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素质讲义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2312870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PDF 页数:98 大小:85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综合素质讲义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中学综合素质讲义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中学综合素质讲义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中学综合素质讲义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中学综合素质讲义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综合素质讲义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综合素质讲义资料(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1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内部讲义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内部讲义 综合素质综合素质 (中学)(中学) 山香教育专用讲义山香教育专用讲义 姓姓名名 联系方式联系方式 教师之路, 从山香起步! 2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职业理念 第一章第一章教育观教育观 第一节第一节素质教育概述素质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 1999 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以 下简称决定 ) ,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 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二、理解素质教育

2、(一)素质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 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 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全体性 2全面性 3基础性 4主体性 5发展性 6合作性 7未来性 (四)素质教育的目标 1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提出中小学要由 “应试教育” 转向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的

3、轨道。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要 的公民或国民,这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2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 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 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五)素质教育的任务 根据素质教育的目的与素质的基本分类, 素质教育显然担负着三大基本任务。 第一大任 务是培养学生的_素质。第二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_素质。第三大任务是培养 学生的_素质。 (六)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

4、素质教育的核心 第二节第二节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之路, 从山香起步! 3 一、素质教育的实施内容 决定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 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 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2)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5)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 力。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

5、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 。 (3)课程教学以外的 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 (二)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 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严重背离 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和过度的应试倾向给我国

6、教育造成了很大危害, 这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1) 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2) 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 (主 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 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离的, 因而必须尽力克服这 种消极现象。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素质教育观的运用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一、素质

7、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教育目的分数和选拔, 属急功近利 的短视行为 提高国民素质, 追求教育 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每一 个有差异的学生, 即素质教育 要求平等, 要求尊重每一个学 生 重视高分学生, 忽视大多 数学生和差生 教育内容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 提高, 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 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 要, 考什么就教什么, 所实施 教师之路, 从山香起步! 4 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 教育方法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 优势, 重视启发诱导, 因材施 教,使学生学会学习 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 大 搞题海战术, “填鸭式”等 教育评价

8、标准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 提高, 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 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 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 教育结果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充 分的发挥, 个性得到充分而自 由的发展, 为今后继续发展打 下扎实基础 数学生受到忽视, 产生厌 学情绪, 片面发展, 个性受到 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 二、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的误区 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 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 “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误区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误区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

9、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误区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误区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笔记整理: 教师之路, 从山香起步! 5 第二章第二章学生观学生观 第一节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概述思想概述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二)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

10、了基础和可能 (三)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四)_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三、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2 “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方向、动力、灵魂;智育认识基础;体育物质保证;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因此, “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3 “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 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关

11、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 四、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法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从本质上讲,二者是一致的。 (一)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第二节第二节学生观概述学生观概述 一、学生概述 (一)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1)依据 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 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之路, 从山香起

12、步! 6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自我 意识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二)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实践主体 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就要确立“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明 确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 据青少年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适时而教,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能违背 其发展规律,揠苗助长;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其潜能的开 发。 二、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概述 (一)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我们要遵循时代的要求, 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来建构现代学生观的理论体

13、系。 对 此, 我们可以将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表述为: 主体性学生观、 发展性学生观、 完整性学生观、 个性化学生观。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 3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4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三) “以人为本”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1)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 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循环能力; (2)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3)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

14、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 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 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 (4)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 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四)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规律,这是经 过现代科学和教育实践证实的。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学生身心发 展的规律,客观上要求教师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

15、的规律和特点来开展教育活动。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表现遵循该规律的教育要求 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 低级到高级、 由量变到质变的 过程 遵循量力性原则, 循序渐 进地施教; “揠苗助长” “陵节 而施” 的做法都是违背该原则 的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 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 和任务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 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 教师之路, 从山香起步! 7 “一锅煮” ;最近发展区 不平衡性 (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 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 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 衡的 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 佳期,视时而教、及

16、时施教 互补性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的 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 补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性别差异、 不同个体同一 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 差异、 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存在 差异、 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 性心理倾向 因材施教 注:值得注意的是,不平衡性(不均衡性)主要是指同一个体,而个别差异性则主要指 不同个体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主导对学生客体的教育与改造, 只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