B点向A点以3厘米/秒运动,经过4秒,点P、Q两点能相遇(2)如图1,点P沿线段AB自A点向B点以2厘米/秒运动,点P出发2秒后,点Q沿线段BA自B点向A点以3厘米/秒运动,问再

11、经过几秒后P、Q相距5cm?(3)如图2:AO=4cm,PO=2cm,POB=60,点P绕着点O以60度/秒的速度逆时针旋转一周停止,同时点Q沿直线BA自B点向A点运动,假若点P、Q两点能相遇,求点Q运动的速度解:(1)设经过x秒点P、Q两点能相遇,由题意得:2x+3x=20,解得:x=4,故答案为:4;(2)设再经过a秒后P、Q相距5cm,由题意得:22+2a+3a=20-5,解得:a= 11/5 ;22+2a+3a=20+5,解得:a= 21/5 ;(3)点P,Q只能在直线AB上相遇,则点P旋转到直线AB上的时间为 120/60 =2s或 (120+180)/60 =5s,设点Q的速度为y

12、m/s,当2秒时相遇,依题意得,2y=20-2=18,解得y=9,当5秒时相遇,依题意得,5y=20-6=14,解得y=2.8答:点Q的速度为9m/s或2.8m/s7.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PQ/AB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CD=1/2AB,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

13、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PM-PN的值不变;MN/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解:(1)由题意:BD=2PCPD=2AC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 如图:AQ-BQ=PQAQ=PQ+BQ又AQ=AP+PQAP=BQPQ=1/3AB当点Q在AB的延长线上时AQ-AP=PQ所以AQ-BQ=PQ=AB所以 PQ/AB =1;(3)MN/AB 值不变,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AB,CM=1/4AB,PM=CM-CP=1/4AB-5,PD=2/3AB-10,PN=1/2(2/3AB-10)=1/3AB-5,MN=PN-PM=1/12AB,建立组织,明确分工 为保证活动成功开展,班级设多个工作小组,由文艺委员刘亚宁同学负责,明确任务,紧紧围绕迎新年这个中心,积极开展工作。各小组成员全力以赴,保证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为文艺演出做好充分的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