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问题浅析.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23739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军民融合问题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军民融合问题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军民融合问题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军民融合问题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军民融合问题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军民融合问题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军民融合问题浅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军民融合问题浅析【摘要】随着国际军事领域的快速变革,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原先那种军民二元结构早已不在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尤其是我国进入新常态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军民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对待。这并将对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我国军民融合发展仍处于过渡期,军民融合发展相对还不充分,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我国在军民融合发展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将从军民融合在我国的发展、军民融合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给出政策建议。【关键词】 军民融合 我国发展 问题 意义 政策建议 什么是军民融合?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

2、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军民融合是我国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打破军民二元结构,实现军民要素双向扩散,交流融合,有效促进两大体系资源的优化配置。军民融合在我国的发展军民融合是强军富国之道。军民融合是实现国防和经济建设统筹建设、走向更深更广领域的关键一招。放眼全球,尤其是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在军民融合道路上都有过好的经验,以美国为例:二战结束后,美国出台很多政策大力促进军用技术转为

3、民用。极大的促进了民用科技水平的提升。尤其是美国在军用技术上有很多优势,通过军民两用的政策,这种军用上的技术优势就转化成了民企的科技优势,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民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日本为例:二战后,日本军力发展受到种种限制。为恢复战后经济,日本政府强调国家经济依靠民用部,强调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没有区别,采取大力发展民间军事工业、成立军民一体化公司、公司内优先发展民用技术、以民用带动军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推进军民一体化进程。实践证明,军民融合可以促进了这些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双重发展。综合来说,军民融合可以带来军民要素资源禀赋良好的互动,从而促进双方的发展。在20世纪

4、50年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基本上是以军用为主,民用为辅。在资源配置上更多的倾向于军用技术,导致民用技术发展大大滞后于军用技术的发展。1958年,毛泽东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后,开始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管理机构改革,从而拉开了军转民的序幕。这一时期,国防工业与国民经济各成体系,虽然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防工业实行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但军队、政府间职能不清,加上国家实行面向国防建设服务的战略,使得国防工业依然独立于民用,还是民用为军用服务,为发展武器装备业服务。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进入“军民一体化”阶段。邓小平提出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

5、后,国防科技工业开始实行军民结合,要求国防工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为经济建设服务,以四个现代化建设带动国防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为与国民经济相结合,实行了公司制和市场化改革,将航天、航空、兵器、舰船等军工总公司改组为10个集团公司,实行合同制,实现了政企分开、供需分开,从而使中国国防工业走上了“军民兼容”、“军民结合”的道路。国防科技工业真正融入到国民经济中,由单一面向国防建设转为面向为工业、科技、经济和国防现代化服务,大力发展民品生产和第三产业。2006年:深化国防科研体制改革,建设国防科技创新新体系。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

6、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战略思想,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军民融合”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思路是:国防工业要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国防工业要与民用工业相联系,实现民用与国防科技工业同步发展,形成国家创新体系下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这一思想要求对军工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对不适应市场机制的军工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与关停,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在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1月22日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

7、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从顶层设计上谋划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军民融合的意义(1)促进军民要素双向流动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军民两用一直是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军企和民企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军企受国家政策导向引导,受国家财政支持,专门为国家提供军事装备。而民企则更多的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主要用于供给市场。由于国家多年来对军工企业的扶持,军工企业在装备制造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一些民企,则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紧跟世

8、界发展潮流,抓住了互联网、信息技术这一波发展浪潮,从而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上拥有优势。如果军民融合相关政策法规能够得到贯彻落实,将会极大的促进资源要素在军企和民企的自由流动,实现军企和民企的良性互动。从而使资源能够更好的得到配置,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或者重复的开发研究指出。军企和民企本质上是属于同一个国民经济系统。应该让他们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去竞争。从而实现资源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和人才要素的优化配置。当然,政府应当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以及必要的监督和引导。(2)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应该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军民融合有机结合起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本身即是在践行创新

9、驱动的发展的战略。面对国际新军事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快速更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迫在眉睫。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普遍创新能力不强。而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而言,融资约束使它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受限于融资的约束,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创新能力收到了极大地制约。而创新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则主要集中于资金实力雄厚、规模较大的企业。而军民融合则为创新驱动带来了新的途径和契机。军企和民企都有着各自的优势。通过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通过“军转民”和“民参军”,为军企寻求更广阔的国内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军企会学习到民企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运营经验。同时军事装备的发展也为民企提供更稳定

10、的订单。从而促进军用技术转化为民用,一些先进的民用技术转化为军用。本质上而言,是需求刺激创新。交流促进创新。(3)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已有文献实证分析表明,军民融合有助于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尤其是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明显,但是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军工企业都是装备制造业,属于制造业的范畴,因此军民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但是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业不明显。此外军民融合对高技术产业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究其原因,中国军民融合尚处于成长期,对资源的需求较大,在依托政策偏向的背景下,将对同类型的产业的产业造成侵占。故各地区在划分军民融合产业园

11、区和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聚时,需注意对区域内其他战略新兴产业的保护。 军民融合尚存在的问题(1)对军民融合概念认识上存在偏差。思想观念上还存在较多的本位主义,对军民融合的概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没能真正认识到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可能带来的潜在效益。因而导致参与工作的相关领导、部门和个人的积极性不高。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怎么融、谁主导、融什么等的认识不一致,部分地方工信部门表示,推动军民融合主要基于上级部门指示,自身尚无明确发展思路;一些地方国防科工系统反映,一无资金二无政策三无手段,导致推动工作难度很大;大部分地方领导在谈及军民融合时首先考虑的是发展地方经济,只有国防科工办等少数部

12、门认为应以保军为首责。由于多数从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角度考量,未站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局去谋划,导致行动上难以形成合力。(2)产业园区建设“重量轻质”现象突出很多地方将军民融合视为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纷纷搞产业园区、上项目。一些省未切实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军民融合产业基础条件,大量集中认定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园区,片面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产业链关联度小、平台功能不全、配套不够、模式创新不足,导致军民融合互动效应难以形成,并不同程度地出现“同质化”“泡沫化”现象。此外,由于多地纷纷争抢军工集团的军转民项目,助长了军工集团布局碎片化;一些军工企业主导建立的园区最终又成为了军工企业的新生产制

13、造基地,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3)军工、地方“一头冷一头热”对比明显军工企业对军队而言,是“地方”、是“民”;对经济社会领域而言,是“军工”、是“军”。军工企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在推动军民深度融合中应当扮演积极主动作为的军民融合“先行军”和“排头兵”角色。但从实践来看,部分军工集团推动军民融合的呼声很高、举措很少。一方面,集团层面自我配套、自我封闭的体系没有根本改变,优势民企“参军”的大门仍未打开;另一方面,下属单位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成长起来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对拓展民品的积极性不高。相比而言,地方政府依托军工企业抢抓军民融合发展机遇的热情普遍很高,民间投资机构、民企等社会力量

14、参与的热情也很高。这种“一头冷一头热”现象,致使实践中政府、民企与军工企业联系不紧密,甚至出现了部分地方政府替军工企业谋划如何融合的窘境。(4)对高技术产业存在资本挤出效应由于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尚处于成长期,军工企业长期受到政府的扶持,受到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军民融合会使政府将过多的资源投放于军民融合的领域,进而其他未列入军民融合清单的高技术产业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从物质资本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受政府的计划性较强,在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可能无形中影响了银行的信贷配给和股票市场的资金流向,使得地区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导致军民融合对区域内其他产业形成资本挤出效应。 (5)军

15、民融合的范围和广度仍然狭窄目前,根据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6知道,我国的军民融合度仅为30%,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起步较晚。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程度较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需求导向不明晰,一些民口企业“参军”的热情很高涨,但搞不清楚军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而军队也不清楚这些优势民口企业到底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它们的技术优势到底是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6)体制与机制的藩篱仍然存在在“民参军”过程中,优势民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选择不同的方式和路径进入国防

16、领域。通常的渠道有:参与生产国防工业的配套产品,直接成为武器装备设备的采购供应商,成为军用物资、工程和服务的供应商,成为国民经济动员力量,参与重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承接对国防科技储能释放的技术需求,等等。当前,民营企业反映比较多问题有:一是了解军事需求比较难;二是军品市场准入难;三是实行公平的竞争性采购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军品市场准入、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研究制定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相关政策制度,在更广领域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从武器装备生产和维修扩展到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应急和公共安全、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等领域,同时应当搞好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配套服务,使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地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政策建议(1)加强政策宣传和定期评估 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同时相应政策解释也应该出台。而且要细致,是民营企业和军工企业能够听得懂、读的懂。再者就是定期评估军民融合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出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