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23835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一、绪论1、什么是农业现代化 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2、狭义、广义和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狭义的农业推广以提供“技术指导”为主要特征广义的农业推广以提供教育农民为主要特征对成年农民农事指导 对农村妇女家政教育 对农村青年四健教育(4H)(手、脑、身、心) (Hands,Head,Health,Heart)现代的农业推广以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为主要特征3、简述中国特色农业推广的含义。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使

2、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三农”的全面发展。4、为什么说农业推广学是边缘性综合学科?从工作内容来讲,应属于农业科学或自然科学。从工作过程和形式来讲,应属于农村社会行为学。从农业教育层面来讲,它又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从农业创新的扩散传播规律,应属于传播学。从农业推广项目管理层面来讲,它又属于管理学因此农业推广学只能是一个边缘性综合学科。5、简述农业推广学含义、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含义:农业推广学是专门研究农业推广的理论和方法,并指导农业推广实践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科学。研究对象: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行为,即农民(生产者、经营者)。内容:(1

3、)农业推广原理 (2)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 (3)农业推广技能 (4)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6、简述农业推广的性质、直接功能、间接功能和作用。性质:1.教育性(属于教育范畴,是多种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教育)2.实践性(不论何种方法,都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离不开具体的实践的。也可以说农业推广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科学) 3.综合性(即农业推广应具有教育、咨询、管理和服务四位一体的性质)直接功能:增进农村农民的基本知识;提高农村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农民的生活技能;改变农村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增强农村农民的自我组织和决策能力。间接功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

4、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维持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组织发展;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作用:(1)是农业发展机构,科研院所,农业院校与目标团之间的连接纽带。(2)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3)提高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4)开发农民的智力,改变生产者行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5) 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7、简述农业推广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方针:面向生产 兼顾“三益”或者“三效” 合作推广 系列服务(产前、产中和产后)任务:1)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技能2)推广农民的新经验3)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4)当好领导的参谋5) 提供系列

5、服务8、如何理解农业推广具有教育、咨询、管理和服务四位一体的性质。首先,农业推广是一种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技术素质,改变农民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教育活动,其次,农业推广是一种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咨询活动。第三,农业推广也是一种使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的管理活动。第四,农业推广还是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服务活动。9、简述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步骤。选题阶段 制定计划阶段实施阶段 分析总结阶段10、1993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862年2月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里哀法,亦称赠地学院法;1903年,纳伯亲自在德克萨斯州创建合作示范农场,推广良种和新技术,连续两年获得很大成功

6、,被称为“美国农业推广之父”二、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1、说出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中的两个子系统名称及特征。(1)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特征: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是指农业推广人员、推广机构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 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的程度取决于两个变量的影响:一是农业推广人员本人的特征,二是他所处的农业推广组织和工作环境的优与劣。(2) 目标团体系统的特征:目标团体系统是农民、农民家庭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它的接受效率的程度取决于两个变量的影响,一是农民个人特征、素质,个人特征,二是农村居民(农民)所处的生存环境。2、*简述沟通的定义和分类。沟通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运用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分类:1正式沟

7、通与非正式沟通。2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3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4个人沟通和大众沟通。5信息沟通与心理沟通。3、简述农业推广沟通概念、要素和程序概念: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要素: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渠道和沟通媒介程序:1.农业信息准备阶段 2.农业信息编码阶段3.农业信息传递阶段 4.农业信息接受阶段5.农业信息译码阶段 6.农业信息反馈阶段4、简述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1)推广人员和农民都是沟通的参与者,两者是平等的2)在沟通中,推广人

8、员应主动适应农民,而不是农民去适应推广人员3) 双方影响作用和性质是不同5、农业推广沟通的认同过程一般要经历哪些阶段?(1)顺应:在沟通过程中,双方暂时迁就对方,互相体谅,这样沟通双方都会逐渐敞开心扉,说心里话。(2)同化:入乡随俗,适应,认同对方的思想、观点及其行为。(3)内化:沟通双方长期接触,适应了对方的性格、兴趣、习惯及作风等,双方配合默契。6、论述如何提高农业推广沟通的效率?内容与方法的有效结合是推广工作成败的关键,是影响推广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即:推广内容(信息)推广方法(沟通)推广效果7、*农业推广沟通网络的特征有哪些?1)信息来源多渠道。2)信息传递多向性、沟通主体多元性。3)

9、在沟通过程中可以发现新的问题。4)沟通网络具有多链条交叉连接性。8、简述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准则、基本要领。一般准则:1)维护和提高信息源的信誉; 2)信息内容要与推广对象相关;3)信息的组织与处理应做到编码简单、意义明了、逻辑结构合理;4)适当重复信息的关键内容; 5)运用比较和对比;6)加强信息反馈; 7)改善沟通环境;8)重视沟通网络;基本要领:1)摆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2)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3)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 4)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5)注意沟通方法的结合使用和必要的重复;9、*为什么沟通在农业推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推广的内容(信息)要传播给接受者(农民)

10、此内容必须是农民所需要的、有现实意义的、能被农民所接受的,而沟通则是信息传递的必然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沟通往往比信息更为重要。这是由于信息(技术、方法、经验等)为一种客观存在,但农民对信息的感受、理解、态度、接受则是多种多样的,要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同一推广内容可以遇到农民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所以推广人员要根据不同推广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沟通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10、如何克服农业推广中的沟通障碍1)语言方面的障碍语言差异造成隔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方言特点,趋利避害,可以有效地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语义不明造成歧义(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不要使用语义不明的词语与农民

11、沟通)2)习俗方面障碍:入乡随俗3)观念方面的障碍: 封闭观念排斥沟通; 僵化观念窒息沟通; 极端观念破坏沟通;4)角色不同形成的障碍年龄不同可能形成“代沟”(引导在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相互体谅、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专业不同可能形成“行沟” (换位思维、理解对方)地位不同可能形成“位沟” (放下架子,客气些)5)心理方面障碍: 沟通前,应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6)组织方面障碍: 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传递层次确保信息传递、沟通准确无误11、农业推广人员如何把握农业推广沟通技巧尽快实现与农民的有效沟通?1)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2)要做农民的知心朋友3)与农民沟通之前先“认同” 4)了解、利用风俗,为

12、农业推广服务4) 善于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6)要让农民对你感兴趣7)善于利用人们迷信成功者的心理三、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1、简述行为的概念、构成行为的基本要素及行为特点概念:人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态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称为行为。基本要素:行为的主体是人;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行为总要产生一定的结果。特点: 目的性; 可调节性; 差异性; 可塑性。2、举例说明人的行为产生的基本模式人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促使动机产生的原因是由内在的需要和外来的刺激而引起的。(当一个人产生的某种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就会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

13、心理状态中,若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就会引起寻求满足需要的动机,产生指向某种目标的行为。实现目标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激起新的动机,产生新的行为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行为产生的过程)3、动机产生满足的条件?(1)内在的需要(当人的行为还处在萌芽状态时,就称为意向。意向因为行为较小,还不足被人们意识到。随着需要强度的不断增加,人们才比较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就转化为愿望经过发展,愿望在一定外界条件下,就可能成为动机)(2) 外来的刺激4、简述农民行为改变的层次、行为改变的难易度及行为改变过程

14、行为改变的层次:知识层面 态度层面 技能层面期望层面(KASA模式)行为改变的难易度: 知识态度个人群体行为改变过程:1)具体学习的改变(最基本的改变,指知识、态度、技能、期望四方面的改变)2)行动的改变(最常见的是“采用”行动)3)发展性的改变(指个人能力性格的改变)5、简述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动力,减少阻力?(1)因素:农民需要是农业推广的原动力,市场需求是农业推广的拉动力,政策导向是农业推广的推动力(2)增加动力:根据农民的迫切需要,选择推广项目,激发和利用农民的采用动机;加强创新的宣传刺激,增加农民的认识,通过创新的目标来吸引他们的采用行为。通过低息贷款、经费补助、降低税收等政策,推动农民采用创新;筛选和推广市场需求强烈,成本低、价格高、效益好的项目,促使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采用创新。(3)减少阻力。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善环境两个方面来减少阻力。6、*影响农民个人行为的因素内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职业素质外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7、*简述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1)以农民为中心的策略即以提高农民本身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