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2320886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资料(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 第一节第一节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 一、总则一、总则 (一)评价的必要性(一)评价的必要性 2 (二)起源与发展(二)起源与发展 3 (三)基本概念(三)基本概念 图图 3-1 资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环境承载能力要素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 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可以承载的最大资源开发强度和环境染物排放量 以及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评价的基础是资源最大可开发阈值、 自然环境的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的确定。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是

2、指通过对资源环境超载状况的监测和 评价,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诊断和预判,为制定差异化、可操作的 限制性措施奠定基础。考虑到有些资源类型、环境要素的阈值难以确定, 可以通过监测超过阈值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来预警承载能力超载程度。 4 (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国土空间的关系(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国土空间的关系 图图 3-2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国土空间的关系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国土空间的关系 (五)地位和作用(五)地位和作用 图图 3-3 资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的地位和作用的地位和作用 5 (六)研究视角(六)研究视角 (七)计算方法和评价模型(七)计算方法和评价模型 计算方法和

3、评价模型的发展趋势:从定性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 单一到综合;从静态到动态。 6 (八)技术路线(八)技术路线 图图 3-4 资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评价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图 7 二、陆域评价二、陆域评价 (一)基础评价(一)基础评价 1、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1)概念 在一定时空尺度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区域土地 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国土开发规模和强度。 土地资源评价主要表征区域土地资源条件对人口聚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 展的支撑能力。 (2)评价程序 图图 3-5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程序图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程序图 (3)评价因子 根据构成要素对

4、土地建设开发的限制程度,确定强限制因子与较强限制因 子。具体如下: 8 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概念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满足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 下,综合考虑来水情况、工况条件、用水需求等因素,水资源承载经济社会的 最大负荷。 (2)评价指标 采用满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要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包括用水总量和地 下水供水量)作为评价指标。 通过对比用水总量、地下水供水量和水质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 立的控制指标,并考虑地下水超采情况进行评价。 (3)技术路线 水质评价结果按照短板效应,集成到水量评价结果中。 图图 3-6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路线图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技

5、术路线图 3、环境承载力评价 (1)概念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 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 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9 指标:采用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 检测值与国家现行环境质量标准的对比值反映,由大气、水主要污染物浓度超 标指数集成获得。 (2)两种评价方法 基于污染物排放浓度-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价方法: 即通过计算环境质量超 标指数衡量环境承载力状况。 基于污染物排放量-环境容量的评价方法: 即通过计算污染物排放量与其 环境容量的比值衡量环境承载力大小

6、。 (3)基于污染物排放浓度-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价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10 (4)基于污染物排放量环境容量的评价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现状与其大气环境容量相对比,用“大气 污染物承载指数”表征大气环境承载力。 根据研究的目的、方法,结合国家大气环境管理现状、大气环境 统计现状以及未来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 选择 SO2、 NOX、 PM2.5 作为环境容量和排放量构建指标体系。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4、生态承载力评价 (1)概念 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提供服务功能、预防生态问题、保障区域生态 安全的能力。生态承载力评价,辨识人类活动对于生态产品与服务的

7、使用,是 11 否超过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否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征 社会经济活动压力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2)评价指标 生态系统健康度: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和石漠化等生态退化的土 地面积比例 (3)评价方法 根据生态系统健康度,将评价结果划分为生态系统健康度低、健康度中等 和健康度高三种类型,并进行划分相应的预警等级。 (二)专项评价(二)专项评价 1、城市化地区专项评价 (1)概念 城市化地区是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地区。 水土资源相对充裕,发展条件较好,适合建设,普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 (2)评价方法 12 评价指标:水气环境黑灰指数。

8、通过对现阶段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劣化因子黑臭水体和 PM2.5 的评价 分析,测度城市水体黑臭程度与大气灰霾程度,可综合得出城市水气环境的劣 化程度。其中,黑臭水体通过城市黑臭水体分布密度和重度黑臭占比 2 项综合 反映,PM2.5 通过超标天数反映。集成黑臭水体及 PM2.5 超标天数 2 项指标的 评价结果,得到城市化地区的专项评价结果。 2、农产品主产区农业资源承载力评价 (1)概念 农产品主产区是指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农产品主产区。包 括种植业地区和牧业地区。 农业资源监测预警,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我国农业资源承载力进 行监测和评价,诊断识别农业资源承载异常状态发生的时空范

9、围和危害程度并 提出防范措施的一种管理活动。 农业资源监测预警,对加强农业资源管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 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评价指标 种植业地区:耕地肥力质量变化指数。通过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 钾、缓效钾、Ph 值 6 项基础指标等级变化来综合提取。 牧业地区:草原草蓄平衡指数。通过合理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 2 项基础指 标综合提取 13 (3)技术路线 图图 3-7 农产品主产区农业资源承载力评价农产品主产区农业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技术路线图路线图 3、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承载力评价 (3)评价方法 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评价方法:计算单位面积土壤侵蚀量,与

10、该区域的容 许土壤流失量相比较,根据值的大小进行分级,进而确定生态系统功能等级。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评价方法:计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土壤侵蚀量,与 容许土壤侵蚀量进行比较,根据值的大小进行分级,进而明确生态系统功能等 14 级。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评价方法:计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水源涵养量,与 单位面积降雨量进行比较,根据值的大小进行分级,进而明确生态系统功能等 级。 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评价方法:计算自然栖息地的质量状况,根据值的 大小进行分级,进而评估生态系统功能等级。 三、海域评价三、海域评价 (一)基础评价(一)基础评价 发展概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前期主要在陆地开展,海洋资源环境 承

11、载能力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00 年以后才蓬勃发展起来,通常是借鉴陆地 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估方法。 评价内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是采用统一指标体系对所有 沿海县级行政单元所辖海域的全覆盖评价,包括海域空间资源、海洋渔业资源、 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岛资源环境四项基础要素,通过岸线和海域开发强度、渔业 资源综合承载指数、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海洋生态承载指数、无居民海岛 开发强度和生态状况等 7 项指标测算确定。 1、海洋空间资源承载力评价 (1)概念 海洋空间资源评价主要表征海岸线和近岸海域空间资源承载状况,采用岸 线开发强度、海域开发强度评价指标,分别反映海岸线和近岸海域空间开发状 况。

12、(2)评价指标 海岸线空间:岸线开发强度 近岸海域空间:海域开发强度 15 (3)说明 也可根据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以及国家、地方省市海 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对区域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实行差异化标准 设置。 2、海洋渔业资源承载力评价 (1)概念 海洋渔业资源评价主要表征近岸海洋渔业资源的承载状况 (2)评价指标 渔业资源综合承载指数: 游泳动物指数 鱼卵仔稚鱼指数 (3)评价方法 游泳动物指数表征渔业主要捕捞对象的资源量变化情况,鱼卵仔稚鱼指数 表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对游泳动物指数、鱼卵仔稚鱼指数的单指标 评估结果加权平均,得出海洋渔业资源综合承载指数,将海洋

13、渔业资源综合承 载指数等级划分为超载-临界-可载三个等级。 3、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1)概念 海洋生态环境评价主要表征海洋生态环境承载状况,包括海洋环境承载状 况和海洋生态承载状况两个方面。 (2)评价指标和方法 海洋环境承载状况: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通过统计评估符合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的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重,反映海 洋环境承载状况。 海洋生态承载状况: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生物密度的变 化 16 通过对浮游动物变化状况和大型底栖动物变化状况的单指标评估结果加权平 均,得出海洋生态综合承载指数 4、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概念 海岛资源环境评价主要表征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

14、的承载状况,包括无居民 海岛开发强度和无居民海岛生态状况两个方面。 (2)评价指标和方法 无居民海岛开发强度:海岛人工岸线比例、海岛开发用岛规模指数的组 合关系 评价方法:采用无居民海岛人工岸线比例、无居民海岛开发用岛规模指数两 项评价结果的组合关系反映 无居民海岛生态状况:近十年来海岛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情况 评价方法:根据近十年来无居民海岛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反映。 (二)专项评价(二)专项评价 17 四、集成评价四、集成评价 (一)整体构架(一)整体构架 图图 3-8 集成评价整体架构图集成评价整体架构图 (二)超载类型划分(二)超载类型划分 1、集成指标遴选 集成指标是资源环境超载类型划分

15、的基本依据,包括 8 个陆域评价指标和 18 10 个海域评价指标。具体如下: 表表 3-1 集成评价指标集成评价指标 2、超载类型确定 在陆域和海域基础评价、专项评价基础上,采用“短板效应”进行综合集 成。将集成指标中任一个超载、两个及以上临界超载的,确定为超载类型;任 意一个指标临界超载的,确定为临界超载类型;其余为不超载类型。 图图 3-9 陆域资源环境超载区域识别示意图陆域资源环境超载区域识别示意图 19 图图 3-10 陆域资源环境临界超载区域识别示意图陆域资源环境临界超载区域识别示意图 3、超载类型校验陆海统筹 (三)预警等级划分(三)预警等级划分 1、过程评价 (1)陆域过程评价

16、 指标体系 20 表表 3-2 陆域资源环境耗损指数测度指标陆域资源环境耗损指数测度指标集集 评价方法 (2)海域过程评价 指标体系 表表 3-3 海海域资源环境耗损指数测度指标集域资源环境耗损指数测度指标集 评价方法 21 2、预警等级确定 根据资源环境耗损的过程评价,预估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压力、生态 质量的变化趋势,对超载类型进行预警等级划分。 图图 3-11 预警等级划分预警等级划分 图图 3-12 超载类型与预警等级关系超载类型与预警等级关系 五、成因解析及政策预研五、成因解析及政策预研 (一)成因解析(一)成因解析 结合基础评价、专项评价及过程评价的不同要素状况,针对不同地域的特 点,解析不同预警等级资源环境超载原因。分为陆域超载成因解析和海域超载 成因解析。 22 (二)政策预研(二)政策预研 针对超载成因,从财政、投融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方面,预研 政策措施,并按照预警等级探索不同管控强度的差异化限制性措施,引导和约 束各地严格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发展。 23 第二节第二节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