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原创课件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2328613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为贵原创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民为贵原创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民为贵原创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民为贵原创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民为贵原创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为贵原创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为贵原创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不惜出卖国家利益,贪图享乐,生活糜烂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民为贵,正音 社稷(j ) 粢(z )盛( chng ) 汤放桀(ji ) 伐纣(zhu) 走圹(kung ) 獭(t ) 驱爵(qu ) 鹯(zhn ) 三年之艾(i

2、 ) 胥(x ) 谆谆(zhn ) 暴( p)之于民 朝(cho)觐(jn) 讼(sng )狱 篡(cun),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1,文本感知,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为国君可以改立更换,国家也可以重立,只有老百姓是不可动摇的。庶民之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夫和国君,可是他们存在的最终依据是“得乎丘民”。所以,百姓最为重要。,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

3、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 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 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 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人们)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2,文本感知,孟子认为“汤放桀,武王

4、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齐宣王之问实为咄咄逼人,因为在儒家思想里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而孟子首先做一个界定: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一夫(独夫),而诛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的行为不存在弑君的问题,即贼害仁义,丧失民心就可杀,与“民为贵”思想息息相通。,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

5、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3,文本感知,孟子认为怎样才可以“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重点研读第3则选文,孟子认为在当时形势下“王天下”是容易还是困难?,原则,条件,行动,“尔也”,“民之归仁,犹水就下、兽走圹。” “诸侯为之驱民”,易,易,难,久病求艾,君之好仁,领会孟子的语言风格。,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汉 赵岐,重点研读第3则选文,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

6、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一、长于譬喻,形象的说明老百姓归向“仁”的形势自然而然,不可阻挡。,话中有话,把如今天下的诸侯都比作桀纣,是像獭、鹯一样的暴君,直指时弊,一针见血。,语言特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用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病的干艾叶比喻今天之国君平时不践履仁、不实行仁,却想着称王天下,那么终身都会有丧失天下的隐忧,最后被杀或逃亡。形象的指出了不实行仁的悲惨结局,振聋发聩。,一、长于譬喻,语言特色,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

7、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层层推进,指出了得到天下的根本途径,气势磅礴,语调铿锵,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善于排比,语言特色,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一、君轻民贵 二、君暴民反 三、君仁民归,小结,4,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 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 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 孟子说:“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万章问:“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

8、是怎样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把天下授与人;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授与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但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授一这人。从前,尧向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4,万章说:“请问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是天接受了; 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天授与他,老百姓授与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

9、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便避居于南河的南边去,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天下诸侯朝见天子的,都不到芜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的人,也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你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他的了。太誓说过: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了解万章,万章,孟子高足弟子。一生追随孟子,为孟子所喜爱。宋政和五年(1115年)封为博兴伯,从祀于孟庙西庑。万

10、章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关于他的事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七篇中有“万章章句”凡十八章,万章名字出现22次之多;对孟子有“尧以天下与舜”、“伊尹以割烹要汤”、“敢问友”、“敢问交际”等之问达38次之多。史记载,孟子晚年,经常同万章等弟子谈论经书,并和万章等弟子一起著孟子一书。,文本感知,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天

11、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下由天 天从民 天下由民,天意即民意,民为贵。,5,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文本感知,“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得民心之法:善教,民本、仁政,总结,这是孟子有一个简单、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就是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民为贵”。,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

12、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江泽民,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让中国农民过上滋润而有尊严的生活,体面、被人尊重,这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也应

13、该是我们社会的共同理想,否则他们即使做了工人的工作,也还被冠以“农民工”,这岂非奇怪之事?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谈自己的人生理想,2011年2月12日在春节团拜会上,温总理新春讲话:,我们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更有尊严!,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式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知识整理,一、正确朗读下列句子的读音 1,于传有之 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3,所恶勿施 4,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5,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6,舜相尧二十有载 7,尧崩,三年之丧毕 8,夫然后之中国,Zhun wng w x p xing sng

14、 f,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 为丛驱爵者,鹯也 _通_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_通_,“鹯”通“雀”、“有”通“又”,3、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_ (2)于传有之_ (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_ (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_ (5)所欲与之聚之_ (6)所恶勿施,尔也_ (7)其何能淑_ (8)谆谆然命之乎_ (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_ (10)使之主事而事治_,(1)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传记(3)残害 (4)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5)为、替(6)如此、这样 (7)善(8)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9)显(10)治理得好,4、注

15、意古今异义词。 (1)牺牲 今义是_古义是_ (2)中国 今义是_ 古义是_,(1)今义是“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古义是“祭祀所用的生畜”。 (2)今义是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是指“中原“),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6、翻译重点语句。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残害仁的人叫贼,残害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3、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5、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6、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舜帮助尧处理国政长达二十八年,不是靠人力能做的,是天帮助他的结果。,完成本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